[摘要]本文從舞蹈的歷史起源和舞蹈創作來源以及舞蹈作用于生活的角度,結合實例闡述了舞蹈與生活的關系。本文認為,舞蹈與生活有著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舞蹈的歷史起源和創作來源都源于生活。生活與環境的狀況決定了舞蹈的出現以及舞蹈的內容、種類和表現手法等,而舞蹈藝術又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來揭示生活、表現生活、影響生活。
[關鍵詞]舞蹈;現實生活;創作來源;社會效應
[中圖分類號]J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80-02
舞蹈是一種源于生活、通過人類肢體動作與音樂等藝術配合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現人的精神面貌為目的的綜合性藝術。舞蹈起源于生活,并通過高于生活的表現語言去表現生活的藝術現象,以此來抒發人們的內在心理感受,展示人類深層的精神世界。通過舞蹈,不但可以展示舞蹈者自身的體態美,令人賞心悅目,而且還能陶冶欣賞者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修養、反映人們的生活內容。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討論和進一步探索舞蹈與生活的關系,挖掘生活的內涵。
一、舞蹈起源與生活的關系
據藝術歷史學家考證,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最激動的思想情感,在那時,舞蹈就開始充當原始人類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并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多個領域,如勞動、狩獵、戰爭、祭祀、娛樂和愛情等。可以說,沒有一項重大的活動能離開舞蹈,沒有任何一族人群沒有舞蹈。所以,舞蹈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和宗教生活而開始的。舞蹈是一種社會現象,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詩序》有云:“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知手足自運,歡之至也。”動作的表達是人類最原始、最純真、最有效的表達方式。而舞蹈最初的表達方式是手勢,目的是為了協助語言溝通之不足,藉以抒發情緒,用以加強內心的強大意念,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手勢逐漸形成原始的舞蹈,后來由于各地的風俗、環境、文化不同逐漸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土風舞,最后演變為藝術舞蹈。舞蹈從起源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被人類代代相傳,且得到了極大的充實和發展。舞蹈來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眾的藝術。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產生都是從生活當中來的。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反映生活的藝術,歷來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各民族的先民們早就以舞蹈這種形式傳授生產知識和生活知識,寄托各民族的理想和愿望,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由此可見,舞蹈起源于生活,舞蹈與生活緊密相聯。
二、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
舞蹈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必然由客觀事物來決定和制約。它不是舞蹈工作者頭腦里主觀自生的東西,也不是想當然便可創造出來的。從舞蹈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來看,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舞蹈,反過來它又作用于社會。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舞蹈狀況,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窺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倫理、哲學和風俗等各個方面。周恩來曾把生活和藝術創作的關系概括為“長期積累,偶爾得之”,他在分析創作時說:“作品的產生,可以偶爾得之,但是這種偶爾是建立在長期生活和修養基礎上的,這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統一。”①這段話指出了創作需要生活的道理,而無數的藝術家們在他們長期創作的實踐過程中證明了這個真理。所以,必須肯定舞蹈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但是,舞蹈中反映出來的生活不等于實際生活,生活中的動作是生動豐富的,但這些動作還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動作的來源。如果不經過舞蹈家創造性的勞動,無論生活多么生動豐富,也無法直接變成舞蹈作品,舞蹈動作是在生活動作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來的,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遠古時期,模擬勞動生活的“狩獵舞”和從戰斗中產生的“戰陣舞”的出現,就是因為狩獵和戰斗是原始社會人們維持生存的主要手段和社會活動。這說明是人的社會實踐——勞動創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為社會服務。②從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狩獵生活、農業勞動生活和其他勞動生活的原始舞蹈,如愛斯基摩人獵取海豹的舞蹈、北美洲紅種人的野牛舞、巴戈包斯族的耕種舞等,都是用舞蹈形象地反映了與人們生存有著緊密聯系的特定的勞動生活。在我國,表現各種勞動生活的現代的舞蹈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如《牧馬舞》、《織網舞》、《采茶舞》、《看水員》、《豐收歌》、《拉木歌》、《養豬姑娘》等,都是廣大觀眾所熟悉和熱愛的反映勞動生活的優秀舞蹈作品。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有抗御野獸襲擾和戰勝敵人的能力。因此也創作出了表現戰斗生活和操練生活的舞蹈。至今,我國福建、浙江、江西、江蘇等地民間流傳的《盾牌舞》,就是反映古代士兵操練習武的戰斗生活內容的。產生于西周初年的舞蹈《大武》,通過對周武王伐紂戰斗場景的描寫,歌頌了周武王的戰功。唐代著名的舞蹈《破陣樂》為120人的大型舞蹈,舞姿雄健,氣勢磅礴,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士兵列陣操練的場景。我國現代舞蹈作品中表現戰斗生活和操練生活的作品,如《飛奪滬定橋》、《游擊隊員之歌》、《大刀進行曲》、《士兵進行曲》等,是我國不同革命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的戰斗生活真實的典型的反映。
另外,表現愛情生活內容的舞蹈也很普遍。如《詩經·陳風》中的《宛丘》和《東門之枌》,不僅描述了舞蹈的姿態、道具、場地,還形象地表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生活習俗,生動記述了我國古代社會中青年男女真摯的愛情生活。現今,我國各民族新創作的這類題材的舞蹈更是豐富多樣,表現古人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表現現代人的《刑場上的婚禮》、《愛情之歌》、《稻子熟了》等均是上乘之作。以上所談的幾類題材的舞蹈,都是直接表現人們各種現實生活的作品,它們無疑都是生活的反映。
舞蹈作品的創作,要對生活進行體驗,然后提煉成藝術作品。比如原生態舞蹈作品《云南印象》,整個作品全部是來自云南少數民族生活中的禮教、信仰、習俗等一些原生、樸素的元素。但并不是簡單的搬用,而是經過提煉、升華,讓最能表現每個民族特征的舞蹈情緒化、形象化,讓觀眾一目了然,知道所要表達的東西,也讓觀眾看后對這場舞蹈有所震撼、感動,讓作品更有生命力。由此看出,主創者必須對生活體驗和提煉,才能創作出那樣形象、生動的舞蹈。總之,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生活的形象反映。
三、舞蹈藝術美化了生活
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舞臺藝術,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勞動實踐活動中雖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的美,但是它們沒有舞蹈藝術的美那樣生動、形象、集中、典型。藝術的哲學就是美學,藝術沒有美感就不成為藝術。③一個舞蹈作品若不能引起人們的美感,就不會被人們所喜愛,無論其反映的生活多么的正確,也不能產生感染力,就不能達到所預期的效果。舞蹈的本質屬性是抒情性,舞蹈是最直接表現人的情感的一種藝術,它是人的內在情感沖動所迸發出的人體動作的外化。比如榮獲全國舞蹈大賽一等獎的女子群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其音樂取材于人們耳熟能詳的藏族民歌《康定情歌》,是一個比較接近自然形態的抒情舞蹈。編創者以全新的手法為舞蹈賦予時代的特征,以美麗的舞姿、嘹亮的歌聲、巧妙疊層和變幻的圖案構成整個舞蹈。表現了女性的內在美、形體美以及內心世界的美,描述出新一代藏族少女在草原上盡情歡歌、向往意中人的動人場面。舞蹈看似只是真實地重現了生活中的情景,既沒有情節和戲劇性的矛盾起伏,也沒有更多的布景,但觀眾卻能從中獲得比來自生活情景更要深刻的審美感受,覺得比真實的生活現象更富有詩情畫意。表演者不僅重現了生活情景,更突出表現了人的精神世界,利用舞蹈表演的方式將生活內容美化。
四、舞蹈作用于生活
作為意識形態,舞蹈總是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審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賞和娛樂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④它集人體動作、音樂、服裝、舞臺美術、色彩、燈光和情節于一體,主要依靠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是一種以人體動作為“語言”的藝術形式,它有著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替代的社會功能,即作用于人們的生活。
舞蹈在不斷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給于人們美的享受和健康娛樂的同時,對豐富群眾生活內容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舞蹈在以“動的形式”的表現過程中,在社會生活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各民族間的團結紐帶作用,以及革新和改變社會的作用。自娛性的舞蹈活動,在人們生活中還起著交流感情和促進團結的作用。例如,在北京郊區和山東的某些農村,至今還有利用春節組織秧歌隊互訪的習俗,通過互訪來增進友誼。
此外,舞蹈通過活生生的形象描繪、豐富多彩的內容,陶冶了人們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質,激勵了人們樂觀進取的精神,在提高人們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再者,舞蹈是一種高雅的健身運動,隨音樂起舞,可感受舞蹈的魅力,強身健體,使人更有信心面對生活。簡而言之,物質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精神文化則是人類生存的樣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疇中的一個藝術門類,以超越審美活動陶冶人們的心靈,塑造人們一種超越的人生境界,賦予人們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引領人們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的樂趣。總之,生活中不能沒有舞蹈,舞蹈中也不能沒有生活。生命情調通過舞蹈反映出來,反之,又賦予舞蹈以生命的意義。
[注 釋]
①周恩來:《周恩來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版,第70頁。
②薛天:《舞蹈編導知識》,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版,第7頁。
③梁倫:《舞夢錄》,中國舞蹈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頁。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室編著:《舞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