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肅省白銀市壽鹿山道教音樂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其曲調韻律、演奏技法、演奏形式、程式套路在長期的法事活動和民俗活動中,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特色。今天仍然保留著古老的風貌,其曲目豐富、種類齊全,是一部存留完整的原生態音樂。壽鹿山道教音樂具有音樂學價值、民俗學價值和宗教學價值 。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壽鹿山道教音樂;原生態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34-04
道教在甘肅省白銀地區流傳很早,白銀境內各高山雄峰如鐵木山、哈思山、屈吳山、剪金山皆修寺建廟,香火不斷,道樂高奏,歷代薪火相傳,承襲綿延,各觀道樂留存曲目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經卷存量有數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清早期線裝木刻版本,使白銀市成為道教音樂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現今,道教音樂班社主要分布在景泰縣壽鹿山周邊地區。壽鹿山道教屬正一道鐵師派,壽鹿山道樂曲調穩健凝重、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為歌、樂一體的鼓吹樂,是一部存留較為完整的原生態音樂。
一、歷史淵源
據市志記載,三國時白銀市祖厲、鹯陰兩縣已有道教活動。靖遠縣法泉寺所藏碑刻與平川區北武當所存唐鐘銘文都記載了唐初白銀道教活動繁榮興盛、信徒眾多的情形。壽鹿山道觀、法泉寺、雪山寺、朝陽寺、北武當寺此時均已興建,成為當時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宋、元時期白銀市亦有道教流傳。明初,儒、釋、道三教并立,以后崇奉道教,朝廷上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道教的行政系統,京師設有“道蕭司”、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有“道會司”。此時道教更為普及,全市新建、擴建、維修古剎道觀,一批觀音寺、真武祖師廟、三清宮、關圣廟、藥王廟、老君廟、圣母廟等相繼建成并立碑記述。道教廟宇越建越多,凡民眾聚處之地皆有。道教音樂牢牢依附于各類道教活動習俗當中,雖然文獻記錄、實物遺存甚少,不知其面貌,但頻繁而廣泛的法事活動必然對其音樂的發展具有顯著地推動作用。
清時,白銀市道教音樂也很興盛,據史料記載,鐵木山為當時一處重要道教活動場所,共修廟宇25座。靖遠縣建有較為完善的道教神系廟宇,全境擁有各種道觀廟宇85座。清嘉慶八年(1803),靖遠縣信士蘇可美獻巨鐘于老君廟。鐘高3尺有余,重逾千斤,內可藏三人。鐘為獸紐,鐘裙為蓮花瓣形,上鑄八卦符號,鐘身銘文遍寫歷代秦腔劇目100多本,并以數字、地名、色彩、花草等分類羅列。每逢老君廟廟會時即以此點演,說明當時白銀道觀遍布,香客云集,道教極為鼎盛。
壽鹿山在祁連山東段南北分支的南支山脈,為老虎山主峰,海拔3321米,地處黃河上游甘肅中部的景泰縣境內,是我國西部較早期的道教活動圣地,據《創修紅水縣志》載:“壽鹿山,崇崗隱天,深林蔽日……有僧偕白鹿在廟中,歲一出游……清康熙三十年后,蹤跡絕矣。土人畫僧鹿于壁,因以山名。” 其道教音樂在清代鼎盛一時。清時壽鹿山建筑群以玄天真武大帝祖師殿為主體,建有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圣帝殿、觀音殿、三宵殿、萬神殿、磨針殿、雷祖殿、文昌廟、關帝廟、山神土地廟等30余處。其建筑古樸典雅、依山構勢,布局嚴謹,造型奇特。尤以祖師殿最為壯觀,該殿建于懸崖峭壁之上,一半置于崖內,一半懸于空中,素有“天梯云路”之稱。殿內金碧輝煌,塑有大小神像千余尊。1968年,山上殿堂廟宇全部被毀,僅留殘垣斷壁。據《景泰文物志》載:“文革中拆毀殿堂時,大佛寺中梁上發現‘尉遲恭敬德監修’……朱書。”又載:“1975年考古人員發現建筑群底部為明代條磚,廢墟中可見明代瓦當,墻的上部為清代條磚。”從而證明了明代就有這一建筑群,清代又進行了擴建和重修。尉遲恭為唐代大將,是否證明壽鹿山建筑群始建于唐尚待考證。然而良好的社會氛圍,頻繁的道教活動進一步推動了道教音樂的發展與普及。清同治時景泰縣大安鄉福祿村王家文精通道教音樂,道行高深,遠近聞名。他在大安鄉創辦一道教音樂學堂,學制三年,開設經文、鼓樂等,學員遍及全縣。至清末民初,其弟子們組成的民間道教鼓吹樂社團遍及景泰諸鄉,今天我們看到的壽鹿山道教音樂為其一脈相承,是保留體系完整的道教音樂。壽鹿山道教音樂由曲牌、經韻和鑼鼓曲三大類曲目組成,現存的曲目160余首。曲目的運用有嚴格的場所規定,樂隊編制、樂器組合、演奏形式均有一定的程式要求,是一部種類齊全、曲目豐富,程式完備、存留完整的音樂體系。
二、主要內容
壽鹿山道教音樂由曲牌、經韻和鑼鼓曲三大類曲目組成。
(一)曲牌
曲牌為道教音樂的器樂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曲牌分“歡音”和“悲音”兩種,“歡音”流暢明亮,“悲音”柔美陰暗。曲牌的應用場合大約有三類:一是為行為動作伴奏,如更衣、上香、叩拜、隊列行走等;二是為特定的場合渲染氣氛,如祭靈、吊唁等;三是作為禮儀用樂,如“升幡”、迎送親朋貴友等。
(二)經韻
經韻是道教音樂的聲樂部分,曲目豐富多樣。眾多曲目各有具體名稱。其曲名之來源,或依據音樂體裁、唱詞內容、唱詞字數,或據唱法特點、伴奏類型、科儀名稱,分類繁雜,不盡一致。
第一,以音樂體裁取名的經韻有贊、頌、懺、偈、咒、步虛等。而每類體裁的曲目又包括若干首各具其名的曲調。如贊類曲目有《開經大贊》、《開經小贊》、《啟贊》、《收經贊》、《結贊》、《贊靈》等,頌類曲目有《太極頌》、《 諸禮頌》、《十頌》等,懺類曲目有《禮懺》、《繳懺》、《懺韻》等,偈類曲目有《刀兵偈》、《回神偈》等,咒類曲有《虛皇咒》、《仰啟咒》、《酆都咒》等。各類曲目風格各異,贊、頌 、懺類富有殿堂氣息,偈、咒類具有場院風貌,步虛類則超凡脫俗。
第二,以唱詞內容取名的經韻曲如《三皈依》、《三寶韻》、《三炷香》、《三召清》、《孤魂域》、《嘆孤魂》、《嘆無常》、《超度三界難》、《大道洞玄虛》、《獻供養》等。此類經韻詞曲對應,固定不變,用于特定場所。
第三,以唱詞字數取名的有《四字韻》、《五字韻》、《七字韻》、《十字韻》等。
第四,以唱法取名的有“韻白”和“吟誦”兩種,總稱《經腔誦》。韻白,類似戲曲中的念白,一般為高聲獨吟,有時亦出現一領眾和的形式。吟誦,又稱吟唱,是典型的說唱性音樂。
第五,經韻在伴奏方式上分有旋律樂器伴奏和無旋律樂器伴奏兩類。后一類稱其為《干韻》,干韻曲能突出人聲的特點,多體現蒼涼感嘆的情感。
第六,與道場科儀名稱相同的經韻曲有《朝參韻》、《燃燈韻》、《破獄》等。
(三)鑼鼓曲
鑼鼓曲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套路完整,有起有落,可獨立演奏的鑼鼓曲,如《法鼓三通》;另一類是結構短小,只有一至四個樂句的鑼鼓曲,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在大型套曲中能起到轉換曲目的作用,如《長尾鼓》、《浪淘沙》等。
(四) 樂隊編制
道教樂隊編制一般為7~9人。法師一人操搖鈴、木魚和小勾鑼三件樂器,嗩吶2~4支(平川接云觀為兩支竹笛),大鼓、鈸、三鏡均為專人演奏。海螺只在特殊場合使用。如遇廟會或大型祭祀活動,若干個道樂班聯合演奏,樂隊有嗩吶4~8支、大鼓兩面、小勾鑼兩面、鈸兩副、三鏡兩副,還有镲、木魚等樂器,人數達20以上,俗稱“雙吹雙打”。
(五) 樂器組合
道教音樂主要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的組合。由于打擊樂貫穿于整個音樂的始終,樂曲的速度變化、表情含義、濃淡對比、音量起伏、氣氛渲染、啟承轉合,主要靠打擊樂器不同的組合方式來實現。打擊樂器的組合方式有三種。其一,大件組合:大件包括鐃、鈸、大鼓等,聲音渾厚,音量宏大,能使樂隊氣勢增強、色彩變濃。道教曲牌、經韻中的引子、間奏、結尾都是大件組與吹管樂器的組合。其二,小件組合:小件包括木魚、小鼓、小镲、碰鈴等聲音高亢、音色清脆的樂器,能使音樂典雅清新,色彩明亮。其三,大、小件交錯組合:當經韻有多段唱詞,曲調反復時,大小件樂器組輪流組合。其四,全體打擊樂器的組合:此種組合主要用在經韻的唱腔中,一般多用于唱腔的高潮、結尾部分。
(六)演奏形式
演奏形式有坐奏式、立奏式、行奏式、立奏行奏結合式。演奏大型套曲時,演奏時間可達數小時,一般用坐奏,按傳統習慣,樂師坐在經案的正面,其他樂手分坐兩旁。在表達尊敬的意愿或在神靈前祈禱時,均要面對神像,立而奏之。清醮道場立樂較多。行奏(俗稱走吹)用于行香、取水、謁廟等儀式中。在舉行大型儀式時,立奏行奏結合式用得較多,如舉行《破獄》科儀時,設有經壇和靈壇,樂隊和眾道士列隊前往,按照既定的儀程和路線行樂。
三、常用樂器
白銀道教音樂常用樂器分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道人稱法器)兩大類。
(一)吹管樂器
據道人們講,原先祖輩所用的吹管樂器比較豐富,有笙、管、笛、簫、鷹骨笛、海笛(俗稱笛吶子)等。目前壽鹿山用兩支嗩吶,接云觀用兩支竹笛。
1. 嗩吶
嗩吶是道教音樂的主奏樂器。哨子用大麥稈制成,選擇即將成熟的粗壯大麥稈,既有韌度又有厚度,發音靈敏純厚且經久耐用。嗩吶演奏技巧有苦音、墊音、喉音、氣斷音、滑音、顫音等。壽鹿山道人演奏的顫音有其獨到之處,分指顫音、腹顫音、氣頂顫音三種。
2. 海笛
俗稱笛吶子,演奏技法與嗩吶相似。
3. 竹笛
演奏技法有滑音、打音、顫音、吐音、剁音等。
4.海螺
俗稱咧咧,用來制造特殊氣氛,認為有召喚亡魂的作用。
(二)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可分為鼓類、銅制類、木制類等。
1. 鼓類
有大鼓、小鼓和牌子鼓。大鼓為雙面長把鼓,鼓面直徑530毫米,厚160毫米,鼓把長550毫米,材料為5~8毫米厚的柳木板,用水浸泡后卷成圓圈,蒙上驢皮即成,重量較輕。演奏時高舉頭頂,單槌敲擊。壽鹿山牌子鼓形似戲曲干鼓而大,鼓面直徑280毫米,鼓心直徑150毫米,厚50毫米,聲音高亢干澀。
鼓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神和避邪的作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云:“道場行法事時,必先鳴法鼓”。壽鹿山大豉在道教曲牌的演奏中為指揮樂器,行奏中作為“首鼓”走在最首列。
2. 銅制類
有鈸、鐃、小镲、小勾鑼、云鑼、三鏡、鐺子、磬等。在經韻音樂中,小勾鑼在全體打擊樂器中屬領奏樂器。由法師擔任。鑼面平坦,聲音空曠深厚,余音很長。三鏡的三面小鑼音高為:上鑼D、右下鑼G、左下鑼C。即F大調的2 5 6,bB大調的6 2 3。熟練的演奏者能自行編配擊敲順序,奏出分解和弦的效果。
3. 木制類
有木魚、響板等。木魚:《無上秘云》:“木魚清磬,振醒塵寰。”認為木魚有清除世俗污塵之功效。道教音樂所用木魚體積較大,約250毫米,通常放在經案的右邊,法師以右手持槌擊之。
4.搖鈴
又名三清鈴、法鈴。銅制,有柄,鈴有舌,搖動發聲。柄的上端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法鈴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上清靈寶大法》云:“振動法鈴,神鬼咸欽。”
(三)服飾道具
法師:頭戴黑色通人冠纘金色寶冠,對襟長袍寬衣大袖,袍邊飾藍色水紋,前襟繡蝙蝠、祥云,后背繡寶塔、仙鶴、龍鳳、花草;衣袖底邊鑲黑色寬帶 ,上面飾八卦紋樣,手持笏板。
道士: 頭戴黑色瓦楞帽,身穿黑色斜襟長袍,腳穿黑色布鞋。
四、傳承情況
壽鹿山道派屬正一道鐵師派,起源于何時有待考究,現能追溯到的最遠年代是清同治十一年(1873),白銀市景泰縣道人鐵師派第13代師承傳人王家文在蘭州會道司修道,后“搭衣”授“奏職”銜,并贈“法門領袖”匾額一副,回鄉傳教。他精通道樂,誦經傳道遠近聞名。曾在原籍創辦過一所道教音樂學堂,廣收門徒,習樂誦經。至清末民初,其第子組成的道教音樂班社遍及景泰諸鄉及鄰近縣域。為區分學屆, 他以“若能宏志遠,必可達天庭”(正一道鐵師派字輩譜系原文為“道德玄中養、心從太易精,若能宏志遠,必可達天庭”)的詩句為徒弟取法名。傳至“達”字輩而終止,也就是舉辦了六屆。具體狀況如下:
壽鹿山道教音樂班傳承情況表
從上表所列情況可以推知,清同治之交,音樂班社至少已延續十二代人,但詳情至今不得而知,尚待進一步考究。清同治到現在該班社又延續了六代人,這一時期,音樂班的成員多為在家道士,均以亦道亦農聚散結合為其活動方式,即節日廟會期間,各班社匯集于壽鹿山上,舉行大型宗教活動,平日在家務農,遇有齋醮自行主持。
五、主要特征
(一)獨特性
壽鹿山道教音樂的曲調韻律、演奏技法、演奏形式、程式套路在長期的法事活動和民俗活動中,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特色。其曲調穩健凝重、質樸典雅、剛勁挺拔、富有殿堂氣息,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及顯明的地域特色。形成這種特色的原因,一是其調式音級的音階結構難以歸屬到某一音律中;二是主奏樂器嗩吶的某些演奏技法有獨到之處;三是曲調的旋法始終圍繞著若干個主腔音樂以不同的形態在變化,使得整體音樂在風格上極其統一。
(二) 完整性
壽鹿山道教音樂的各類曲目現存的總計160余首。在各種道教法事活動或民俗活動中,曲目的運用要按其內容性質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曲目演奏,除了在特定場合演奏單曲之外,遇到宏大場合時,往往以大型套曲呈現,演奏時間可達數小時不斷,可滿足5~10天大型道場的曲目需求。即使在今天,它仍然保留著古老的風貌,是一部存留較為完整的原生態音樂。其原因是壽鹿山道教門規戒律長期以來甚為嚴格,祖傳嫡授的傳承規則至今未改;又因其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界的廣袤戈壁地帶,遠離城鎮,受外界音樂滲透較少。
(三) 綜合性
壽鹿山道教音樂的曲體結構、樂隊組合、演奏演唱形式在實際運用時均呈現出其綜合性的特點,它幾乎包含了音樂表演藝術中各類表現形式的全部。曲牌是道教音樂的器樂部分,演奏形式有獨奏、齊奏、合奏;經韻是道教音樂的聲樂部分,也是道教音樂的主體部分,演唱形式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及一領眾合,經韻音樂從伴奏形式上又可分為無伴奏演唱(吟誦類曲目)、僅用打擊樂伴奏演唱(干韻類曲目),全樂伴奏演唱等。在實際運用中,單曲的演奏專一性較強,只在特定場合運用,大多是以“經文套曲”呈現,其曲體結構通常以一套經文為一套樂曲。小的一套一般由2~3首單曲組成,中型一套一般由4~6首單曲組成,大型的一套往往由十幾首單曲組成。樂隊組合形式多樣,表演形式有坐奏式、立奏式、行奏式、立奏行奏結合式。
六、主要價值
(一)音樂學價值
壽鹿山道教音樂的調式音階以商、羽調式居多。在演奏演唱過程中,音的運動以五聲音階為基礎,fa.si僅為輔助、經過之性質,音高不穩定,近似西北地方戲曲秦腔和眉戶的三度間音。主奏樂器嗩吶的演奏技法中,僅顫音就有指顫音、腹顫音、氣頂顫音。指顫音密而緊,腹顫音緩而松,氣頂顫音是用腹部急促顫動,哨子在唇間前后拉動,鼓腮吹奏,全身配合,似在哭泣,震撼人心。在音樂旋律上,存在著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主腔音樂,許多樂曲雖然標題、曲調、結構形態不盡一致,但同一主腔音樂在這些樂曲中能自然地以不同的形態再現,使其整體音樂的風格非常統一。壽鹿山道教音樂的調式音階、演奏方法、曲調的特有旋法是形成其獨特風格的主要因素,具有音樂學的研究價值。但當前,研究成果極其匱乏,仍是一片凈土,是尚待研究開發的一塊處女地。
(二)宗教學價值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宗教。壽鹿山道教音樂是宗教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壽鹿山道派屬正一道鐵師派,起源于誰無考究,但白銀市景泰縣道人鐵師派第13代師承傳人王家文創辦道教音樂學堂,其弟子組成的道教音樂班社遍及全縣諸鄉及鄰近縣域。各觀道樂留存曲目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經卷存量有數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早清時期線裝木刻印制版本,每年農歷六月六為壽鹿山廟會,各道樂班匯集于山上,設壇于山峰。方圓數百里內外的百姓上山朝拜,香火繚繞,鼓樂喧天,誦經合樂數日不斷。20世紀60~80年代,由于政治、經濟的原因,道教音樂處于“休眠期”,80年代后,開始復蘇。道教音樂始終與宗教的興衰和命運同生共存,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連。
(三)民俗學價值
道教音樂自產生以來就與民俗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凡道觀科儀、大型廟會、節日慶典、祈福謝恩、祈神求雨而做的道場當地稱“清醮道場”。而超度亡魂、消災免禍的道場稱“幽醮道場”,二者由于祈禱的對象不同,因此曲目運用、情緒氣氛極不相同,后者是當地道人從事最多的法事活動。道場的規模有大小之分。以幽醮道場為例,當地最大的幽醮道場叫“九幽”,為期9天,因耗資巨大,頗費人力,后來漸失傳。其次便是“轉輪道場”,起落7天,其最大特點是需搭一座“陰陽城”,該城結構奇特,類似迷宮,做道場時需要一位有經驗的“首鼓”作向導,法師、樂手及眾人尾隨其后,邊走邊奏,穿梭其間。規模較小的道場有“大三元”、“中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為期5天,“中三元”“整三破四”,“小三元”為期3天。“中三元”、“小三元”是目前仍可見到的道場規模。現今,道教音樂已成為緊緊依附于民俗活動的樂種。
由于學習道教音樂的特殊傳承方式,要求學習者反復實踐于各種道教民俗活動中,難度大,周期長,收入不高,年輕人多不愿學習,已經后繼乏人。現代化進程的加劇,民眾思想觀念的嬗變,民間信仰淡化,原來的廟會難以維持生存,一些道教活動,傳統的節日慶典、習俗、程序、禮儀、規范等漸漸失傳 。現代音樂也會融入傳統道教音樂中,對其內容、風格也會產生一定影響。現代文化生活多元化,道教音樂的娛神娛人,教化民眾的社會功能日漸淡化 ,年輕人聽不懂或不愿聽道教音樂,逐漸導致聽眾稀少,內涵無人解讀。
20世紀80年代,白銀市對壽鹿山道教音樂作了普查,在20世紀后20年的全國藝術科學重點項目“四大音樂集成”中,“壽鹿山道教音樂”被收編到“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總計收入有代表性的曲目60首,樂譜文稿10余萬字。 2008年對白銀市其他地區流布的道教音樂又做深入調查,整理一批道教音樂曲譜,至今這些工作仍在延續。目前,壽鹿山道教音樂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祈愿壽鹿山道教音樂這一民間音樂寶藏歷久常新,散發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