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個載體,館藏文物是載體之一,文物的保存是通過設立博物館、建立遺址保護等方法,通過文物與史料對照,使我們了解到古代的燦爛文明。位于絲綢之路東線路段上的甘肅擁有很多家獨具特色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通過一代代博物館人的工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使得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不斷煥發出新魅力。
[關鍵詞]館藏文物;遺址保護;絲綢之路甘肅段
[中圖分類號]K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40-02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全國文物大省之一。甘肅歷史文物擁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并獨具特色,甘肅是絲綢之路東線的重要路段,沿線各地博物館都肩負著傳承與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的重大作用。
筆者以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的幾個重要博物館、文物保護遺址為例,來進一步與大家領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一、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位于甘肅省會蘭州,是國內較大的省館之一,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的主展之一,“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其中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更是作為全國旅游標志為大家熟知和熱愛。
每個參觀者通過對“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的參觀,對絲綢之路繁榮與發展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從古代西域傳至中國的植物、動物與技術;從中國傳至國外的比如印刷術、火藥等,古代的燦爛歷史文化通過這些文物展讓觀者激動不已。
二、 河西走廊部分博物館
(一) 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1983年10月建成,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區東南隅文廟。館內設有“武威簡史陳列”和石刻、書畫等專題文物陳列。附設銅奔馬復制組,復制、仿制各種規格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該館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也叫“馬踏飛燕”或“馬超龍雀”,它是集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象、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現存甘肅省博物館)。
(二) 張掖大佛寺
張掖雄踞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扼古絲綢之路咽喉,歷來為軍事、交通要沖和河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金張掖”之美譽。張掖作為河隴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甘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1)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張掖市博物館初創于1958年9月25日,原設于鎮遠樓,后遷大佛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張掖大佛寺,不愧為張掖歷史文化遺產中最典型的代表,正如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所言:“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國西鄙,佛法所從入中國者也。”早在秦漢之交,游牧于張掖的匈奴族就奉佛像以祭天,驃騎將軍霍去病將“祭天金人”作為戰利品運至西安后,漢武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東漢以后,外來的佛教文化勢如春潮般涌入中國大地,并以絕對優勢迅速占據了河西走廊南北各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此,張掖暨河西走廊這條經濟與文化大通道至魏晉時已發展成為佛教圣地。歷來作為張掖中心寺院的大佛寺,必然地成為河西走廊傳播佛教的中樞之一。涅槃宗師曇無讖初演菩薩道、北涼王沮渠蒙遜篤信佛教、涅槃思想風靡中土、西夏崇宗敕建臥佛寺、忽必烈建別吉太后廟祀、宋少帝來做“皇家佛”、元順帝再定祭禮等等史實,以及隋煬帝楊廣西巡張掖設行宮于大佛寺,并接見高昌王,西夏梁太后在此舉行法會等諸多民間傳說,均出自這座千年古剎。
由此可見,張掖大佛寺在古代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以及促進祖國統一方面曾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至今張掖大佛寺中所保留的古建筑、壁畫、佛教文獻及其他歷史文物所特有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正是當時這種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的真實寫照。張掖大佛寺不僅是甘肅人的自豪,也是值得全國、全世界珍視的。
(三)酒泉市博物館
酒泉市博物館主題陳列之一“酒泉絲綢之路文物展”,內容以“絲路風情為特色、地方文化為主體”,重點從絲綢之路的起源與歷史、張騫深入西域的遠征、公元前五世紀的東西文明大沖撞、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戰爭、早期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旅、絲路沿途農業與狩獵、音樂與舞蹈、羅馬藝術在東方的影響、文明的西傳與東漸、東西文化大融合等方面展示絲綢之路的偉大文明。整體風格上,利用古代墓葬的裝飾色彩、空間等特點,利用歷史氛圍、政治、文化、經濟背景等,力圖使所展文物與環境相容。展品有陶器、石器、銅器、玉器、金銀器等,文化涵蓋面廣,上起史前文化,下至明清時期。陳列設計中,采用圖版為輔助展品,為烘托展覽氣氛、補充展覽內容、美化展示效果起了好的作用。展示方式大氣、莊重、簡潔、明快,與建筑風格、環境氣氛協調統一,呈現出獨具特色的酒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研究觀賞價值。
三、敦煌莫高窟與陽關博物館
(一)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的藝術珍品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前秦符堅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窟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于世。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 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陽關博物館
陽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始建于西漢武帝時期,漢屬龍勒縣,魏晉設陽關縣,唐屬壽昌縣,系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也是河西長城防線重要據點,與敦煌郡、玉門關互為犄角,遙相呼應,歷史上曾經為促進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過重要作用。陽關龍首山崗上矗立有漢代烽燧,位于景區制高點,被稱為“陽關耳目”,南有古董灘,專家推斷陽關遺址即在此地。東有唐壽昌城及出天馬的漢渥洼池故池。沿西南而行,絲綢之路南道遺跡在群巒疊嶂中蜿蜒遠去。唐代大詩人王維以一首《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唱,使得陽關聲震四海,名噪天下。
陽關博物館位于烽燧遺址北800米處,由一群錯落有致的仿漢建筑組成,總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它綜合動用建筑、文物陳列、雕塑壁畫、環藝等多種藝術手法,系統而生動地展現漢武帝拓疆通路之后,對河西早期開發的驕人成績,突出絲綢之路開通后對我國封建社會盛世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敦煌、陽關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突破以往博物館功能狹隘局限,集博物、旅游、文物保護與研究等于一體,是目前敦煌市構建功能最全的博物館。
陽關博物館最有特色的就是絲綢之路上所發現的一些古代錢幣,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羅馬金幣與薩斯銀幣,這些錢幣猶如活化的教科書,記載著當時東西貿易的場景,錢幣種類豐富,為了解古代貿易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