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中“啟”字多次出現,學者一般以“開啟”等義來解釋,但在一些句子里釋為“開啟”則捍格不通。楊樹達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啟”字可訓為“助”。本文對《左傳》中68例“啟”字的用法加以全面考查,認為其中9例若訓為“助佑”,則文義暢達,較舊釋為勝,也證明楊先生的觀點可從。
[關鍵詞]《左傳》;“啟”;助佑義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59-02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①
該句中的“啟”字,早期學者多未作解釋。②目前學界對此“啟”字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釋為“開啟”:如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解釋說:“啟,開也,謂使晉張其野心?!雹弁趿Α豆糯鷿h語》:“啟,開啟,這里指假道,使晉得以實現其野心。”④沈玉成《左傳譯文》:“晉國的野心不能開啟,引進外國軍隊不能玩忽?!雹萘硪环N釋為招致、引起等,如《漢語大字典》在“啟”字條下,把此句中“啟”字解釋為“招致、引起”。⑥第二種解釋尤為可疑,因為在先秦文獻中“啟”訓為“招致”、“引起”的例證。即使訓為“招致”在句子中也不圓通。下面我們分析第一種訓釋:
甲骨文中的“啟”從又從戶,會以手開戶(門)之意?!墩f文》:“啟,開也。從戶,從口。”段玉裁注:“后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啟不行矣?!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啟,經傳皆以啟為之。”《方言》卷3“以啟山林”戴震疏證:“啟、啟古通用?!薄皢ⅰ钡谋玖x為“打開”,進而引申為“啟發”、“開導”等義。學者將“晉不可啟”的“啟”解為“開啟”便本此。一般來講,被開啟者在意識或行動方面應落后于開啟者。但從《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的記載來看,晉國已是第二次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其貪念無需虞國“開啟”。《左傳》明確記載:僖公二年,晉獻公用屈地出產的馬匹和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國借路,以攻打虢國。虞公接受了賄賂,順從了其請求。當晉國第二次借路時,宮之奇識破其陰謀,力陳借道之弊,進而指出:“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如果虞國再次應允,可謂助紂為虐!由上分析可知,“晉不可啟”之“啟”釋為“開啟”值得商榷。
依照古人行文習慣,像“晉不可啟,寇不可翫”這樣的句子,處在相同位置上的詞,其義或相反或相近。細玩文義,“翫”指“習慣而不留心,即放松警惕”,那么“啟”則與之相反。但“啟”字具體含義究竟如何解釋,僅僅依賴傳世文獻尚不能解決,出土商周金文中“啟”字的用法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例如:
(1)廣啟氒孫子于下,于大服。
番生簋蓋銘(《集成》04326)
(2)廣啟禹身,于永命。
叔向父禹簋銘(《集成》04242)
(3)用廣啟士父身,于永命。
士父鐘銘(《集成》00145)
(4)廣啟朕身,于永令。
通錄鐘銘(《集成》00064) ⑦
此四銘皆言“廣啟”,辭例略同。楊樹達先生認為以上引金文中的 “廣啟氒孫子”、“廣啟禹身”、“廣啟士父身”、“廣啟朕身” 與《左傳·襄公十年》:“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偪陽光啟寡君,群臣安矣”一句中的“光啟寡君”文例皆同,《左傳》中的“光啟”即銘文中的“廣啟”?!皬V”字從黃聲,“黃”字從古文光聲,二字音本同。并進一步論證:
《孟子·滕文公》下篇引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后人,咸以正無缺?!蔽囊杂訂⑦B言。《禮記·祭統》記衛孔悝鼎銘曰:“啟右獻公?!币嘁詥⑴c右連文。右佑字同,余疑佑啟啟右皆以同義為連文,右訓助,啟蓋亦當訓助,而趙岐注《孟子》釋佑啟為佑開,恐未是也……要之訓啟為開,于銘文不能密合,訓右啟為助開,以助而開之為說,尚可勉通;若釋啟右為開助,則決不可通,謂啟義與右同訓助,則古文無不可通矣。以傳注未見啟訓右者,故假設言之如此,俟達于訓詁者論證之?!雹?/p>
楊先生將上揭例句中的“啟”字皆釋為“助”,文意暢達,頗具卓識。依照楊先生的見解,筆者認為,《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中的“啟”字亦可訓為“助”。句意為:“晉國(虎狼之國)不可助佑,外寇不可大意。”
《左傳》中“啟”字共計出現68例,可以釋為“助佑”之意的句子,不僅僅是上引孤例,筆者認為下揭諸例中的“啟”亦可解為“助”,如:
(1)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左傳·桓公二年》)
(2)狄固貪婪,王又啟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以上兩例中的“啟”字,舊皆無注,楊伯峻將(1)之“啟”解為“引導也”。將(2)之“啟”解為“開導啟發”。筆者認為這兩例“啟”字可釋為“助佑”。(1)句意為“陘庭邊邑之人幫助曲沃討伐翼地”。(2)句意為“狄人本貪婪,大王您又助他”。指僖公二十四年,狄人攻取鄭國的櫟地,周天子為感謝狄人,想要娶狄君的女兒為王后這件事。
(3)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左傳·閔公元年》)
(4)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觳痪笗x國,殆將啟之…… 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5)天或啟之,必將為君,其后必蕃。 (《左傳·宣公三年》)
(6)閽戕戴吳,天似啟之?!籼焖鶈?,其在今嗣君乎?……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啟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7)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偪陽光啟寡君,群臣安矣。 (《左傳·襄公十年》)
以上五例中,杜預僅在“天之所啟”下注“啟,開也”?!肮鈫⒐丫?下孔穎達疏曰:“光昭宋國,開其疆竟,以賜寡君。”余皆無注。楊伯峻、沈玉成分別將上引諸例中的“啟”字譯為“預兆”、 “光大”、 “開啟”、“擴大”等,與文意不甚密合。筆者認為,“天或啟之”與“天之所啟”、“天似啟之”、“天啟之”中的“啟”用法相同,都可解為“助”,即上天助佑之意,就如同文獻中習見的“天之所助”、“天助之”。如《周易·系辭》:“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p>
(8)臣聞之,兵作于內為亂,于外為寇。寇猶及人,亂自及也。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讎,若之何? (《左傳·文公七年》)
(9)以啟貪人,薦為敝邑不利,以重君之憂……土不可易,國不可小, 許不可俘,仇不可啟,君其圖之。 (《左傳·昭公十八年》)
以上兩句中的“啟”字,杜預、孔穎達都沒做解釋。楊伯峻、沈玉成分別釋為“引誘”、“挑起”。其實這兩例中的“啟”字亦可訓為“助”。(8)句意為:“現在臣子作亂如果國君不加阻止,結果就會助于外寇,怎么辦?”(9)句意為:“幫助貪婪的人,更對國家不利,由此加重君王的憂慮……土地不能給人,國家不能小看,許國不能作為俘虜,仇人不可助佑,君王還是考慮一下吧!”
由此,筆者認為《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中的“啟”字應釋為“助佑”。這些例證也可證明楊樹達先生訓“右”為“助”并非臆測。
[注 釋]
①左丘明:《左傳》,岳麓書社2006年版。
②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注疏》、清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注疏證》、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
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④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版。
⑤沈玉成:《左傳譯文》,中華書局1981年版。
⑥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2007年版。.
⑧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中華書局1997年版。
⑨左丘明:《國語》,齊魯書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