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皮筏渡水、運載是許多少數民族民間水上交通運輸風俗,本文就流行于黃河沿岸的黃河古筏的起源與制作,羊皮筏子的漂流運輸及筏子客的生活與禁忌進行了必要的梳理與考證。
[關鍵詞]黃河古筏;筏子客;水上交通
[中圖分類號]K8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21-02
作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古老的羊皮筏子歷史悠久。以皮筏渡水、運載是許多少數民族民間水上交通運輸風俗,沿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河羊皮筏子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山東境內黃河沿岸,尤以蘭州一帶為最多。
一、皮筏的起源
皮筏,古稱“革船”,是一種古老簡易的渡河、運載工具。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致龍門,入于海。”文中所指的“積石”,是今天黃河上游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的積石山,黃河從這里穿過,河面最窄處僅有10多米,名曰狐跳峽。這種地理環境促成了最早“皮筏”雛形的誕生。居于青海省循化縣境內黃河上游兩岸的保安、撒拉、東鄉等民族,依舊使用此方法渡河。為了互通有無、交換物產,兩岸人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以羊皮囊渡河的方法,其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殺羊后,將羊皮囫圇剝下,制作成袋狀羊皮囊,將物品裝入其中。人以胳臂將皮囊抱夾住與它一起渡河,到對岸后再放氣取出物品,接著背上皮囊與物品一起上市交易,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渡河而歸。這種渡河的皮袋,經過逐漸演變與發展,便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羊皮筏子。
從有關歷史文獻來看,皮筏最早見于《水經注·葉榆水》記載:“不韋縣漢建武二十三年(46),王遣兵來,乘革船南下?!?《后漢書》中說:“護將校尉鄧訓,縫革囊為船,在青海貴德載兵渡黃河?!?以后歷代文獻也有相關的記載,《舊唐書·東女國傳》:“用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睆倪@些早期記載,足見此風俗由來已久。
皮筏的地域分布也較為廣泛,古人氐羌、室韋、東女國、喁子族、蒙古族、滿族都曾使用過皮船。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慶集·蠻子朝》詩有句云:“泛皮筏兮渡繩橋,來自西酅州道路遠。”這說明當時在山東一帶,也有用皮筏作為渡河工具的?,F代的納西族、普米族、藏族、羌族、保安族、撒拉族、回族、土族、漢族依然使用著皮筏。
二、皮筏的制作
自古以來,在黃河上漂著兩種皮筏子,一種為牛皮筏,編圓木為排,下拴10多個牛皮筏囊,載重可達數10噸,多用于貨運,從蘭州直達包頭。到達目的地后,不僅將船上的貨物賣出,連架船的圓木也賣掉。然后,筏客子們雇駱駝馱牛皮囊返回,以備下次再用。另一種是羊皮筏,形制較小,負重亦輕,以客運為主。
張九鋮《陶園詩集·洛中行》亦有制作皮筏的記載:“以大羊空其腹密縫之,浸以麻油,令水不透?!惫P者所看到的剝制羊皮的方法和文獻記載非常接近。以實考為據,筆者曾多次到甘肅省景泰縣老龍灣村,對羊皮筏子風俗進行調查。這個村以羊皮筏子多而聞名,被譽為羊皮筏子村,村里家家戶戶都會做羊皮筏子。在調查訪問中,筆者認識了不少這方面身懷絕技的筏子客,與他們一起交談并親眼見到了制作羊皮筏子的過程。
首先,做好羊皮筏子的關鍵在于剝好一張完整的羊皮囊。剝羊皮時要從頭部開始,整體下剝,皮與肉組織整體脫離,不能使羊皮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所以,制作者在剝皮子時,十分謹慎、小心,一般情況下很少用刀,而多用手去剝,用撕、壓、拉、捶、捅等手法進行剝離。
其二,剝下的羊皮須去毛、去脂肪,熟皮,灌油,使皮囊光亮可鑒,既結實又防水。經過這幾道工序,一只成品的羊皮囊就算做好了。值得一提的是灌什么油是有講究的,“浸以麻油,令水不透”的麻油,是指百姓家里食用的胡麻油,而不是蓖麻油或芝麻油。這種油不易變質,對防止陽光對皮囊的暴曬和黃河水對羊皮的浸泡起著很好的保護作用。
其三,一般做一只羊皮筏子按大小不同需要9~12個羊皮囊。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較簡單,先將數十根三四厘米粗的圓木棍用繩子扎成約6尺寬、1丈長的由許多方格子組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齊地排列拴于架下,這樣一只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
三、皮筏的漂流與運輸
乘坐皮筏子漂流時,首要一點就是要筏子保持平衡,不管乘筏人或坐或蹲,都必須排列均勻,不得站立或亂動,以免皮筏翻傾。渡河時,皮筏基本上是順流而下,以木漿用力劃向對岸,羊皮筏子返回原地時,則由筏子客扛于肩頭,步行于上游處,再放筏從河中急劃過來,返回原處。故蘭州有句俗語:“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被譽為“報道西北第一人”的范長江在他的《中國西北角》一書里詳細記載了20世紀30年代他由蘭州乘坐羊皮筏子漂流至內蒙古采訪時的心情和見聞:“西北水上運輸,皮筏較木船更普遍……筏上如設帳幕,則立即可以布置成寬敞的水上行宮,空氣與陽光皆十分的美好……蘭州以下黃河,在離城六七十公里以后,有長六十里的大峽,險水最多,故普通水手不易通過,于是應運而產生一種專門駕駛大峽一段險水為職業的水手,名曰峽把式……”
1930年前后,蘭州一帶共有蘭州幫、靖遠幫、青城幫筏戶三幫,共有羊皮筏子百余只,從事一些短途客貨運輸。隨著羊皮筏子駕駛技術的改進,1932年以后,蘭州至包頭的水上航運業務就完全由羊皮筏子擔任了。據《甘肅省志·航運志》記載,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靖遠建立了紅色武裝,從蘭州搞到2700單軍衣、100多支步槍、2萬多發子彈,還有一些其他物資。這些物資都是由筏客子們星夜從蘭州順黃河而下,上岸后又用驢馬馱到目的地的。這些物資對當時的陜甘革命根據地發展和壯大起到了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后,蘭州和重慶都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陸路運輸線基本癱瘓,重慶燃油緊缺,汽車、飛機沒有汽油可加,前方告急。1941年夏,國民黨政府玉門油礦局總經理孫越琦專程來到蘭州,對皮筏子運輸很感興趣,并通過當時的蘭州市政府找到了從事筏子運輸業務30多年的王信臣先生,要用皮筏子試辦從廣元到重慶長達700多公里的運輸。油礦局購買了羊皮筏2000個,編成每只近500個羊皮囊扎制成的皮筏5只,每只載重60噸,共裝載300噸汽油。聘用筏子客20多人,由油礦局成立的“蘭州皮筏運行隊”專門負責運送汽油。1942年夏,裝載了300噸的5只巨型羊皮筏子歷經兩個星期(木船需一個月)從廣元浩浩蕩蕩到達重慶時,整個山城轟動了,當地官員和扶老攜幼的群眾如潮水般涌來參觀蘭州羊皮筏子。油礦局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歡迎皮筏子航運大會”并攝制電影留念,有許多外國記者參觀后要求帶走羊皮筏子到國外展覽,重慶各報也都用顯著篇幅刊發了皮筏運輸的新聞。由于各種報刊都以“羊皮筏子當軍艦”為題進行了大肆渲染,蘭州一帶人從此就有了有名的“洋芋花開賽牡丹,羊皮筏子當軍艦”的俗諺,流傳至今。
四、筏子客的生活與禁忌
舊時,黃河河道既無水文資料又無導航設備,羊皮筏子能否將乘客與貨物送往目的地,全憑筏子客們的經驗與膽識,因此筏子客們都很“迷信”,也就形成了這個行當很多的禁忌風俗。每次開筏漂流之前筏子客們都要沐浴凈身,并且不得近女色,選好“黃道吉日”,然后殺雞宰羊,祭祀河神或龍王,祈求神靈保佑平安。他們十分忌諱講“破”、“沉”、“撞”、“沒”等字眼,只許乘客稱呼他們“掌柜的”或“把式”,不許稱呼“筏子客”或“船家”。在筏子路過一些“事故多發地點”,他們禁止乘客詢問地名。漂流途中每見河神廟或龍王廟,都要停下筏來,進廟燒香磕頭,祈求一路平安。
在筏子客生活中還有許多講究、規矩和禁忌。漂流過程中,筏子不免有擱淺的時候,筏子客就得赤身裸體下水,推動筏子,乘客中年輕力壯的人也要下水推筏,雖然脫光了衣服,但筏子上的乘客不許譏笑,必須保持嚴肅鎮靜。除此之外,筏子絕不運載新婚夫婦,但對運送死者的靈柩十分歡迎,他們認為送殯是一種吉兆,而新婚夫婦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因為社會的原因,筏子客當時的地位十分低下,清朝時,他們的子女連入學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民國時,他們的地位雖有了些改變,由以前的“單幫漂流”到有了統一的組織,但隨之而來的是數不盡的苛捐雜稅。筏子客得向官府繳納“筏捐”、“漿捐”以及“統稅”(全國統一稅款)和“壯丁款”等十多項稅款。除此之外,每到一個關口還要報關驗單,免不了被各道關卡勒索。這些還不是筏客子辛酸生活的全部,路途遇險,魂歸西天,則不必說。要命的是,在一些漂流地段當地的土匪與官府勾結,時常搶劫筏子上的貨物與錢財,被劫后,筏子客得傾家蕩產來賠償貨主,賠不起的也就只能隱姓埋名漂流他鄉了。
劃著筏子去黃河捕魚,是龍灣村又一特色風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誰家婚喪嫁娶,筏客子們都要到河里打幾網魚,以表心意。那時,一網打下去足足能打二三十斤黃河大鯉魚,最大的鯉魚有一二十斤重,最小的也有1斤多重。長著長胡子的鯉魚又好看,又好吃,自己家吃不完,還送給鄰居家分享。
舊時黃河兩岸操此業的水手很多,常用嘴對皮囊吹氣,所以當聽到有人夸???、說大話時,往往以“請你到黃河邊上去”來譏諷,意思是到黃河邊上吹羊皮囊或牛皮囊,俗語“吹牛皮”即源于此。
五、古老的羊皮筏子與現代水上交通工具共生并存
如今,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取代了許多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也失去了當年黃河水上運輸的主導地位,昔日的輝煌和榮耀已經成為歷史,但它在水上交通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能忽視的。羊皮筏子作為一項古老的水上交通民俗工具,與現代先進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依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一種典型的民俗文化現象。
為了發展和豐富西北的民俗旅游事業,羊皮筏子村被甘肅省有關部門定為黃河民俗風情旅游景點,村里人也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發展羊皮筏子旅游項目。古老的羊皮筏子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民俗學者和游客,不少筏客子重操舊業,重振往日雄風。
從調查中和老筏客子們的言談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羊皮筏子的感情依舊,對昔日歲月的感情依舊,人世間有許多難以割舍的情感,傳承了千百年的羊皮筏子風俗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