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肩負社會教育重任的博物館,其長期不變的基本陳列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因此,不斷舉辦成功的與時俱進的臨時展覽成為博物館生存的關鍵。筆者根據近年來甘肅省博物館的一些實際情況,總結出舉辦臨時展覽的幾點經驗,以期為更好地辦好臨時展覽提供借鑒。
[關鍵詞]甘肅博物館;臨時展覽;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95-02
每一個博物館,都有幾個反映本館性質和當地特色的基本陳列,也都有一部分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體。但鑒于大眾知識水平及欣賞水平的變化,博物館陳列設計理念及展品內容亦應有所更新,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也為博物館的陳列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段。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推出數年,甚或數月之后,往往因其過時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而逐漸失去對觀眾的吸引力。所以,在觀眾個性化、多樣化要求越來越強烈的今天,博物館不但要根據自己的文物資源優勢經常調整好館內的基本陳列,而且還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推出符合時代精神,高揚時代主旋律的臨時展覽,充分發揮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以滿足廣大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增加博物館的吸引力,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提高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筆者根據甘肅省博物館近幾年舉辦臨時展覽的一些實際情況,對于確保臨時展覽成功須具備的條件作一總結,以期與同行交流、討論。
甘肅省博物館自2006年底新館建成對外開放以來,除四大基本陳列外,臨時展覽已是甘肅省博物館陳列布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甘肅省博物館與相關文博單位業務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甘肅省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特別是自2008年3月實行免費開放后,先后舉辦臨時展覽近50余期,平均每年舉辦10余次,參觀人數已累計突破150萬人次,且呈逐年遞增趨勢。筆者認為,成功舉辦一個臨時展覽,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慎重選題是確保臨時展覽成功的先決條件
博物館臨時展覽的選題既要慎重但又不能拘泥。其選題比較寬泛,只要是內容健康、能正確引導觀眾、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多種類型的展覽,都可以在博物館的臨時展區進行展出,但博物館不能圖經濟利益而放松對展覽內容的選擇與審核,去舉辦既無文化性又無藝術性,甚至包含不健康內容的低俗展覽。
首先,發揮館藏文物資源,調動所藏,豐富展覽內容。在保證基本陳列不受干擾的前提下,進一步發掘館藏文物資源,整理出能夠單獨成為專題的文物系列,依據史料或資料的記載,組建一個反映歷史上一個社會現象或生活場景的小型展覽,雖然不一定有品相好、等級高的文物展品,但是通過陳列設計,也能引起觀眾對過往生活的想象。這樣的展覽,需要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恰到好處的結合,既調動了多年沉睡的館藏文物,又能通過工作實踐培訓本館專業隊伍的業務素質。如甘肅省博物館在2008年、2009年先后舉辦的“移動的壁畫——甘肅水陸畫展”、“野生動物——人類的自然遺產展”等,就是這種形式。
其次,甘肅省博物館在2010年舉辦了“彩云之南文物展”,是根據展區的客觀條件,量體定做,引進適合的外展所做的短期展出。這樣的展覽,費用較合理,展覽的內容和形式比較成熟,規模可以因地制宜地調整。只要找準選題,這樣的臨展很受觀眾歡迎,還可以選擇藝術類和科普宣傳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觀賞性的展覽,觀眾會感受到博物館展覽很生活化,不是高不可攀。這種類型的臨展能搭建一架博物館走上社會文化生活舞臺的橋梁。
另外,還可向社會提供展示場所。在臨時展區休展空閑時,博物館可以將展廳提供給一些苦于找不到展覽場所辦展的集體和個人,當然前提必須是展覽的內容健康向上并與博物館的性質相契合。如個人畫展、攝影展、美術系畢業生作品展等。甘肅省博物館近幾年通過這種方式為社會提供交流的平臺,顯現出博物館的社會親和力和人文關懷,拉近了博物館與社會文化的距離。
二、依靠政府部門支持,結合當前形勢,掌握恰當的時機是確保臨時展覽成功的捷徑
如甘肅省博物館2008年舉辦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紀念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大型圖片展”、2010年舉辦的“風雨同舟,心脈相連——抗擊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圖片展”、2011年為紀念建黨90周年舉辦的“紅色甘肅展”等。對于這類時事性很強的展覽,甘肅省博物館緊密配合政府部門的決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利用自己的展館和專業人員,精選內容,把握展出的最佳時機推出展覽,當時的展出效果很轟動,各大單位團體、大中小學生、社會人士紛紛前來參觀,展廳容量不時地達到飽和,展出期間常有人詢問捐款捐物的事宜。展覽本身的作用不但得到充分地發揮,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還宣傳了博物館,提高了社會認知度。
三、大力開展前期的宣傳工作是確保臨時展覽成功的重要環節
臨時展覽因其展期較短,從宣傳和傳播的角度著眼,更應具有計劃性和前瞻性,留出充分的宣傳預熱期,使觀眾可以從容安排參觀時間。所以,博物館每舉辦一期展覽,都必須根據展覽的內容、當地的環境、館內的具體條件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好展覽的宣傳工作。在展覽展出前先將展覽內容和展出時間、地點利用海報、廣告、標語 、廣播、電視、文件和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在社會上做廣泛的宣傳。讓觀眾了解展覽信息,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根據實踐,筆者認為,采用發文或利用新聞媒體報道以及結合展覽內容現場舉行宣傳活動的方法效果最佳。
其一,利用發文形式要視展覽內容和觀眾對象來決定。如2009年甘肅省博物館舉辦了“全國廉政文化大型繪畫書法巡回展暨甘肅廉政文化繪畫書法展”,2011年舉辦的“絕密檔案珍品展”等,由政府部門發文,各相關單位自行組織集體參觀。這樣,涉及的觀眾面非常廣,使一些從不了解博物館,沒機會踏進博物館門的人都主動或被動地來到了博物館,不但參觀臨時展覽,也順便參觀了博物館的固定展覽,在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的同時,也了解了博物館的一些基本信息。
其二,利用當地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在布展過程中就請記者親臨現場,以采訪形式對展覽進行介紹,并在展出過程中跟蹤報道。如2008年甘肅省博物館舉辦的“迎5·18國際博物館日”圖片展,2009年舉辦的“慶六·一少兒書畫展“等,記者現場采訪有關領導、鑒寶專家、布展工作人員、普通觀眾等,并進行少兒書畫比賽,當場評選出獲獎作品,極大地激發了少兒及家長的興趣,使展覽更加貼近觀眾,深入人心。這樣做宣傳面廣,直觀及時,既吸引觀眾,又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
其三,配合臨時展覽推出一些互動活動,既可以豐富博物館的宣教內容,渲染氣氛,擴大影響力,引發觀眾的參觀興趣,同時對于加強觀眾對展覽的深層理解和認識,豐富展覽內容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在2010年甘肅省博物館舉辦的“甘肅省十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幕式上,蘭州的踩高蹺、太平鼓、武威的攻鼓子、甘南的巴郎舞、臨夏的“花兒”等表演在甘肅省博物館前場舉行,聲勢很浩大,除博物館正常觀眾外,吸引了街頭上千觀眾駐足觀看,之后一段時期的觀眾量也隨之提高。同樣,在“造化神秀——津巴布韋石雕藝術展”期間,甘肅省博物館邀請了津巴布韋的工匠、藝人等進行了他們本土的一些舞蹈表演,現場觀眾踴躍參與,中外朋友載歌載舞,場面熱烈,宣傳效果空前。
四,想觀眾所想的文明服務是確保臨時展覽成功的必要措施
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是觀眾,只有使其服務對象認同博物館存在的社會價值,才能將展覽推向社會。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陳列展示、服務觀眾、空間設備等各方面充分考慮不同層面觀眾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為觀眾提供方便,充分發揮博物館本身的服務性。但博物館工作人員往往有一種錯誤認識:感覺臨時展覽展期短,缺乏專項資金等原因,其質量有時得不到重視,更談不上高水平的形式設計和包裝。個別展品與基本陳列展中的文物精品相比,其歷史性也不是太強,有些展覽甚至都是一些噴繪的圖片構成,因此,從心理上不夠重視,尤其是講解服務跟不上,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本陳列展覽上。而在觀眾眼里,并沒有固定陳列和臨時展覽之分,對他們而言,博物館的每一個展示都代表了博物館的專業水平和管理水平,代表了博物館的形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博物館人這種錯誤的認識和態度有時一但傳遞給觀眾,會對觀眾起很大誤導作用,觀眾會認為這個展覽價值不高,加上不提供講解服務,盡管有文字介紹也不仔細閱讀,隨便轉一圈就出去了。還有些觀眾存在時間、路途、工作、身體狀況等問題,看完幾個基本陳列展就匆匆走了,連臨時展廳都不進去。總之,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觀眾的參觀興趣和質量,它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甚至也會影響到觀眾下一次參觀博物館的欲望,僅僅因為一次臨時展覽就很有可能使博物館的可信度降低。
解決這類問題并不難,首先,關于講解問題,在展出前加大對講解員的培訓力度就可以了,要求他們多學習展覽大綱,查閱資料,吃透內容,對展覽做到心中有數,并根據不同層次的觀眾編寫出不同的講解稿,力爭對觀眾的一般性提問能對答如流。其次,為了方便部分因工作時間受制約的觀眾能參觀展覽,除延長開放時間外,有些形式輕便的圖片展,可以去上門服務,送展到機關、學校和大型企業及集鎮、社區巡回展出。再次,不搞虛招,真正做到服務于民。如有的學校組織參觀活動,時間上會影響正常上課,博物館適當地可以給予特殊安排,以免相互沖突。又如某些學校怕學生外出組織參觀走路或坐車不安全,學校又租不起車(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館里可以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系,提供交通工具,確保安全,配合接送他們。這樣既達到了組織參觀的目的,也消除了學校和家長的后顧之憂。
總之,在文化競爭中,臨時展覽作為博物館固定陳列的補充和拓展,在堅持自己文化特質的同時,應該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從各方面去學習、交流、總結,充分利用、創造條件,不斷推出常換常新的、高水平、高質量的臨時展覽來,以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使博物館在文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