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綠化,能夠美化和改善城市環境,形成良性的城市生態循環系統,產生經濟、環境、社會多種效益。本文通過對蘭州市城市綠化現狀的分析和建設綠色蘭州必要性的探討,運用城市生態學,環境規劃等主干學科原理,提出了綠化蘭州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蘭州市;生態問題;城市綠化
[中圖分類號]F5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52-02
一、 研究區綠地系統發展概況
蘭州市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631.6平方公里。市區東西方向黃河穿城而過,南北群山環繞,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蘭州市城市綠地面積4326公頃,公園有14個,公園綠地面積1847公頃,城建區綠化覆蓋率23.04%。天然林保護面積達113.5萬畝,城市周邊的南北兩山綠化面積達到58萬畝。蘭州市的部分綠化公園以及南北兩山的綠化景觀體系,勾繪出了蘭州市綠化系統的大體地理分布,具體公園有:仁壽山公園、蘭州植物園、西固公園、水上公園、白塔山公園、五一生態園、西湖公園、兒童公園蘭州招商花園、草地、雁灘公園、烈士陵園、五泉山公園、蘭山公園;綠化景觀有:北山景觀體系、皋蘭山景觀體系、濱河景觀體系。2004~2008年,蘭州市城市綠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區綠地總面積由2004年的2789公頃增加到了2008年的4683.79公頃翻了一番,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004年的6.9平方米增長到了2008年的8.9平方米,綠地率也由2004年的21.48%增長到了2008年的24.78%,向國家園林城市又邁進了一步。
二、蘭州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蘭州市城市綠化確實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城市綠化面積與國家標準、先進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森林斷帶影響蘭州市不能受益于森林效應
雖然天然森林幾乎覆蓋蘭州市南部的邊緣地區,林緣線長達100多公里,但是由于林緣線區域內農業及工業活動的影響,天然林區離環城的南北兩山綠化圈之間形成了一條森林斷帶,寬5~15公里。斷帶區全長約50公里,割斷了天然林向城市的延伸。隔離帶的原因導致城市不能收益于森林生態效益。
(二)“四化”誤嚴重
1980年,蘭州城市人均公共綠地0.98平方米,到2008年已增至8.99平方米。然而在不斷的綠化過程中,無意間蘭州綠化出現了城區綠化“草坪熱”帶來“有綠缺陰”、行道樹木“貴族樹”取代“鄉土樹”、樹木品種“單純化”、樹穴好多被“硬化”嚴重現象。
(三)城市建設、商貿用地侵占城市綠地
蘭州南北兩山對峙,整個城市呈帶狀分布,可供城市規劃使用土地僅有194平方公里,城市容量有限。侵占園林綠地的事件時有發生,并未取得到根本解決。它們的消失,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是不言而喻。
(四)綠地分布不合理
蘭州市的綠地主要呈點線狀分布,在兩山、公園及沿街、沿路、沿河等地分布較多,而面狀分布不連續,城市內園林綠化點、線、面不能有機結合,形不成一個完整的園林綠化系統,發揮不了城市綠地應有的生態功能。
(五)生態脆弱,水資源缺乏是綠化建設的瓶頸
蘭州大部分的土質為濕陷性黃土,市區南北黃山面積達5.3萬平方米,多為草木不生的荒山禿嶺。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為320毫米。而年均蒸發量卻高達1853.5毫米。由于氣候干燥,城市綠地面積和綠地覆蓋率遠低于我國地區同等規模的城市,生態十分脆弱。蘭州綠化的制約因素主要是水,在今后五年內,按每年新增綠化面積0.8萬平方米計算,則每年新增用于綠化的水量將達到450萬立方米,這將加劇蘭州市的可用水源不足的矛盾。
三、蘭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總體思想
蘭州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蘭州“兩山夾一河”的地理特征和東西狹長的典型山水盆地城市特點,創造性的運用現代生態理論,以南、北城市綠化屏障和黃河40公里風情線為規劃和建設的重點,規劃設計城市生態空間布局,形成西部山水城市格局與山水城市景觀。在建設范圍上,要面向整個市域;在服務對象上,要突出城市和人兩個主體;在規劃依據上,要深入分析與城市綠化有關的現實和潛在問題;在建設模式上,要因地制宜和強調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四、蘭州市城市綠地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實施“綠橋”工程將天然森林引入城市
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圈之間寬5~15公里的斷帶嚴重影響城市受益于森林生態效應。因此,在森林斷帶區內,從林緣線開始,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三條平均寬度為15公里綠色“橋梁”,將天然森林與南北兩山環城綠化圈連接起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且連續不斷的綠色通道,把天然森林及其森林環境引入城市,改善城市大氣環境。
(二)遵循因地制宜,突出土木特色
城市綠色要積極建設以地帶性森林植被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景觀多樣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在樹種選擇和模式配置方面不能過分強調常綠、彩葉、花色等視覺效果,而更應該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重視鄉土樹種的使用,按照地帶性植被特征進行森林植被的恢復,突出城市所在地的本土特色。增加喬、灌木層綠量,改善植被空間結構,除非很有必要如廣場等不單獨種植協調配置,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和水分等,形成復合季相和色彩,達到生態和諧性、布局藝術性、功能綜合性、經濟合理性和風格特異性五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 建立新型公園,解決城市用地矛盾
袖珍公園作為一種小型的公共綠地,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交流和相互聯系的場所。它是大片稠密建筑群中的一塊綠洲,也是一處相對內向的空間。蘭州受地形現狀的影響,土地資源高度緊張,因此,袖珍公園作為解決大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綠地稀缺問題,為市民提供了多樣的城市活動、同樣創造了更宜人的城市環境,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種小而多,見縫插針的造園策略,將有可能從根本上改善蘭州日益嚴重的缺乏綠地的狀況。
(四)建立市區內綠色廊道體系及綠色隔離帶
廊道建設應考慮與周圍山體的景觀相呼應,包括藍色廊道和綠色廊道的建設。前者即黃河兩岸的規劃,應保留安寧萬畝桃園,以黃河為主軸線,在兩岸形成綠色走廊。在樹種的選擇上,可以楊柳為主調,兼植中、高的有花植物,其間鋪設不規劃的鋸齒狀野趣草坪和花卉,追求輕松、舒適的回歸自然之感。后者即交通通道的綠化,是廊道建設的另一重點。針對蘭州市街道擁擠與普遍狹窄的狀況,可采取復層種植的方法。
(五)市區斑塊綠地建設
市區斑塊綠地包括公園、廣場、居住區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大型公園綠地應向城郊森林、自然森林轉化。在樹種選擇上,兼顧植物的觀賞價值和環保價值,合理配置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有意識地突出植被的季相特征。居民區綠地可采用花園型、草坪型、棚架型和庭院型等方式,推廣立體種植(墻面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等)以增加綠視率。
安寧區內有九州臺、仁壽山、鳳凰山,南臨黃河風情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安寧區北山達3.89萬畝,綠化率達到56.9%,區內80%以上的單位為園林綠化單位;植根現有基礎,安寧新城的綠化系統包括仁壽山、植物園、“萬畝桃園”、南部黃河生態綠地、中軸線世紀大道、世紀廣場以及分布于各片區的小型公園綠地;該地區是整個蘭州河谷生態系統中惟一存留的大面積生態綠地,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
(六)保護濕地,建設濕地生態公園
城市地區的森林和濕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素有“綠肺”與“藍腎”的美稱。黃河流經蘭州市城區時,分布著總面積達數百萬平方米的濕地,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效益之一是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有效抑制沙塵暴,同時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清潔工,能夠吸收和分解環境中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
為防止濕地面積萎縮、發育過程受阻和功能退化,應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的方式,做好濕地生境的恢復工作。對未開墾地和部分宜濕擱荒地,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盡快恢復到原來的濕地狀態;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耕地及其保護區周邊的低洼易澇、不宜生產糧食的耕地和荒地,通過平溝整渠、人工種草、植被等恢復措施,實施退耕還濕,逐步增加地表植被,恢復濕地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提高地下水位、控制土壤侵蝕的能力。蘭州市進行濕地保護的首個建設項目——黃河銀灘濕地公園對改善蘭州市整體氣候環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設林水結合的城市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在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活力。要按照林網化和水網化的理念開展城市綠化建設,實現“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依林涵水”。
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南北兩山如綠色屏障環繞市區,黃河從蘭州蜿蜒穿城而過,川流不息的瀟灑與綠色裝扮的南北兩山在“動”、“靜”之間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蘭州市在自然造就的河谷和形成了七個組團,組團之間有楔入城市的山體水系和綠化分隔,規劃的城市格局應合霍華德田園城市的構想,具有構建理想城市的結構基礎。
[參考文獻]
[1]甘肅年鑒編委會.甘肅年鑒.地線概況[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甘肅年鑒編委會.甘肅年鑒.城市概況[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劉維團.溫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構思及對策[J].城鄉建設,2006,(9).
[4]王國榮. 建設蘭州生態城市[J].甘肅科技縱橫,2004,(2).
[5]紀愛華,石培基.山地城市景觀的生態規劃——以蘭州為例[J].城市問題,2002,(6).
[6]尚正永,白永平.建設生態蘭州的戰略選擇[J].生態經濟,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