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中國社會維穩形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社會沖突的燃點降低,群體性事件頻發并向暴力騷亂方向發展;壓力維穩的格局進一步強化,剛性維穩結構也更加固化,維穩成本成為地方政府的巨大負擔。在“穩定壓倒一切”的背景下,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其中以廣東“烏坎事件”為典型代表。這些事件顯現出我國社會群體性事件新的趨向:由自發松散趨向于組織嚴密,由單純的追求自身利益趨向于社會騷亂。這些新趨向的出現一方面會給政府處理群體性事件帶來更大的難度和挑戰,另一方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眾公民意識增強的另一種體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群體性事件的新趨向再一次證明維權才能維穩,政府應當正視和正確對待民眾的合理訴求。
[關鍵詞]剛性維穩;群體性事件;公眾意識
[中圖分類號]G9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116-02
2011年,我國群體性事件數量呈現出不斷增加之勢,且暴力程度在顯著增強,顯現出維權事件向社會泄憤事件及社會騷亂事件方向發展的趨勢。農民、工人和市民的維權事件還是占據群體性事件的絕大多數。主要還是有關具體利益的爭議,只是在訴求方式上有所變化。其中,農村問題仍然以土地問題為主,但這種訴求往往又會引發村務公開和民主選舉等一系列問題。例如,2011年下半年發生于廣東省汕尾市的“烏坎事件”堪稱我國近年來影響最大的群體性事件。“烏坎事件”與以往群體性事件有所不同,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向。探究這些新趨向,對于我們預防和應對群體性事件以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新趨勢
(一)由自發松散趨向于組織嚴密
我國以往的群體性事件大多屬于自發松散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群體性事件呈快速上升之勢,其大部分表現為一種非階層、無直接利益的群體性沖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利益沖突的不斷升級,社會群體性事件正呈現出由自發松散型向組織嚴密型的趨勢。以“烏坎事件”為例,由于農民集體土地被當地村委會成員私下變賣。在村民代表過去兩年十數次之上訪仍絲毫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村民與地方(汕尾市與其下之陸豐市)政府發生矛盾。從整個事件發生經過來看,該事件主要指向村內矛盾,大部分村民的訴求主要指向村內的經濟問題,村民的不滿主要是針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但最終卻因為公權力的不作為而發生了針對公安機關和政府的暴力行為。從維權事件向暴力事件的轉化,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性問題。
(二)由單純追求自身利益趨向于社會騷亂
一旦對公權機關失去信心,就會突破維權事件的理性底線,在維權過程中發生暴力行為而轉化為社會泄憤事件,而社會泄憤事件又在向社會騷亂事件發展。與幾年前甕安和石首等社會泄憤事件相比較,某些事件從起初只針對公權力和侵權者發展到禍及無辜,具有明顯的社會騷亂性質,有些事件還加劇了原住居民與流動人員的對立。這其中以廣東“潮州事件”、“新塘事件”,浙江“湖州事件”較為典型。
二、剛性維穩態勢的形成
由于壓力維穩的格局進一步強化,剛性維穩結構更加固化,維穩成本已成為地方政府的巨大負擔。面對日益增多的群體性事件,執政者加強了維穩力度,壓力維穩的方式進一步強化,維穩成本成為了地方政府的巨大負擔。總體來說,中國現在的社會穩定呈現出一種剛性穩定結構。這種剛性穩定以政治權力的排他性和封閉性為基礎,以社會絕對安全圍管制目標,以壓力維穩為運行機制。這就把一切抗議行為,例如游行、示威、罷工、罷市、罷運等社會群體性行為都被地方政府視為無序和混亂,都要采取一切手段進行壓制和打擊。剛性穩定缺乏韌性、延展性和緩沖地帶。社會群體事件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十分敏感,一旦出現群體事件,政府總是像消防員一樣,先撲滅再說。這種事后處理勝過源頭預防的維穩機制,在長期實踐中慢慢演變成為現在的壓力維穩態勢。盡管黨中央一再強調要做好源頭預防,從源頭上發現和解決問題,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地方政府重視事后處理勝過源頭預防,這不僅導致政績考核異化,而且維穩工作造就新的部門。政府迫于維穩的壓力,不惜花費巨額經濟成本,維穩成本已成為地方政府的巨大負擔。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奉行“穩定壓倒一切”,對穩定重要性的宣傳,使得各地方政府都明確了必須保持穩定的觀念。改革開放以后,“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治口號一以貫之,并成為共產黨衡量改革成敗得失和獲取民眾認同的重要標準。這也致使很多官員將穩定視為一切,為了維穩不惜代價。許多地方的維穩工作介于政府維穩和民眾維權的張力之中。在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高壓態勢之下,政府以“零上訪”為目標,而公民在自身合法權利受損下不得不以各種非常規的方式沖破規則的限制。壓力維穩與其相聯系的剛性穩定結構嚴重影響了當前中國的執政方式和法制環境,對我國社會的治理狀況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三、通過社會和政治改革,使“剛性維穩”轉變為“韌性維穩”
改革是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導致“特權集團的權力受到抑制,而非特權集團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則相應的得到改善”。如果要改變中國目前日益緊張的社會狀況,就必須進行社會和政治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建設民主和法制國家,創造公平和公正的社會環境。
解決目前壓力維穩機制的存在問題,需適時推進一些重要的制度變革和制度建設。通過推進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使“剛性穩定”轉變成“韌性穩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分配體制,讓社會各階層真正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一)社會公平方面
在社會公平方面,需要特別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底層知識分子和復員軍人的問題。這些群體在生活當中面臨著現實的困境,而這也將對我國未來的社會穩定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其中,以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最為突出。由于現行的戶籍制度,使得他們雖然在城里生活,但是無法獲得城鎮戶口,只能暫居。也正應如此,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就無法同所在城鎮居民一樣享有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而他們的下一代甚至沒有資格同城鎮居民的孩子一樣獲得最基本的教育;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他們中絕大數沒有能力購買城鎮房屋,甚至連租房都是十分困難。在文化方面,雖然他們渴望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的文化生活,但是現實卻是連最基本的信任都無法獲取,甚至遭受到各種歧視。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具備了民主和平等意識。這使得他們意識到,城鄉二元分割特別是戶籍制度對他們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正因如此,讓他們對社會的不公有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有一種生來就被剝奪的感覺。
(二)注重網絡時代的民意表達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要真正維護社會穩定,就要適度地發揮網絡所具有的獨特特性和先天優勢。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為搭建公民社會提供了一個以往不曾有過的道路。而我國幾億網民就是未來建立公民社會最為堅實的基礎。可以預想,會有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而這也正在促使中國社會發生一個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國眼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解決目前的壓力維穩機制,不僅需要樹立科學的維穩思維,更要變被動“維穩”為主動“創穩”。這首先要突破簡單理解“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定式,改變那些不計成本和后果,一切都要為穩定讓路的做法。走出這種思維定勢需要新思維,可以具體為三句話:面對目前的群體性事件,社會需要理智,執政者需要冷靜與智慧。政府官員在對待涉及群眾切實利益的重大問題時,一定要公平、公正、及時、合理地解決。堅決杜絕敷衍塞責、濫用職權等不當行政行為,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達到主動“創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春娣. 論社會協商機制——以行業協會為視角[J]. 法學家, 2005,(4).
[2]吳忠民. 中國社會公正的現狀與趨勢[J]. 江海學刊,2005,(2).
[3]于建嶸. 利益、權威和秩序——對村民對抗基層政府的群體性事件的分析[J]. 中國農村觀察,2000,(4).
[4]陳開來. 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法律成因分析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0,(29).
[5]胡洪彬. 社會資本與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治理[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6]王振清. 論政府治理群體性事件機制創新[A].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 2010.
[7]孫小賓. 社會沖突及其制度性控制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 2010.
[8]塞繆爾·亨廷頓著, 李盛平等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