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普通話把字句相比,靜寧方言中的把字句使用頻率很高,語義也很豐富,其中一部分和普通話一樣,有處置意味,與普通話把字句相比,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動詞的非處置性、無動詞的把字句、動詞結構的肯定性與否定性并存、賓語無定指性和賓語的強調等。靜寧方言“把”字句體現出與普通話把字句諸多不同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和語法結構。
[關鍵詞]靜寧方言 ;“把”字句;處置義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61-02
靜寧縣位于西北地區甘肅省的東南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靜寧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隴中片,詞匯十分豐富,靜寧方言按照語音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小區。北區以縣城為中心,南區是以李店為中心的五個鄉鎮。盡管靜寧南、北兩個方言小區語音有明顯差別,其語法表達卻基本相同,這為筆者能全面系統地研究靜寧方言“把”字句提供了可行性。
一、 靜寧方言“把”字句特點
(一)動詞的非處置性
普通話“把”字句中的謂語動詞應該是表示積極活動的動作性動詞,而且它應該是要對“把”字介紹的對象有一種處置作用,否則就不能構成“把”字句。普通話“把”字句的運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即也可用“主-動-賓”句式;另一種是必須用“把”的。屬于前一種情況的,例如:
(1)我們一定要把海河修好。
我們一定要修好海河。
(2)他把我的作業本拿去了。
他拿去了我的作業本。
屬于后一種情況的,例如:
(3)咱們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
(4)他把故事講得娓娓動聽。
在后一類“把”字句中,“把”字介引的受動成分根本不能放到動詞后面去,而只能用“把”將它放在動詞之前。前一類“把”字句的情形與此不同,它可以用“把”字句表達,也可以不用“把”字句表達。這兩種句式同時并存,并且可以互相變換。對于它們的語法意義,有的學者認為沒有區別,說“組織的改變也沒有附加些什么意義”。而筆者認為,“把”字句和“主-動-賓”句式,其語法意義必有區別。這種區別在于“主-動-賓”句式強調的成分是賓語,“把”字句強調動作對受動成分的處置作用,因此它強調的成分是“動詞或其連帶成分” 。
王力先生稱“把”字句為“處置式”,并說:“仔細體會起來,我們總覺得處置式的語意重些。”這種較重的語意就是由強調動作及其結果造成的。試比較:
(5)踢開絆腳石!
把絆腳石踢開!
用“把”字將受動成分前置,從而強調動作及其結果,往往表示對受動成分的一種處置。所以“把”字句又叫“處置式”。
在普通話“把”字句中,一般而言,“如果動詞是非動作動詞,就不能構成‘把’字句” 。然而,在靜寧方言把字句中,則沒有這種限制,換句話說,普通話的“把”字句,靜寧方言可以說;普通話不能說成“把”字句的句子,在靜寧也可以說成“把”字句。如:
(6)我把她妹妹看見了,穿的是藍顏色的衣服。
(7)他把這件事情已經知道了。
(8)你把知識有了,以后才會有出息!
(9)我是昨個兒把你看見的。
(10)我把個筆記本找不到了。
在普通話“把”字句中,趨向動詞雖然表示動作,是動作性動詞,但沒有處置性,因而也不能構成“把”字句。但是,靜寧方言“把”字句中這種句式卻存在并普遍運用。
(二)無動詞的“把”字句
靜寧方言中有一個比較獨特的語言是用“把”字句來表達特定的意義,它的使用不具有某種特定的語義,僅僅表示在一個具體的語境內,說話人說話時候的某種情緒和說話時候帶有的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表現出的感嘆、驚訝、無可奈何、氣急敗壞、氣憤等意味。如在談論天氣時,如果天氣變化快,突然下雨或下雪;或由艷陽高照一下子轉成烏云密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經常會相互說:“把這天氣!”言外之意就是說天氣不盡人意,拿它沒有辦法。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把”字句中的“把”字起強調說話人的主觀評價和增強語氣的作用。在靜寧方言中,“把”字句的這種用法大多數情況都是用來表達說話人說話時候對所指對象的否定、以及說話人當時的消極、悲觀的態度的,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也反映出靜寧方言中“把”字句使用的鮮明地方特色。
(三)動詞結構的肯定性與否定性并存
普通話“把”字句中的動詞結構應該是肯定的,不能是否定式。如果是要出現否定副詞,從語序上看,只能出現在“把”字之前,不能出現在“把”字后、動詞前。如:
(1)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別人。
(2)老師還沒把話說完呢!
但在靜寧方言“把”字句中卻并不是這樣,在靜寧方言“把”字句中通常是將否定副詞“不(沒有)”放在“把”字之后,如:
(1)你今天把話不說明白不行!
(2)他把問題沒弄清楚。
(3)我把你沒看見。
(4)我今天出來把門沒鎖好。
(5)姐姐把這件衣服沒有熨好。
靜寧方言“把”字句中,如果出現否定副詞,則動詞結構是否定式的。筆者認為,這種否定副詞后置的現象是為了適應說話人加重句子的否定語氣的需要,靜寧方言“把”字句的這種用法非常普遍,形成了一種較有特色的語法現象。
(四)賓語無定指性
就一般的情形而言,普通話中的“把”字句,賓語都具有定指性,即構成普通話“把”字句的賓語(受事,“把”字的賓語)應該是定指的,而不能是非定指的。試比較:
(1)請遞給我一本書,什么書都行。
(2)請把一本書遞給我,什么書都行。
例(2)句不能成立,因為“一本書”是非定指的。它可以出現在像例(1)那樣的非“把”字句中,但不能出現在“把”字句中。再如:
(3)把書拿來!
說這句話時,意味著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都知道這書指的是哪本書,什么樣的書,放在哪里的書。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這話就不能說。因此,下面兩句話的意思有所區別:
(4)把酒拿來!
(5)拿酒來!
例(4)是指預先準備好的酒,聽話人知道這“酒”指什么。而例(5)中的“酒”并沒有這層意思,只要是酒就行。
但是,靜寧“把”字句在一定程度上則并沒有這個特點,在靜寧方言中,有大量的“把”字句顯示出了賓語的無定指性。如:
(6)你把飯吃了嗎?
(7)他住的房間太臟了,把人熏也熏瘋了。
(8) 你不要把人虧了!
(9) 他把誰都不放在眼里。
(10)把話好好聽著!
靜寧方言中的“把”字句語義也很豐富,內容精彩,其“把”字句的賓語往往顯示出了相對于普通話而言的無定指性。
(五)賓語的強調
在靜寧方言中,如果“把”字句句中有兩個狀語(這兩個狀語一般以一個狀語是“把+賓語”,另一個是“給+對象”為常見結構,這種情況下的把字句一般是祈使句或疑問句),則一般都是把“把”和“把”的賓語放在前面,即把“把+賓語”這個結構放在句首,來加強句子的命令語氣,同時非常有效地強調了“把”字后面的賓語,相對的弱化了動詞的處置意味。如:
(1)把那本書給我拿來!
這句話中是將“介詞‘把’+賓語那本書”這個狀語放在句首,強調了說話人的語氣重音在“那本書”上,而強調的對象并非是動詞“拿”,一般的“把”字句都是強調動詞的處置意味,而靜寧方言中的這種“把”字句并不是這樣,它很有效的突出了賓語(如(1)句中強調的就是“那本書”)的地位。再來比較一下:
(2)給我把那本書拿來!
很明顯的,(2)句的說話重音是在“我”上,強調的重點也就與例(1)句不同,例(2)句強調的對象是在“我”。由此看來,雖然構成例(1)、(2)句的成分是相同的,但是從強調對象來看它們并不相同。
由于語言表達習慣,在靜寧方言“把”字句中,人們一般用的是例(1)句,從而有力的強調了賓語,除非說話人特別強調“給+對象”這個狀語時會使用例(2)句,但這種情況相比較例(1)句使用的次數則要少得多。
[參考文獻]
[1]胡附,文煉.把字句問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呂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4]王還.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