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洛陽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中存在著一種為其他石窟所罕見的造像題材——優填王造像,其造型特殊、造像時間集中。本文結合優填王造像的由來、傳入、分布及其當時的佛教發展態勢,對這種造像為何未在地域和時間上得以推廣和延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優填王造像
[中圖分類號]K8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28-02
一、 優填王造像的由來
關于優填王造像的故事,在許多佛教典籍中都有相關記載,如《增一阿含經》、《觀佛三昧經》、《法顯傳》、《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法苑珠林》、《經律異相》、《釋迦譜》等,其內容大體類似。
《增一阿含經》卷28云:“是時(優填)王即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來)形象,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旃檀作如來形象高五尺。”
我國唐代西行求法高僧玄奘在印度憍賞彌國時,亦見過此像。《大唐西域記》卷5《憍賞彌國》條云:“憍賞彌國……城內故宮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蓋,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舊云優填王,訛也。)之所作也。靈相間起,神光時照。諸國君王恃力欲舉,雖多人眾,莫能轉移,遂圖供養,俱言得真。語其源跡,即此像也。初如來成正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換還。其王思慕,愿圖形像。乃請尊者沒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栴檀。”①
由以上記載可知,優填王像實為“優填王造釋迦牟尼像”。優填王用旃檀所雕刻的釋迦像,應是佛教流傳中最初、最原始的偶像。
二、 優填王造像的傳入
優填王造像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公元1世紀的東漢初年,即佛教初傳入我國的時代。《高僧傳·竺法蘭》條云:“(蔡)愔又于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②蔡愔從西域帶回優填王造像的記載,還見于《魏書·釋老志》、《冥祥記》、《后漢書》等著作。當時漢明帝于清涼臺及顯節陵上所畫的佛像都是依據優填王造像,但在梁朝時已不復存在。
優填王造像再次傳入中國是在貞觀十九年(645)玄奘西行求法歸來之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記載:“貞觀十九年(645)春正月景子……即以安置法師于西域所得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揭陀國鷲峰山說《法華》等經像金佛像一軀, 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三寸;擬吠舍厘國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其日所司普頒諸寺,俱有寶帳、幢、幡供養之具,限明二十八日旦,并集朱雀街,擬迎新至經、像于弘福寺。”③玄奘所帶回的七件佛像中,“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即為優填王造像的摹本。
三、 龍門石窟的優填王造像
龍門石窟優填王造像現存有70余尊,主要分布在龍門石窟西山北部賓陽三洞、敬善寺至摩崖三佛龕區域,另外還有一些少數散刻于其它洞窟中。其中有造像題記的造像有14處,現將造像題記記錄如下:
1.比丘□□造優填王像記:“比丘□□為亡父母敬造優填王一軀,法界共同斯福德。永徽六年十月十五日。”
2.皇甫文剛造優填王像記:“佛弟子皇甫文剛并妻敬造優填王像一軀,供養。”
3.李大娘為亡夫造優填王像記:“顯慶四年七月□□,李大娘為亡夫斯德才造優填王像一坩,愿托生西方及法界眾生,共同斯福。”
4.徐乞德造像記:“徐乞德并妻曹女大娘及亡世父母師僧普供養。”
5.佛弟子造像記:“佛弟子□平安,愿母□安,廿娘供養。龍朔元年三月十五日成。”
6.高二娘造像記:“高二娘為三弟高須達造。”
7.高二娘造像記:“高二娘為合家敬造優填王像一軀。”
8.爨君協造優填王像記:“顯慶四年六月八日,洛陽縣武騎射文林郎爨君協為亡妻張敬造優填王一軀,功訖。”
9.清信女李造優填王像記:“顯慶五年正月十五日,清信女李為亡夫并先亡父母造。”
10.佛弟子常□造優填王像記:“金剛般若經一部,龍朔三年四月八日敬造;佛弟子常□合家敬造優填王像一軀,經一部,為法界眾僧共同斯福。”
11.沈□造優填王像記:“大唐龍朔元年十一月廿□日,洛陽縣武□郎沈□為亡妻婁氏敬造優填王像一龕。”
12.比丘僧仁□、玄敏戩等造優填王像記:“□□□□□□□□庚辰□□癸酉朔□□日下,比丘僧仁□、玄敏戩,合門徒道俗,洛州陳泰處,許州嚴玄猷、許行感、胡處貞等,并各舍彌玩,俱磬丹誠,奉為本師和上,敬造優填王像一軀,愿萬劫千生無虧供養,來田碧、海永固歸依。”
13.為真瑩師造像記:“大唐調露二年歲次庚辰七月十五日,奉為真瑩師敬造,畢功。”
14.韓曳云、司徒端等造優填王像記:“優填王像北龕,韓曳云等共造供養,優填王像南龕,司徒端等共造供養。”
從以上題記中可以看出,優填王造像紀年最早者為永徽六年(655),最晚者為調露二年(680)。其他沒有題記或者沒有紀年的優填王造像,從造像風格和技法上看,為唐高宗、武后時期的作品。優填王造像的形象非常特殊,明顯區別于石窟寺中的其他造像題材。
四、結語
龍門石窟優填王造像紀年最早者為永徽六年(655),距離玄奘自印度歸國之時有10年。 貞觀十九年(645),“沙門玄奘歸國,時太宗在東都,乃留所得經像于弘福寺,有瑞氣徘徊像上,移晷乃滅。遂詣駕,并將異方奇物朝謁”。 ④
按玄奘自天竺歸國,其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三日至三月一日、顯慶二年(657)二月至三年(658)正月,曾兩次返回故鄉推弘佛法、改葬雙親。而后者居洛期間,時日寬泛、“發譽騰聲”,且有“婆羅門上客”相隨逐。⑤
由此可知,玄奘在太宗、高宗時代曾在其故鄉——東都洛陽陪奉君王、翻譯佛經、推弘佛法。而玄奘的哥哥長捷法師,早年就出家在鞏縣石窟寺,玄奘幼年從兄于該寺課蒙。因此,優填王造像在玄奘歸國后出現在龍門及鞏縣兩地石窟寺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洛陽在當時貴為東都,為什么都城的這一造像題材對其他地區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呢?優填王造像的時間跨度不過30余年,而后在龍門、鞏縣兩地就銷聲匿跡。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推究。
當時,玄奘尊奉的法相唯識之學,曲高和寡,少有人問津。故法相一脈壽命最短。“玄奘創唯識宗,弟子窺基著書四十余部,闡發極端煩瑣細碎的唯識學。玄奘、窺基也是求往生,不過不是西方凈土而是彌勒凈土。煩瑣哲學終究要被人厭棄,唯識宗數傳之后,宗派衰落,彌陀凈土又有很大的吸引力,彌勒凈土終于成了冷門,少有人問津。”⑥“法相宗是教條主義,幾乎是全盤接受印度有宗的那一套學說……沒有或者很少配合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其他各宗都或多或少地中國化了……法相宗只流行了幾十年,創立人一死,宗派也就立刻消逝。”⑦
更主要的是,武則天時代,洛陽迎來了寶思惟、菩提流支等一大批梵僧——外來和尚,迎合武氏轉輪王政教的需要,將梵經以“疏”的名義推行全國,“永淳二年(683),遣使迎接(菩提流志)。天后復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⑧此外,為使自己以女子之身登基找到合理的神學依據,武則天還倚重沙門懷義,大力推行《大云經》。“載初元年(690),法明與白馬寺主持薛懷義等撰《大云經》四卷,上表武則天,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同年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云寺,總度僧千人”。⑨這樣,將宗教彌勒信仰與政治上的神學預言相結合,大興彌勒造像,這一時期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無論從造像規模、數量以及表現形式方面都達到了極盛今古的程度。⑩
至玄宗時,開元二年,“先是中宗時聽貴戚造寺度人為僧,富戶強丁多削發避徭役,至是姚崇上書請加檢括,并停道佛營造”11,玄宗“毋得創建佛寺……并禁民間鑄像寫經”。12因此,唐玄宗之時龍門造像急劇衰落,更不可能再有優填王造像。
綜上所述,優填王造像之所以未在地域、時間上得以推廣和延續,正是統治階級思想主導作用的再次證明。優填王造像——這一見證中印佛教交流的實物,僅見于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更凸顯了這種造像題材的特殊性,值得后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注 釋]
①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卷五《憍賞彌國》條,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68~469頁。
②慧皎:《高僧傳》卷1《竺法蘭傳》,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頁。
③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6~127頁。
④劉肅:《大唐新語》卷13《記異》,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2~193頁。
⑤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卷9,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8~130頁、第202~213頁。
⑥范文瀾:《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頁。
⑦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7~28頁。
⑧贊寧:《宋高僧傳》卷3《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3頁。
⑨劉昫:《舊唐書》卷6《則天本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1頁。
⑩高俊蘋:《試論武則天時期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2期,第141~144頁。
[11]劉昫:《舊唐書》卷96《姚崇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023頁。
[1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1,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66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