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茶館,歷史源遠流長,經千年的發展,茶館早已擺脫了單一的飲茶解渴的功能,而是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功能。茶館,開始作為一種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性事物,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也使得茶館孕育出十分繁復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茶館;形制;功能;空間;文化
中圖分類號:F01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茶館,就其本意,顯然所指的是提供給人們喝茶的場所。但這顯然就是以茶館的基本功能而言的,茶館從魏晉時的茶攤起,沿著隋唐的茶肆,兩宋和明清的兩次發展高潮而來,喝茶解渴早已不再是茶館中的主要功能乃至唯一功能,漸漸地,茶館開始擔負起更多的一些社會功能,以至于茶館在當今被稱作“中國的俱樂部”。那么茶館是如何從流動的茶攤發展到功能齊全的茶館,在茶館的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有益的試探呢,延及明清,茶館又被賦予了哪些社會的功能呢?這些思考,對于當今茶館的復興和道路的探索,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
我國的飲茶史很長,甚至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陸羽《茶經》就曾說:“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那何又謂之茶館?茶館,又名茶肆、茶樓、茶坊、茶店、茶居等等,是作為供茶客品茶、吃茶點、休息、娛樂和聯系感情、交流信息的場所,他是社會上飲茶相當發展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茶館,實際上就是一個固定提供給大家來飲茶的場所,也就是茶飲商業化的結果,所以其萌芽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到真正形成茶館更是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魏晉時,就已經出現了賣茶水的茶攤,大多是沿街叫賣,這是茶館最初的萌芽。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初,由于佛教的盛行和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廣,佛教所提倡的茶飲風氣逐漸為世人所接受,茶飲日漸風行!飲茶的場所也從最初的茶攤發展到茶肆,更有既可飲茶休息又可住宿的茶棧、茶邸出現,雖然此時的茶肆、茶邸還沒完全獨立出來,但這已經可以被視作是是我國茶館和旅館的初級形制,是茶館形成前的“最后一跳”,已經十分接近未來茶館的樣貌。
茶館形制的真正形成是在唐中期。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很多城市里都已經開有賣茶水的店鋪,由此可見當時至少茶館已經有獨立的形制,而且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當然,不得不提《茶經》,飲茶之風經陸羽之手,播于天下,流傳海外。此外,還有一些著作提到唐代的茶館。如《舊唐書·王涯傳》載,文宗太和七年,司空兼領江南榷茶史王涯于李訓事敗后,“(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牛增孺《玄怪錄》記載:“長慶初,長安開元門外十里處有茶坊,內有大小房間,供商旅飲茶。”總結而言,這時的茶館多與旅館、飯店相結合,其主要目的是住宿、談生意、解渴,只能說成形但尚未定型!
如果說茶館成形于唐代,那么到了宋代,茶館就迎來了第一個發展興盛期,此時的茶館無論是在數量規模上,還是經營內容上等各個方面都擴展了不少,茶館形制日趨完善,基本奠定了我國茶館的發展格局。而當今復興的茶館業,其基本形制也還是照著宋代茶館的模型來仿效的。宋代茶館興盛的情況在《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梁錄》等多有記載,佐證豐富。更為難得的是,不但城市里有茶館,鄉村中葉開始出現茶店。宋代鄉村中的茶館不僅分布廣、數量多,而且有的還相當氣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一,宋代城市建制打破了坊室制度和城郭的限制,城市人口增多,市民階層的擴大,飲茶的需要也增大了;與此同時,茶館的開設也較以前開放容易的多,空間不再那么受限制。二,茶館投資成本小,成立條件較簡單,有個空間,幾張桌椅即可。
明清茶館業繼承唐宋以來的風格,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史茶館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明清茶館不僅在數量上遠超過兩宋,從形制上來講,茶館裝飾也比宋代更為精美雅致,更為重要的是,明清茶館在功能上得到了極大地擴展,產生了質變。茶館文化漸趨成熟,并走向興盛,適應了人們從飲食娛樂到消遣閑暇的多功能需求。尤其是清朝,茶館遍布城鄉,在數量、種類、功能上皆蔚為大觀,完全融入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可以這么說,茶館的真正鼎盛是在清朝!當然,這與清軍入關后,社會閑散人員的增多也不無關系。那些八旗子弟終日無所事事,跨進茶館就可以長坐半日,打發時間,這無疑給茶館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
茶,就其作用來講,是被定義為一種“飲料 ”的,但它并不是一種普通的飲料,它是一種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性事物,也就是藝術生活中刻意講究品賞的茶。而在茶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就有茶癡沉迷于此間,到了明代中期,更是成為文人間相當普遍的雅致活動。這些會講究品茶的人,大多是具有相當文化水準的社會名流、文人雅士,所以他們對于茶館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在茶館裝飾上,一定要具備鮮明的文化氣息,環境則追求淡雅別致,甚至連飲茶所用的水、茶、器都有很嚴格的要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一種以“品茶 ”為主,極為文人化的茶館——“茶藝館”便應運而生。這種茶藝館可以說是文人飲茶嗜好商業化發展的結果 ——它讓飲茶行為走向高雅,并最終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由私人雅興到商業“茶藝 ”館的轉向,實際上恰好證明品茶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種展現,茶藝館的出現是文人文化更社會化和市民化的結果。
另一種類型是大眾化茶館。這種茶館大多以供應飲茶為主,是一個較低廉的消費場所。這樣的茶館成立條件較簡單,幾平方米的空間,再擺上幾張桌子就可以了。這一類茶館在后來的發展中成為了主流,直至明清,更是根深葉茂,開出了各有特色,適應社會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要的新型茶館。
可以說,茶館形制的演變在清代達到了極致,具體的有大茶館、清茶館、野茶館、書茶館、棋茶館、茶園等幾種不同形制的茶館。大茶館兼營茶飯,品茶嘗點,喝酒吃飯,一條龍服務。它們的座位寬敞、窗明幾凈、陳設講究。清茶館,只賣茶不賣酒飯菜,一般茶客多光顧這里。為招徠顧客,清茶館還備有象棋、謎語供茶客娛樂。清茶館有時在下午安排評書、大鼓等曲藝節目。野茶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勞苦大眾,目的主要是止渴而非消閑。書茶館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附說書錢;棋茶館以下棋為它的特點,“一盞清茗伴棋局”,這正是文人士大夫的追求與愛好。最為特色的是茶園型茶館,此類茶館同時還兼作劇場,它是在一壁墻的中間建一個戲臺,臺前平地稱“池”,三面樓廊環抱為觀眾席,有桌椅供觀眾邊品茗邊看戲。晚清時出現的“戲園”、“戲館”就脫胎與此。
三
茶館,顧名思義是喝茶的場所,換言之,茶館的基本功能就是飲茶解渴。這一基本功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茶館的主要功能乃至唯一功能,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級的興起,從宋代起,茶館開始更多的擔負起一些社會功能。可以這么說,茶館發展到宋代已經相當地成熟和完善,一改唐代茶館只有休息、解渴的單一功能,被賦予了多樣化的社會功能。而在以后的茶館發展中,也基本上延續了這樣的格局,只不過是在各自不同社會公用上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休息解渴。這是茶館的原始功能。茶館的社會功能雖已多種多樣,早已超越了“餐飲”本身的意義,但這一最原初的功能仍然是茶館立業之本。從宋代起,城市的商業活動日漸發達,坊市制度的消亡和城郭關聯的增強,使城市的人口流動量遠遠大于以前。穿梭往來的商人、旅人、手工藝人、挑夫等需要休息解渴的地方,他們不需要有多高級的地方,一條凳,一杯茶即可!而低消費的茶館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休閑會友。這是茶館最早衍生出來的功能。一般的市民階層和普羅大眾都會把茶館當做日常性的社交場所的第一選擇。大家都可以沒有毫無經濟壓力地、常態性地進入這個場所,在其間進行社交活動。甚至因而凝結具地緣性的社交圈。因而自茶館誕生不久,很快就在其最基本的休息解渴功能外,添加了休閑會友的社會功能。
信息傳播。茶館從其誕生開始,它的普及型就注定了茶館會成為三教九流匯集之地,所以它很容易就成為民間議論集聚之地,消息薈萃的中心。茶客來自天南地北,身份地位各不相同,既有文人墨客,也有普羅大眾,在吸香茗,品佳肴的氣氛中,可以無拘無束的得到溝通,交流信息。因此,當時社會上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奇談怪論在茶館都能聽到,茶館成為社會信息傳播之地。
商務洽談。這個功能的出現相對于其他幾個社會功能要晚一些。明清時期,市鎮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業的專業化,使城市的勞動力市場異常活躍。所以,在當時,會有這樣一種茶客,到茶館來是專門等著被人雇傭。諸行打工賣技者在茶館聚會攬活,需要雇工的人也在茶館尋找專業人力,茶館成為了“勞務介紹所”。
文化娛樂。這是茶館在漫長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漸漸孕育出的重要功能。茶館空間上的開放性和受眾上的普及性,本來就容易吸引各色閑雜人等進入其間,這對于文化娛樂的傳播推廣來講,是個再好不過的地方了。從宋代開始,茶館就開始成為了文化傳播的一種常見載體,并在元明清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入,最終使茶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宋代時茶館新添了文化娛樂功能,這一點在《夢梁錄》、《武林舊事》中都有記載,元明時期的茶館增添了新鮮內容,即已經曲本化的小說和傳奇。清代茶館的文化娛樂功能更為擴大,而且也更加的注重文化環境,許多的民間藝術開始進入茶館。茶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茶館和戲園互惠互利,關系比以往要密切的多。
余論
觀察各個朝代茶館的各種表現形式,我們可以發現,茶館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階段:茶的消費,空間的消費,文化的消費。
在茶館萌芽的時期,茶館僅僅只有供人飲茶止渴的功能,這時候的茶館,主體是茶,茶客進茶館也只是為了喝茶而已。但隨著茶館的發展,茶在茶館中的角色開始朝著兩級化方向發展:一是沿襲傳統的茶在茶館中的主角地位,進茶館主要還是為了茶,只不過到后來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感受一種茶文化,漸漸地就形成了茶藝館;二是茶在茶館中開始處于配角作用,喝不喝茶無所謂,顧客的消費逐漸脫離茶本身。
前者,就發展出了特定的文化表現模式,比飲食供應更豐富的文化意涵。茶館開始成為新的社會文化的創造空間和傳播空間,而由此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文化消費也就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活動。而后者,走的就是空間消費的路線。茶館的存在等于是在城市中創立了一個新的空間,為城市里的各種元素創造了一個結點,無論是情感、信息還是生計。
參考文獻
[1]吳旭霞.《茶館閑情-中國茶館的演變與情趣》[M].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社,1999.
[2]劉清榮.《中國茶館形制、功能的演變與前瞻》[J].農業考古,2009.6,193-200.
[3]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J].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