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隴西是甘肅的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本文簡單論述了隴西縣文物現狀以及如何加強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關鍵詞]隴西;文物資源;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113-02
隴西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面積2408平方公里,人口51.4萬人。它以悠久的歷史彪炳于華夏文明史冊,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為隴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甘肅省最早的省會,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家族的發祥地。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良好環境中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使隴西縣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發展軌道。
一、隴西文物資源現狀
(一)歷史文化悠久
隴西是甘肅的歷史文化名城、絲綢古道重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戰國時期秦穆公開疆拓土,秦獻公設立豲道納入秦國版圖,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又增設襄武、蘭干二縣,與豲道同屬隴西郡(治狄道),境內形成三縣并存的局面。東漢靈帝時,確立豲道為南安郡治,境內始有郡級建置。曹魏黃初元年(220),又將隴西郡治遷到襄武,境內又形成兩郡分轄態勢。此后,“隴西”一詞便長期沿襲,名實合一。境內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等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有戰國秦長城、古墓葬群、摩崖石刻、道觀寺院等文化勝跡,有李家龍宮、頭天門牌坊、李賀墓及李賀南園、讀書堂、五李亭、太白井等李氏文化遺址、遺跡,有建于宋代的威遠樓、元代的府文廟大殿、府隍廟抱廈、清代的保昌樓、文峰塔、普陀寺大殿、欞星門等古建筑,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仁壽山森林公園、塔坪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
(二)遺址、遺跡分布廣泛
隴西遺址、遺跡分五大類共224處,其中,復查137處,新發現87處,古文化遺址121處,古墓葬4個,古建筑7處,古名居41處,石刻28處,近現代類26處,具有文化遺址多、民居多、石刻多、堡子多的“四多”特色。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戰國秦長城),省級文保單位8處(威遠樓、保昌樓、李家龍宮、文峰塔、暖泉山遺址、呂家坪遺址、梁家坪遺址、西河灘遺址),縣級文保單位15處(廟坪遺址、包家坪遺址、堡子坪遺址、楊家屲遺址、汪公神道碑、頭天門牌坊、大成殿、隍廟抱廈、欞星門、普陀寺、寶慶寺過殿、明代北關城墻、大井、小井、董家門革命紀念遺址)。
(三)館藏文物豐厚
隴西縣現有館藏文物4025件,其中一級文物4組6件,二級文物55件,三級文物400件,一般文物3564件。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明清。藏品門類廣泛,包括書畫、石器、陶器、瓷器、銅器、玉器、磚瓦、化石、貨幣等類。這些館藏品比較全面地展示和反映了隴西數千年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
通過認真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共登記11大類14小類32項,錄制影像帶50盤,拍攝照片1200張,整理歸檔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叢書10本,制作了隴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電子地圖,并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方式,對隴西方言、傳說、故事、喪事禮儀、傳統手工制作、云陽板、扇鼓舞、民歌、竹編、草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記錄。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為傳承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截止目前,已有隴西云陽板、仁壽山廟會、隴西民歌、隴西臘肉、隴西蕎粉、隴西擔擔面、隴西剪紙、隴西香包、隴西民間故事、隴西草編等32項進入縣級非遺保護名錄,隴西剪紙、隴西香包等23項進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隴西云陽板、隴西民歌、隴西臘肉進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二、隴西文物資源的保護、傳承、發揚與利用
(一)完善措施,加大文物資源保護力度
一是加強領導,形成保護合力。各級黨委、政府及各相關部門要把文物資源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和完善保護規劃,明確職責,出臺政策,落實措施,堅決杜絕“失管”及人為破壞現象。進一步健全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形成文物資源保護合力,堅決杜絕只顧局部利益、不顧整體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二是加大宣傳,提高保護意識。要抓住隴西縣是全省文物大縣這一有利因素,加大宣傳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向群眾宣傳“文物資源是經濟發展的支撐點”、“文物資源同樣體現一個地區競爭力”等理念,讓文化資源走近群眾,讓群眾了解和熱愛文化資源,促進群眾保護意識的提高。三是加大投入,擴大保護范圍。當前,隴西縣文保經費主要用于重點歷史遺跡的建設修繕及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文化經費覆蓋面狹窄,且數量較小。建議我縣每年應撥出不少于50萬元的文化資源保護專項經費,實行專款專用。另一方面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從社會、企業、個人等方面,多渠道引進和籌集資金參與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實現文化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目的。四是科學規劃,制定保護方案。要使隴西縣文化旅游得到長足發展,只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護方案才是有效保護、傳承、發揚和利用文化資源的前提。因此,相關部門要周密準備,高品位、高標準制定隴西文化旅游發展規劃。
(二)挖掘人才,強化文物資源保護深度
做好文物資源挖掘工作,關鍵要有一支文化素養和業務素質較高的文物人才隊伍。當前,隴西縣必須加強文物人才隊伍建設,為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加大培養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實施人才培訓工程,通過理論培訓與實踐掛職鍛煉、“送出去”與“請進來”、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實地考察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提高現有文化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二要加大引進力度。重視文化人才的引進,落實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擇優招聘,將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充實到文化部門,提高全縣文化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三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借助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為隴西縣服務,積極發動民間文化藝人、能人、熱心人等社會力量,發揮其特長和作用,參與隴西縣文化資源挖掘和研究工作。四要發揮鄉土人才。要出臺政策資助保護鄉土文化人才,切實解決那些掌握著民間絕技、文化知識的鄉土人才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堅定不移地繼續搞好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使一些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特殊表現形式的民間文化精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保護。
(三)創新形式,拓寬文物資源利用渠道
一是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發揮吸引力。文物資源與旅游結合是當代經濟的一個鮮明特色,只有將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物資源融入各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中,才能擴大文化旅游的規模,提升文化旅游的層次,豐富文化旅游的形式,可采取就地提煉挖掘、異地整合方式,制作旅游紀念品等方式創造經濟效益。另外,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發揮生命力。文化產業是利用文物資源的重頭戲,只有發展文化產業,扶持和推出一批有較大影響和市場競爭力的重點項目和文化企業,才能使文物資源保護發掘和利用走向更深層次。
二是進一步整合現有的各類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立組織化、規模化較高的文化發展公司,全盤經營操作與市場聯系密切的文化藝術活動,推進隴西縣文化藝術服務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三是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發揮影響力。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隴西縣的城市建設中,以歷史文化大縣、“一都兩中心”進行定位,以“三山三河”為平臺,以威遠樓為歷史名城文化地標,以打造現代化中等城市為中心,全力打造以藥鄉文化、李氏文化、民俗文化、商埠文化為平臺的四大特色旅游景觀。
四是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發揮滲透力。要把歷史文物資源特有的作用有效滲透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切實發揮歷史文物資源在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首先,做好理念引導。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和有效保護文化資源并重”的理念,合理利用古民居、古廟宇、古祠堂、古樹名木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各種優秀歷史文物資源,使之成為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甚至成為開展鄉村休閑旅游活動的景觀。
其次,做好規劃指導。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成果,進一步摸清隴西縣農村歷史文化資源家底,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全縣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的總規劃和具體項目設計,供各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參考。
再次,做好典型引導。大力支持文峰鎮、首陽鎮、福星鎮等歷史文物資源豐富、文化特色鮮明的鄉鎮做足、做好特色文章,因勢利導打造幾個有影響力的樣板村,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進一步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企業、社區文化建設相結合,發揮輻射力。要把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企業及社區的文化建設中去,提升企業及社區的文化品位。廠區、社區的入口雕塑、內部裝飾等方面要體現隴西縣歷史文化特色,讓人一進入就能在視覺上受到特色文化的沖擊;充分發揮企業及社區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愛好者的作用,開展文化創作活動,多創作出本土化、大眾化的節目和作品,提升文化活動水平;利用企業文化節、社區文化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慶日,開展相應的節會文化活動,促進同事間、鄰里間的溝通和交流,營造團結、和睦的人文氛圍;組織民間藝術進企業、進社區,通過表演展示、組織培訓等形式,傳承發展民間藝術,擴大覆蓋面。
最后,將文物資源開發利用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發揮感染力。學校是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廣泛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切實發揮學校在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和發揚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學校將鄉土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組織人員挖掘隴西文物資源,編寫成地方文化教材;組織民間藝人走進學校,開展表演和傳授活動;組織開展全縣中小學生民間文藝素質比賽活動。通過廣泛開展活動,培養下一代傳承隴西縣特色文化的愛好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