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著運用格雷馬斯和仁欽道爾吉對史詩故事情節和母題的研究,對傣族英雄史詩《厘俸》的故事情節與母題作了簡略的分析。認為母題、母題系列和故事情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史詩中和英雄相關的母題,作了一些歸納,希望對以后研究傣族史詩有所幫助。
[關鍵詞]傣族;《厘俸》;故事情節;母題
[中圖分類號]I2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60-02
傣族分布在我國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屬于古代的百越族群,與我國壯族、水族和布依族以及泰國的傣族、老撾的老族都有密切的關系,從百越族群中分化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民族。歷史上所稱的金齒、黑齒、擺夷等都是指的傣族,傣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傣族英雄史詩《厘俸》是一部敘述英雄俸改和海罕之間斗爭的史詩。《厘俸》一共有三冊:第一冊是創世紀;第二冊敘述俸改和海罕的身世,海罕和婻崩結合后,俸改搶走了美麗的婻崩;第三冊主要是敘述俸改和海罕之間的戰爭。
)一、《厘俸》故事情節結構特點分析
《厘俸》中勐景哈的國王海罕和勐景罕的國王俸改圍繞著婻崩形成對手關系,即客體(婻崩)—主體(海罕)—主體的對手(俸改)。三人前身都是天神,而且都有神秘的身世。海罕是最高天神帕雅英的兒子,俸改是帕雅英的侄兒,本來都住在天上。俸改風流成性,調戲了海罕的妻子婻崩,引起海罕激烈的反應。他們的爭吵使帕雅英十分生氣,把他們全部罰下人間,從而引出下文中的人物結構。
在人間,繼續演繹他們之間圍繞婻崩的沖突。俸改得到王位后,帶兵東征西討,征服了許多小國,還搶奪了300多個美女。他聽說婻崩長得漂亮,就來到勐景哈,設計搶走婻崩。這樣,引發了海罕與俸改之間長達7年的戰爭。海罕先是戰敗,在一次戰斗中,連最勇敢的大將岡曉都陣亡了,海罕又任命岡曉的兒子岡罕接替了父親的職位繼續戰斗。最后,終于在天兵天將的協助下攻進勐景罕城,抓住俸改,奪回婻崩。俸改不愿做奴仆,被海罕處死。戰爭結束,岡罕當上了勐景罕的國王,海罕帶著妻子婻崩回到勐景哈。
以格雷馬斯敘事作品的基本情節模式來概括傣族英雄史詩《厘俸》的基本情節,圖示如下:
根據仁欽道爾吉對英雄史詩的劃分,史詩《厘俸》的基本內容是由婚姻母題系列和征戰母題系列組成的。英雄史詩《厘俸》中的幾次戰爭都是因爭奪女子所引起的,俸改前后搶劫了海罕和桑洛的妻子。這種類型的英雄史詩, 屬于搶婚型英雄史詩(以拉丁字母A1 為符號) ,后因搶婚,而引發爭奪財產性的戰爭。
仁欽道爾吉通過對蒙古—突厥英雄史詩情節結構類型的形成與發展的研究,把蒙古族英雄史詩基本情節的結構類型分為三種:第一,單篇史詩或單一情節結構的英雄史詩,基本情節只由一種母題系列所組成的史詩。第二,串連復合型史詩或串連復合型情節結構的英雄史詩,基本情節以前后串連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母題系列為核心。基本類型有兩種:一是由婚姻型母題系列加征戰型母題系列(A2+ B2 ) ;另一種是由兩個不同的征戰型母題系列( B1+ B2 ) 為中心構成。第三,并列復合型史詩或并列復合型情節結構的史詩,其情節結構分為總體結構和各個詩篇(或章節)的結構兩種,總體情節結構是在情節上獨立的并列復合體。①
根據仁欽道爾吉對史詩基本情節的結構分類,筆者認為,傣族英雄史詩《厘俸》介于單篇史詩或串連復合型英雄史詩之間。基本情節可以說是單一的搶婚性英雄史詩,也可以說是婚姻母題系列加征戰母題構成的史詩。搶婚母題系列情節比較簡單。母題的安排順序為時間、地點、勇士的生長(俸改的奇異成長)、未婚妻的信息(占卜師告訴了婻崩之美)、決心遠征、準備坐騎、鎧甲和武器、出征、遇到海罕、戰勝海罕、搶走婻崩。和北方英雄史詩《瑪納斯》、《江格爾》相比,《厘俸》的情節要簡單得多。
搶婚型英雄史詩是最初的英雄史詩。搶婚型英雄史詩在情節框架上, 形成了考驗型英雄史詩。由于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古代新的社會意識和新的婚姻觀,在英雄史詩里,便出現了用種種不同形式考驗女婿的史詩。
《厘俸》中征戰母題系列貫穿著整個史詩,以搶婚為導火索,俸改和海罕、桑洛之間的戰爭一直進行著。從攻打勐景罕周邊地帶,到攻打勐景罕國的中心。史詩中有很多篇幅描繪了征戰的場景,有國王與國王之間的戰爭,也有英雄主要助手們之間的戰爭。海罕進攻俸改是為了奪回自己的妻子,其實質上也是掠奪財富的戰爭。每次戰爭勝利后,“得到了大批金銀財寶、大象和牛馬,還捉住了剛桑的女兒”,并把他們分給了自己的將士。“今已攻下勐我勐海,不得私藏金銀財寶,應共同分享”。“今天升你做大將。等到攻下勐景罕,我讓你管轄一個地方,再為你選一個美麗的妻子。”這些都顯露出戰爭的掠奪性。
)二、《厘俸》中的母題分析
)“母題”是“motif”一詞的漢語音譯,后來被借用到了民間文學的研究中。19世紀后期,著名的德國文學史家施羅提出以母題進行分類,他認為,母題是成規化的文學敘述單元,每個母題都表達一個單一的思想。俄國民間文學理論家A·維謝洛夫斯基認為母題是最小的情節。19世紀末20世紀初,“母題”一詞被民間文學界廣泛使用。美國著名民間故事分類學家斯蒂·湯普森在對4萬多個分布于各國及各地的故事、神話、寓言、傳說、民間敘事詩等民間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推出六卷本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他認為:“母題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持續在傳統中的成分。”把絕大多數的母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個故事中的角色——眾神,或非凡的動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類的生靈,要么甚至是傳統的人物角色,如一向受人憐愛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殘忍的后母。第二類母題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魔術器物,如不尋常的習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類母題是那些單一的事件——他們囊括了絕大多數母題。②本節對《厘俸》中的有關母題作一定意義上的分析,以使人們對《厘俸》的母題類型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一)關于英雄誕生、成長的母題
1.英雄的奇特誕生母題
英雄史詩中,英雄的誕生總是不同凡響。北方英雄史詩《瑪納斯》中,瑪納斯的父親加克普求子心切,按照傳統風俗,按照古老的求子儀式,命其妻到山林中獨自生活,神奇般地懷孕生了瑪納斯。《厘俸》中敘述英雄海罕時說:“九條龍母孵了九年,都沒有把他孵出來。”后來是富家的女奴,下河洗衣服時,見河上游飄來了一個果子,便拾起吃了,不料就懷了海罕。英雄俸改“一生下來,他就身披鎧甲,手握仙笛,身背寶刀,胯下騎著一匹有九節膝蓋的飛馬”。因《厘俸》是一部早期的史詩,還沒有出現求子、難產等母題。
2.英雄神奇成長的母題
俸改降生在勐景罕國王的家里,3歲就繼承了王位。長大以后武藝高強,東征西討,搶奪財富、大象和美女。而海罕一出生就會說話,母親懼怕,就把他拋下竹樓,被一頭牛所救,海罕有超人的能量。還特別善于爬樹,在樹上睡覺,這些行為都比較怪異。
(二)關于英雄助手的母題
1.勇敢忠心的助手母題
英雄海罕也有很多助手,但是最勇敢、最忠心的助手是將士岡曉,當他因大象受傷而沒有取勝,要被海罕殺死之際,他對弟弟講道:“親愛的弟弟啊,海罕的頭領多又多,但無人敢把先鋒當,海罕的飯人人吃,但無人拔出寶劍當先鋒,只有我岡曉一人打頭陣,忠心賣命為海罕。”岡曉死后,他的兒子岡罕對海罕也很忠心,即使勐景罕國的人給他使美人計,給他分再多的金銀財寶,他也不愿出賣海罕。
2.非凡動物、魔術器物助手的母題
史詩中,英雄們都有駿馬和特殊的武器,使自己戰勝敵人。《厘俸》是傣族人的史詩,所以在史詩中幫助英雄們戰斗的多是大象,而不是北方史詩中的駿馬,但也有駿馬。如俸改賜給雙線區戰斗的“麻翁潘”馬,“你騎上我的‘麻翁潘’,‘麻翁潘’是一匹領頭馬,它的長毛像金絲雀一樣黃,如果孕婦看見它,胎中的嬰兒會煙消云散”。
史詩中說,俸改出生時,手握仙笛;而海罕則有一面仙鼓,海罕遇到困難時,敲響仙鼓,神靈就會聽到,來幫助海罕。當雙線和岡曉戰爭的時候,“雙線把護身寶石一搖,頓時,風馳電擊”,雙線刺傷了岡曉。
史詩中除了這些基本的母題,還有很多夢兆母題、英雄死而復生的母題、寄魂的母題和占卜的母題。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傣族英雄史詩《厘俸》的故事情節和母題的簡略分析,發現母題、母題系列、故事情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母題是最小的情節單元,相關的很多母題構成了母題系列,如英雄誕生母題系列,它是由求子母題、特意懷孕母題、難產母題等構成的。而母題系列間關系的排列就構成了故事情節。單一的母題系列就構成了單一的故事情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母題系列就構成了串連的故事情節或復合的故事情節的英雄史詩。
這部史詩充滿了對尚武精神的頌揚,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的掠奪性,其性質與希臘羅馬史詩《伊利亞特》十分相似。盡管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受害者反過來變本加厲的掠奪,史詩中沒有絕對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對勇敢的行為都給予了贊美。
[注 釋]
①仁欽道爾吉:《蒙古—突厥英雄史詩情節結構類型的形成與發展》,《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
②郎櫻:《史詩的母題研究》,《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