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少數民族的對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自己的特色,民族院校在對外交流中承擔著民族文化的宣揚、傳承,與異域文化的嫁接等功能。本文從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原則,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外交流主體行為與思維的差異等方面進行分析,表述了民族院校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是一個極具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的課題,并就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做好國際教育交流中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圖分類號]G7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層次和要求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給外國留學生的教學、社會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民族院校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重新審視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環境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有利于幫助異域文化的留學生盡快融入到我國民族地區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師生與外籍友人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和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西部民族地區進行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驗和探究。隨之也帶來了許多跨文化交流的問題,特別是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因低效率的交流、溝通和相互間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的差異,容易導致外國人對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認識的偏差和誤解,影響了我國的對外形象和聲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方的理解與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體間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對于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前來學習交流,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我國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積極排除來自境外的不利因素,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意義深遠。在跨文化交流中,應注重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 一)尊重認可原則
“對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倡導的跨文化態度,因為這是和諧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礎。”文化尊重的表現形式是對民族文化的充分關注,特別是對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的尊重。
(二)平等心態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行為,“跨文化交流不是對目的語文化認識、理解和接納的簡單的單向過程,更不應是一味地遷就和順從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認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對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交流,否則,就會滋生各種形態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形成文化沖突。只有在保證對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況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使對方理解和接受異域文化。
(三)包容借鑒原則
“包容的本質是對異文化的一種接受的心態,特別是對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態的公正認可,以及對這種對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雙方要提倡雙向、多向及互動的寬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見,消除各種形態的文化沖突,求同存異,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對跨文化差異分析
(一)對認知多元化差異的分析
來華留學生有著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種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這種多樣化越來越廣泛。由于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我們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著不同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我們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慣用大熔爐的觀點和方式來描述組織,認為不同的人在組織中多多少少地會被自動的同化。但是,來華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會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邊。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許多發達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特別是到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無意中流露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優越感,發展中或落后國家的學生而有一種自我封閉的心態。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事物的多元化特點,積極適應各種各樣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來華留學生作為相同的個體不同的群體而對待,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對文化差異做出反應,從容以對。如果管理得當,多元化會提高組織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勵不當,就可能出現溝通困難和更多的心態對抗。
(二)對時間觀差異的分析
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其時間觀也不一樣。有學者指出,在時間取向上,我們是過去取向,而西方人則是未來取向。這種差異還表現在對時間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區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對自由性,對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認知不去刻意精確,所以在時間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較隨意,靈活性較強。而西方人使用時間十分精確。我們在工作中對未來時間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過幾天再說”、“以后在議”等,缺少具體化的安排。對我們來講,這一情況由于司空見慣而很容易被我們理解和適應,但對于留學生來講,常常無所適從,很難理解。這無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三)對思維方式差異的分析
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缺點是籠統思維,強調直覺,輕視分析方法。”這對于民族地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而言,表現較為突出。西方人見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其思維模式呈線式。而東方人見長于整體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覺,是一種圓式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與西方人那種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確性言語觀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貴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達禮讓心理的引導,我們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籠統的表達觀,這種思維差異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常有體現。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強預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就顯得更加重要。
(四)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行為習慣差異的分析
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延續,本質就是儒、釋、道及各民族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的一個過程,在人、社會、自然三者間強調協調、和睦。中國人更加注重互動和相互依靠,對部族與集體的歸屬意識強烈。而西方文化強調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哲人的“人本位”的哲學思想,更注重自主和獨立。雖在諸多方面這兩種文化有著近似和對比之處,但我們更重視集體的作用,西方人重視突出個人;我們注重親密無間,西方人注重保持個人隱私;我們偏好適度知足,西方人喜歡個人競爭;我們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還力求保住對方的“面子”,西方人不講“面子”,有時也許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絕想不到對方的面子等。
三、在跨文化背景下做好民族院校的國際交流工作
繼承和傳播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職能,這一職能的實現又以跨文化交流為依托。民族院校在留學生教育為內容之一的國際教育交流工作中,縮短交際距離的最好辦法是培養留學生對民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文化平等的態度對待不同群體的成員。對不同文化的掌握有兩種情況:一是掌握有關國家和民族文化歷史知識;二是具備與外國人直接交際的能力。我們應清楚自己文化的邊界,能區分什么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什么是異域文化,采取不同的交際原則和管理措施,實施行之有效的管理與服務。
(一)建立一種不同文化間互信溝通的氛圍
在國際教育交流迅速發展的今天,做好與外國人的溝通和交流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的小環境中,一手抓防范,一手抓開放,開放程度越高,相互的認同越深,彼此越加信任。越要封閉,因噎廢食,他方越加歧視,產生誤解和不信任。在民族院校進行中外交流主體間的跨文化交流,就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構建民族特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中開展跨文化交流,相互適應彼此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增進雙方的信任,從而讓他們直觀接觸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客觀公正的評價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
(二)對多元文化背景的來華留學生采取相應的管理方式
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面,應用文化人類學探討異域文化和異族群體的研究方法來分析留學生教育,我們發現因其地域國度、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不同和民族(族群)心態的差異性,造成了我們與之交流溝通和對其管理的差異。這種明顯的群體差異,與其民族的不同文化取向有著直接關系。西方人以個人主義為行為取向,人們更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表達觀點和見解,缺乏他人取向或群體取向的耐心容忍精神。我們經常感到歐美學生“事情多”,其實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所以在處理有關外國學生的事情時,要注意用公平和統一的原則,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了解這些特點,我們就可以通過人類學觀察的眼光對待他們的文化和族群特征,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有意識地與這些學生多接觸、多溝通,有效地與他們進行交際,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更好溝通和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薩莫瓦.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4.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郭建中.跨文化對外國留學生管理的影響[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03,(3).
[5]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劉全興.民族高校發展留學生教育的思路與策略[J].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研究, 2009.
[7]劉俏.跨文化教育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