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蘭鐵路,即天水到蘭州的鐵路,在全國鐵路網中只是短短的一段,全程也只有347公里,卻因其修建時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值得濃墨重彩地書寫一番。本文以天蘭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兩個事例和通車后的歷史影響為主要論述重點,以期對中國鐵路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天蘭鐵路;隴海鐵路;西北交通
[中圖分類號]K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52-02
天蘭鐵路,即天水到蘭州的鐵路,在全國鐵路網中只是短短的一段,全程只有347公里,卻因其修建時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值得濃墨重彩地書寫一番。解放初期,西北地區尚未通火車,鐵路的最西頭是寶天線,即寶雞到天水的一段鐵路。天蘭鐵路實際上是隴海鐵路的最末一段。隴海鐵路是江蘇連云港通往甘肅蘭州的鐵路干線,其設想始于清末洋務運動時,正式動工則到了1905年。在接下來的47年中,隴海鐵路分段陸續修建,由于時局不穩,工程時建時停,直到1952年才全線貫通。
天蘭鐵路的修建經歷了新、舊兩個時期。1946年5月,天蘭鐵路開始動工,然而,國民黨政府效率低下,到新中國成立時,才完成了全部工程量的13%。新中國成立后,天蘭鐵路于1950年4月復工,到1952年10月全線通車。本文將就天蘭鐵路修建中的幾個典型事例及通車后對西北的影響進行簡要論述。
一、天蘭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兩個典型事例
(一)天蘭鐵路上的女英雄徐秀英
被稱為天蘭鐵路女英雄的徐秀英,在舊中國是被壓迫的對象,解放后,她的階級覺悟逐步提高,同時又得到了政府的救濟,決心參加到修建大西北動脈——天蘭鐵路的工作中。緊張的工作開始了,工人們抬起竹筐、背著背斗,在2丈多高的路基上跑上跑下地積極工作著;徐秀英背著背斗,一趟一趟地往返背運到指定地點。第二天雖然腿有些痛,但她并沒有去休息,照常工作。經過一個星期的鍛煉,她已經平均每天能背419背斗土(36背斗合1立方),還創造過496背斗的記錄。在她所在的七中隊五分隊中數第二。工作10多天,從沒有說過一句怨言或泄氣話。同志們讓她休息時,她笑著說:“為了早日完成通車蘭州的任務,我覺不著疲乏。”她不僅工作積極,學習也非常好,發給她的一本“識字課本”,她時刻用毛巾包著,真像一件寶貝,惟恐弄臟了,一有空就識字。中午休息時間,她還在火熱的陽光下抓緊學習,開會發言又非常積極。這樣一來,影響了全中隊的每個人,大家都說:“我們要向她學習。”她在建設祖國的運動中是個優秀勞動者,在文化戰線上又是個模范。
在修建天蘭鐵路的工作中,徐秀英是一個女英雄。她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覺悟大大提高了。在天蘭路上開展了一次紅旗競賽,“徐秀英和各中隊的工人同志一樣,正在訂計劃、動腦筋、找竅門,要爭取光榮的大紅旗”。①
(二)日本籍勞動模范
天蘭鐵路的建成還與日籍勞動模范密不可分。在天蘭工地上,既看不出民族的隔閡,也看不到人的等級差別,還有多名日本技術人員被選為勞動模范。
多年后,曾參加過天蘭鐵路修建工程的日本技工南谷正直撰文回憶:“出生在日本長崎縣的川端新太郎,來機務段后任機車鉗工,半年后因工作積極,被評選為一等勞動模范,受到表彰獎勵,并很快得到提升,擔任工長、檢修領工員。”②
出生在日本福岡縣的田中梅五郎,1950年10月被調至寶天機務段,擔任檢修鉗工。由于工作表現突出,被評為西干局北道埠一等勞模,與川端新太郎一同出席了在天水召開的西干局勞模代表表彰大會。
一些日本技工收了中國徒弟,教徒弟技術非常有誠心,要求也十分嚴格。原隴西機務段退休工人周榮太說,他非常要好的同事許啟才就有一個日本師傅,名叫田邊,是隴西機務段機車檢修技師,銅焊技術非常高超。一般情況下,加工焊接一個機車零件,從高溫到常溫,要采取保溫措施,逐漸冷卻后才可以使用,但田邊焊接的機車零件直接可以使用。田邊將其精湛的技術毫不保留地教給了他的中國徒弟許啟才。
據《天水機務段志》主筆張福平的文字記錄,當時為幫助提高學徒工學習業務技術的興趣,日本技工還和中國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動手制作木制剖面教學器材。他們制作的汽室閥模型活動教具一直保存至20世紀70年代末,為天蘭線首通機車裝飾制作的領袖頭像與齒輪麥穗圖案,也保存到了“文革”后期。
二、天蘭鐵路通車后對西北地區的影響
天蘭鐵路于1952年10月正式通車。天蘭鐵路是一條通向西北工業原料寶庫的通道。天蘭鐵路通車以后,火車強大的運輸力使近代化工業建設成為可能,落后的西北工業迅速地發展起來。因此可以說,天蘭鐵路的通車是西北工業化的開端。天蘭鐵路通車,對西北地區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首先,天蘭鐵路通車,給西北工礦業帶來了發展的春天。火車運輸的貨物,大部分是基本建設所用的器材,僅甘肅工程公司一個單位,就通過天蘭鐵路運進了數千噸建筑器材。地方國營廠礦運進的車床、卷揚機、發電機、鼓風機和鋼材木料也有幾千噸。甘肅省的各項基建工程,由于得到了大量及時的材料供應,大大加速了進程。除了甘肅本省外,還運來了供應修建蘭新鐵路的幾十萬根枕木和大批的鋼軌、供應修筑青藏公路的幾千噸筑路器材。為石油和煤礦部門運進了各種鉆機和大批油管和油機等。天蘭鐵路帶來了以前公路無法運輸的重工業成品,比如50噸重的架橋車、60多噸重的水泥橋梁成品,以及水泥攪拌機、軌路機、鍋爐等各種大型機器和機制成品。
這些物資源源不絕的供應,就使得西北有條件建設各種大型工廠,為將來的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比如煤礦生產的主要材料礦柱,甘肅省的煤礦一直因為礦柱供應不足、成本高,使生產受到很大的限制。天蘭鐵路通車后,僅1953年就有80%的礦柱從陜西運來了,保證了煤礦的正常生產,消除了因礦柱供應不上而發生的停工待料現象。電器、雷管、炸藥等爆破器材源源不斷地從東北、上海運到蘭州,使煤礦基建工程能夠順利施工。同時,由于火車能運來巨型機器,煤礦的機械化設備也隨之增加了。甘肅省有些煤礦巷道已經安裝了輕便鐵道和運煤車。蘭州阿干鎮煤礦安上了絞車,用風鉆代替了大錘、釬子打眼,不但減輕了工人的體力勞動,而且生產率比1952年提高了58%。
其次,天蘭鐵路通車擴大了甘肅土特產的影響。西北的土特產極為豐富,據統計有500多種。不僅供應全國,并且供應國際市場。如羊毛、羊絨、駝毛、豬鬃、腸衣、羊皮等,還有武威的土靛,蘭州、定西、臨夏等地產的菸葉,天水的漆,夏河、臨潭、海原、固原等地產的牛羊油、杏仁、胡麻籽等,都隨著天蘭鐵路的通車和地方工業的發展,被大量地利用。過去,為了解決西蘭公路運力不足的困難,曾經開辟過從蘭州到包頭的水路。西安市場上大量需要的寧夏天然堿和青海水晶鹽,過去一直都是由黃河水運到包頭,再經京綏、京津、隴海等鐵路,繞一個大圈運到西安。本來,天然堿、藥材在甘肅、青海成本極低,往往因為運費高而滯銷。在甘肅岷山,山區產的甘草遍地皆是,有些農民都拿來當柴燒;青海的硼砂是重工業電焊、輕工業玻璃的重要原料。運到內地,成本極高,銷路不暢……青海因交通不便而滯銷的土特產占總產值的45%。自天蘭鐵路通車以來,貨物運輸又方便,運價又低。“一般商品從蘭州運到西安,火車運費只相當于汽車運費的1/7。從天水運一袋面粉到蘭州,汽車運費63700多元,火車運費只要4195元;運一噸煤,汽車運費61萬元,火車只要93560元。一袋面粉從寶雞運到蘭州的運價,也降低了13倍;而一噸汽油的運價降低了五六倍。”③
再次,天蘭鐵路的通車,使得西北地區內外的物資交流異常活躍。“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物資,如白糖、茶葉、陶瓷、玻璃、紙張等,運輸量正在逐月增加。就拿1953年的6月與1月比較,運進白糖增加了5倍,茶葉增加了21.2%,陶瓷、玻璃、紙張增加了17%。現在,西北各省有57種主要工業品的價格,都已經有計劃地降低了。”④甘肅省百貨公司已將棉毛織品、糖、陶瓷、鋼筋制品、文具等幾千種日用品的價格降低了。中國花紗布公司甘肅省分公司供應的800多種布匹也相繼降低了牌價。
由于工農業產品的差價縮小,鐵路沿線的農民都已能用較少的農產品換取較多的工業品了。人民的經濟生活因此獲得了改善。鐵路沿線的城市也開始呈現繁榮氣象。1953年上半年,蘭州市公、私營的工商業營業額就比1952年同期增加了70%。天水的北道埠過去是個不到千人的小鎮,如今已經發展成萬人以上的熱鬧城鎮了。天蘭鐵路沿線的甘草店、定西、甘谷原來都是相當封閉的城鎮,現在也都開始繁榮起來。
由于火車可以運進大量的化學肥料、新式農具和各種農機設備,西北農牧業也具備了走向機械化的物質條件。因此,天蘭鐵路通車以后,甘、寧、青三省和新疆東部的農牧業也發展得更快了。
[注 釋]
①田樹森、徐發仁、阮文輝:《天蘭鐵路上的女英雄徐秀英》,《甘肅日報》1952年6月7日第二版。
②《修建天蘭鐵路的日本技工:食物供應上受特殊照顧》,中國新聞網(北京) ,2010年4月16日。
③④林印(舒展):《通車以后》,新華社記者1954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