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對其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牧區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的本質以及牧區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并探討解決牧區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出路。
[關鍵詞]牧區;兒童社會化;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124-02
瑞士學者讓·皮亞杰認為兒童的主要認知方式是具象思維,主要靠感覺和模仿來認識整個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決定了具體生活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個人早期社會化甚至一生都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家庭教育將教育活動和家庭生活交織在一起,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對農村教育進行的大力改革,兒童的家庭教育也逐漸出現了缺失的現象。
一、牧區兒童家庭教育的本質
對于牧區的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我們應該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待,文化是民族最直接的外在特征,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依據。在我國,牧區居住的大多都是少數民族,提到少數民族,就必然與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聯系起來。1988年,費孝通先生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中的“多元”首先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多元,其本質就是文化的多元,或文化的差異性。如果一個民族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要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要想使民族的傳統文化繼續保持并發揚下去,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也是民族地區兒童家庭教育的本質所在。然而現狀卻是兒童的家庭教育正在逐漸失去,如果這個矛盾不能盡早地解決,那么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家庭教育的精髓——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無從談起。下文主要探討當前我國牧區兒童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歸根到底其本質卻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上面,所以在少數民族的牧區,需要看清問題的本質,解決少數民族牧區家庭教育的根源問題,這樣才能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真正幫助牧區兒童的正常社會化順利進行。
二、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
(一)寄宿制學校的發展
牧區一般都地處偏僻,幅員遼闊,交通不便。廣大牧民居住分散,學齡兒童上學路途遙遠,并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在此基礎上,國家出臺了《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國務院決定在2004~2007年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總體要求,順應廣大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發展基礎教育的需要,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寄宿制學校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實實在在看到了它給牧區寄宿帶來的益處。
在喜悅之余,我們也應該能夠看到它的不良影響。首先,孩子們從上小學就開始生活在學校里,對于剛剛到學齡的兒童來說,生活自理能力成了一個大問題,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技能的學習與習慣的培養往往從零開始,這就需要有專職人員進行照顧;其次,寄宿制學校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生活改善等“硬”指標,而對學生心理這個“軟”指標關注少。能夠給予孩子們這些東西的恰恰是家庭環境和家長的引導,然而在寄宿制學校里,無形中就使得這些原本自然的過程在這些孩子們身上缺失了,這對兒童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最后,學校教育中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學校為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屬于家庭教育的內容寫進了中小學教材,也就是很多民族地區自己編寫的校本課程,但它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二)牧區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
游牧文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最古老的游牧方式就是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游動放牧的一種粗放式的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牧民們長期無固定住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產設備相當簡陋,經營非常粗放,基本處于靠天養草和靠天養畜的落后狀態。
這些長期生長在定居點并由長輩帶大的孩子,本來從小能接觸到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很狹隘,又無父母在身邊照顧,所以出現文化傳承的斷層現象也是不足為奇。這些孩子雖然并未完全脫離家庭生活,但爺爺奶奶們對待自己的孫子難免會有溺愛心理,并且在學習等方面的指導能力也相對較差,所以我們同樣將牧區這種生產和生活相分離的現象歸納為導致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因素。下文將要提到的留守兒童與這些在定居點生活的孩子表面上似乎存在許多同質性,但本質上還是有差異性的。
(三)青年人外出務工而出現的留守兒童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大量的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而導致許多兒童僅由在家的單親看護,或者是家中長輩,甚至留給父母的親戚朋友等人代為照顧,這就出現了許多的留守兒童。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可以看出我國牧區的的確確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留守兒童,而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們也將這種現象納入其中。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牧民們外出務工的人員較其他非牧區的農村地區數量還是較低。
本文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方務工或經商,而自己則居住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農村兒童。有調查顯示,外出務工人員的這種特有的家庭結構,其家庭教育功能不完善,情感功能不健全,保護功能不完善,導致留守兒童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健康和安全問題也存在隱患,在生活、學業和人格發展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牧區在這幾點因素的作用下,兒童正常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國家和政府應及早地找到解決措施以保證兒童成長過程中身心的健全發展,使得少數民族牧區的兒童能夠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為其民族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三、討論及建議
面對我國牧業地區如此嚴重的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的確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和家長們的足夠重視,并盡快找到解決的出路,讓這些孩子們早日回歸到家庭里和父母身邊,早日享受到原本就屬于他們的與普通孩子一樣的生活。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起到相應的作用,發揮自身的特點,改變現狀。
(一)寄宿制學校方面
首先,寄宿制教育的確滿足了一定的社會需求。在牧區,過去學校都比較分散且規模較小,孩子們通常念到三四年級就要到縣城里學校去念書,這種小的學校一般都地處偏遠,師資水平和教學設備根本達不到國家的要求。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孩子們擁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吃上了營養衛生的飯菜,也有了素質更高的老師為他們傳授知識。其次,短期有效地解決了牧區生產生活分離的現象。對于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來說,寄宿制學校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次,也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供了一定的環境。這些都是寄宿制教育積極的方面。
但我們還是應該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來看這個問題,寄宿制學校只是解決兒童教育的權宜之計,并非是有利于兒童成長的明智選擇,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怎樣才能使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筆者有以下的幾點建議:第一,學校應該注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定期定時進行家訪,只有學校和家庭能夠常溝通,保持一致性,才能發揮對孩子的最大教育。寄宿制學校不能僅僅盡到看孩子的責任,而是要育人,家長除了讓孩子接受教育以外,更有權力要求學校為自己子女的教育負責,由此建立雙向交流通道,只有這樣,寄宿制學校才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第二,寄宿制學校還應該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對于寄宿的學生來說,宿舍就像是家一樣的地方,學校平時應該不斷提高宿管員的素質,讓他們對待每個學生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和心理輔導問題。第三,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現代化的學校教育,使得民族地區的學生漢化問題嚴重,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的延續,學校更應該加強關于民族方面的教育,不僅是課堂,在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應該涉及到,讓學生們得到和家庭中學到的一樣的民族文化知識;第四,發展校車,讓孩子回歸家庭。既然寄宿制教育只是權宜之計,那么孩子最終的歸屬地還是家庭,只有完善和發展校車制度,才能真正地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家庭才能發揮最大的文化傳承功能。
(二)留守兒童方面
要想解決留守兒童這個問題,得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家庭方面,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孩子;其次是學校方面,學校應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則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通過對我國牧區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本質的透析和其家庭教育缺失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我們充分了解到民族地區的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是密切相關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民族地區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而兒童的社會化才是這其中的關鍵之所在。
[參考文獻]
[1]于海平.淺議初中寄宿制教育的兩面性——農村寄宿制教育實踐研究[J].新作文,2008,(15).
[2]蔣曼曼,岳紅娟.家庭功能弱化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3]周念麗,管倚.對寄宿制教育的調查和思考[J].研究與探索,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