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并結合有關文獻資料,對金塔縣境內明代長城的歷史概況和修筑情況進行了必要的考證。依據調查資料,對現存長城的保存狀況、地理環境、分布情況及長城設施進行了詳細敘述。最后通過對長城的損害情況及原因的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建議。
[關鍵詞]金塔縣;明長城;保護現狀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56-02
金塔縣位于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北部,因縣境內的“金塔”而得名。金塔縣東以合黎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右旗為界;西至蘆草井和土地廟與玉門市毗鄰;南越夾山與高臺縣、肅州區、嘉峪關市接壤;北界南泉、五道明水、河西新湖與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相鄰。整個縣域東平西高,地方遼闊,無高山大水,自古為塞北險要之地。
金塔置縣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當時稱會水縣,屬酒泉郡。自漢代開疆置郡設縣后,這里即為邊防重鎮。至明初,為鞏固邊防,政府在邊境實行衛所制度,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1395),在河西先后設立涼州衛、甘州衛、肅州衛、威遠衛和威虜衛。其中,威遠衛轄金塔縣天蒼、毛目等所,威虜衛轄金塔縣王子莊全境。金塔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作為軍事戰略要地,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同時,作為明代長城西端的一部分,金塔縣境內的長城在整個長城防御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金塔縣明長城修筑概況
明代為了防御被推翻的元朝殘余勢力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擾亂邊庭,先后用100多年的時間,連接了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的萬里長城。金塔和高臺、肅州區交界的邊墻和邊壕就是萬里長城西段的一部分。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宋國公馮勝西征,首筑嘉峪關城。此后,歷經弘治、嘉靖、隆慶、萬歷等時期,又經過幾次新筑、重修和補修,至明神宗萬歷二年(1574),共建成嘉峪關至高臺鎮夷堡的長城約105公里。金塔縣境內長城的修筑年代,據記載為隆慶四至六年(1570~1572)由都御史廖逢節提議:“除對原有長城諸缺口、河榨進行補修外,并自古城起經夾邊溝,跨臨水河,過鴛鴦池,向東直達高臺鎮夷堡,與高臺長城連接,全長一百三十二里。”此段長城穿越金塔縣東南邊緣,多為邊壕,間距約5里設烽火臺一座,連矚相望,長城以北有金塔夾山與其平行。在長城外圍,西起野嘛灣,東至鎮夷堡,主要山口設有崖柵,山頭高處筑有墩臺,為長城的外圍防線。
金塔縣城內的長城設施,據載,萬歷二十四年(1596),兵備霍鵬、參將姜河議呈巡撫田樂奏:“設守備兵馬,展筑大堡。”次年,在金塔堡四周筑起塔院大墩等墩臺13座。萬歷三十五年(1607),離堡8里周圍筑邊墻一道。這些長城設施現在已不見蹤跡。據當地村民口碑資料稱,在塔院寺南120米處,有一段東西走向的明代長城墻體。這些墻體在20世紀50年代修筑水渠時被毀,80~90年代初尚存部分墻體,現在修筑墻體的地段已被辟為耕地。
二、金塔縣明代長城保存狀況
(一)明長城的走向及分布狀況
金塔縣境內的明長城分布在縣城東南的戈壁沙丘中,大部分以壕塹貫通。壕塹東起金塔縣西南41公里與高臺縣交界處,起始段壕塹為東西走向,一路向西穿越亂沙窩灘、雙井子北山、夾山子北麓、大口子山,至楊家井草灘。從起點到7公里處,壕塹走向由東—西轉為東南—西北。從楊家井草灘開始,墻體出現,一直延伸至肅州區、金塔縣和高臺縣三縣交界處的土棋墩。在長城沿線有烽火臺間隔分布。壕塹東面起點與高臺縣接壤處有紅口子墩,紅口子早年為關隘,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紅口子: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東為鎮夷汛地,西為肅州,于此交界……嘉靖三十五年,兵備陳其學,添設墩塘,肅鎮二處撥軍瞭望,道路寧謐。”另外,在縣境中東部,明代沿用漢代遺留的長城線,修建了許多烽火臺和營堡,形成了東線、北線兩路獨立烽燧線,成為拱衛肅州的外圍防線。經過2006~2010年開展的長城資源調查表明,這些壕塹、長城、烽燧、營堡共同構成了金塔縣境內明長城防御體系。
(二)壕塹、墻體
金塔縣境內遺存壕塹長約14公里,起點處紅口子壕塹一段與高臺縣境內雙豐壕塹一段相接,沿途有紅口子1號墩等6座墩臺間隔分布,末端楊家井壕塹與酒泉境內土棋壕塹相接,壕塹南壟修筑楊家井長城。壕塹截面呈梯形,上寬下窄,上寬8.30~12.80米,底寬4.50~7.20米,深0.85~1.30米,壕塹兩壟為壕塹內挖出的沙石土堆積而成。壕塹穿越干旱荒漠流沙、半固定流動沙丘及灌叢沙堆地帶, 溝槽縱橫,地勢高低起伏較大,因山洪沖毀破壞多處形成缺口,一些地段遭風沙淤積及流動沙丘掩埋。金塔縣境內的壕塹規模相對較大,保存完好,較好地體現了壕塹在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楊家井長城修筑于楊家井壕塹南壟之上,全長1620.8米,總體為東南—西北走向,終點處與肅州區土棋長城相接。長城整體保存一般,墻體為黃土版筑,土質以黃沙土為主,夾雜有少量砂石,土質比較疏松,粘結性差。墻體截面呈梯形,基寬3米,頂寬1.7米,殘高0.5~2米,夯層0.13~0.18米。受風雨侵蝕,墻體大部分坍塌,形成高低錯落不齊的缺口。
(三)長城沿線墩臺、營堡
金塔縣境內明長城沿線有紅口子1號墩、紅口子2號墩、梧桐大墩、沙橋墩、半截紅墩、楊家井墩等6座墩臺,墩臺間相距2~7里不等,主要分布在壕塹沿線。紅口子1號墩、梧桐大墩、楊家井墩保存狀況較好;沙橋墩、半截紅墩保存狀況一般;紅口子2號墩保存狀況較差,但在選址、建筑材料和結構上較為特殊,墩臺修筑于壕塹底部,以紅柳束捆做基礎,擺放成長2.10米、寬1.55米的方格,在其上修筑臺體,紅柳直徑0.15~0.18米,長1.55~2.10米,起防潮、防堿、防腐蝕作用。在這6座墩臺中,紅口子2號墩和梧桐大墩修筑在壕塹底部,其余均修筑在壕塹內壟或內側不遠處。明長城壕塹沿線的墩臺一般修筑于壕塹兩側,這種在壕塹內修筑墩臺的做法很特殊,較為少見,值得進一步研究。
楊家井長城止點東南400米處殘存有楊家井堡,堡址修筑于一塊沙石臺地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面呈矩形,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5米。墻體為護城溝內挖出的砂石堆積而成。城障整體保存一般,受雨水風沙侵襲,大部分砂石堆積成的墻體被破壞。城內地面形成多條縱橫交錯的水溝。南墻西邊有4.5米長的缺口,東、西、北墻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毀,墻體最高處殘存1米,最低處0.6米。
(四)獨立烽火臺
金塔縣境內分布有東線、北線兩路共28座獨立烽火臺。東線烽火臺沿黑河東岸漢長城由南向北延伸,現存9座,從南向北依次是兔兒墩烽火臺、大墩門大墩西烽火臺、大墩門大墩烽火臺、大墩門小墩烽火臺、大茨灣墩烽火臺、雙樹墩烽火臺、高腰墩烽火臺、芨芨墩烽火臺和沙棗墩烽火臺。建筑方法為夯土版筑或土坯砌筑或外土坯包砌,內黃土夯實,基寬7.2~19.5米,殘高0.6~12米不等。個別烽火臺有塢墻,有的上部有女墻。北線烽火臺與漢長城平行分布,是利用漢長城在其沿線修筑的烽燧警戒線,現存15座。由東向西依次為長房墩烽火臺、五分墩烽火臺、上五分墩烽火臺、青石嘴墩烽火臺、營盤墩烽火臺、紅砂墩烽火臺、雷墩烽火臺、西窯墩烽火臺、火燒墩烽火臺、昌平頭墩烽火臺、臭水墩烽火臺、昌平二墩烽火臺、昌平三墩烽火臺、威虜墩烽火臺和鎮朔墩烽火臺。這些烽火臺一般為夯土版筑,有的為外包土坯內填黃土夯實,中間夾有荏木,均呈四棱臺體,基寬8~17米,高一般均在10米以上。
三、金塔縣明代長城損毀情況及保護建議
(一)損毀原因
長城損毀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為兩種因素。自然因素中,自然風化、雨水沖刷、山洪沖毀和流沙侵蝕是長城遭到損毀的主要因素。金塔縣境內的長城地處金塔盆地東南邊緣和夾山子邊緣的沙礫戈壁地帶,地貌為戈壁荒漠、灌叢沙灘。這一區域風大沙多,荒漠流沙侵入和活動沙丘侵蝕較為嚴重,造成壕塹多處被風沙掩埋,壕塹底部布滿沙子或流動沙丘。同時,由于長城北面是夾山子,北高南低,植被稀少,在雨季容易形成山洪,自北而南一路沖下,將墻體、壕塹沖出許多缺口。
人為損毀長城的情況在金塔縣境內相對還是較少。主要是因為長城地處金塔盆地邊緣,遠離居民區,人們在當地的生產活動少。不過,近年修筑的金塔—石泉子公路穿過長城所在區域,施工人員在壕塹內挖沙取土,對部分壕塹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壞。還有個別墩臺距離公路較近,人為攀爬較多,對墩臺造成了踩毀,這些情況已應當引起當地文物部門的重視。
(二)保護建議
通過對這一區域長城的調查和長城管理情況的了解,建議在今后文物管理工作中還應逐步加強和完善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在長城兩側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減少人為破壞,制止工程建設項目在保護范圍內挖沙取土及人們的隨意攀爬行為。二是樹立保護標志,設置保護柵欄。在人們活動頻繁的區域樹立保護標志,對部分保存較好的墩臺除了樹立保護標志外,還可考慮設置保護柵欄,做到有效保護。三是建立和完善記錄檔案。通過這次長城資源調查,以此為基礎建立詳實的記錄檔案,包括文字、影像資料,并形成電子檔案,對長城現狀資料長久保存。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長城保護條例》和《文物保護法》,強化當地群眾的長城保護意識。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金塔縣的長城保護工作一定會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俞興海,王世雄,桂發榮.修編金塔方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2]劉興義.酒泉明代長城遺址考查報告[R].1983年.
[3]桂發榮,王鴻國.金塔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4] 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M].甘肅省酒泉縣博物館翻印.
[5]梁世林,陶玉樂.金塔文物志[M].金塔文物志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