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中后期,扇面書畫蔚然成風,達官顯貴、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筆于折扇,尤其以被稱為“吳門畫派”之首的沈周也創作了大量扇面書畫精品流傳至今。本文以沈周山水扇面為賞析對象,描述了沈周畫作的繪畫風格及畫中所蘊涵的意境。
[關鍵詞]吳門畫派;沈周;山水扇面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98-02
扇面書畫藝術歷來被中國文人所喜愛。一把原本僅為扇風引涼的生活用具,經文人雅士點畫之間便成為互相饋贈、把玩、收藏的藝術品。
扇子種類較多,主要有絹制的紈扇和紙制的折扇,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宋代盛行圓形絹質的紈扇,明代流行折扇,由于扇面書畫藝術形式獨特,構圖巧妙,成為書畫家鐘愛的選擇,無數丹青妙手匠心獨具,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造就出一幅幅清新雅致、異彩紛呈的扇面藝術小品,其間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內涵以及不同的時代風貌,給人以美的享受,成為我國古代繪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的書畫家們,精于此道者燦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絕脫俗的傳世佳作,而扇面作為一種小品性的繪畫形式也完全從扇子的實用中脫離開來。明代中后期,扇面書畫蔚然成風,達官顯貴、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筆于折扇,尤其以被稱為“吳門畫派”之首的沈周也創作了大量扇面書畫精品流傳至今。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所藏明代繪畫大師沈周的《淺洚山水扇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此件藏品為明代沈周寫意山水扇面一幅,紙本,紙質發黃,淡設色,縱19厘米,橫56厘米,1989年被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鑒定專家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扇面為水墨淺洚山水,采用中國傳統平遠透視法,構圖簡潔。作者以細膩的手法描繪出秋日的景色,突出了文人幽居山野茅屋,超凡脫俗、靜雅安寧的意境。用筆多取中鋒,筆法疏秀清朗,以墨為主,兼用花青、赭色略施渲染,濃淡相宜,澤渾柔和,筆墨潤澤,變化多端。畫風清新明快,古樸雅致,令觀閱者視野開闊、心曠神怡。
扇面雖小,卻層次分明:近景處山岡逶迤,起伏軒昂,山石多用短披麻皴,皴法簡練生動,巖坡勾勒挺勁;草木郁茂,疏密有致,樹枝錯落生姿,多用小混點點葉,墨色豐富,靈動輕盈;蔥郁的竹林前三椽小屋依坡而立,茅草屋內獨坐一人憑窗眺望,所繪頗似沈周之別業“有竹居”。因沈周有竹居情結,曾建有一屋,名為“有竹居”。常邀當時文士好友共同鑒賞書畫詩文,切磋技藝。沈周曾畫《有竹居小橫幅》,并題詩云:“小橋溪路有新泥,半日無人到水西。殘酒欲醒茶未熟,一簾春雨竹雞啼。”①優雅辭句描述的幽深景致與此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文獻記載沈周曾坐臥“有竹居”中多年,所以在他的畫作中曾多次表現此情景。
中景大片留白,拉開遠近距離,形成較強的空間感,寥寥數筆盡現水波粼粼,碧波蕩漾之中小舟之上一人靜坐垂釣,低空中兩只水鳥自由地飛翔著,畫面雖無刻意表現山水之空靈,卻盡顯靜逸,仿佛透過清澈的水面可以看到魚在嬉戲,耳旁似乎還不時聽到幾聲清脆的鳥鳴。
遠景山巒此起彼伏,山頂參以礬頭點于其間,淡墨層層皴染,輕抹黛青,再施以濃墨以樹木醒破。筆法穩健細謹,墨色濃淡相間,疏朗清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整幅畫面用嫻熟的技法、輕松的筆墨,點、染、皴、擦,水天一色,意境悠遠,表達了作者平淡恬靜、高雅閑適的精神境界。畫面左上方落款為楷體窮款“沈周”二字,下押方形“啟南”篆體朱文印一枚。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江蘇長洲相城(今吳縣)人,是明中葉畫壇上四大藝術家之一,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明朝著名文學家王稚登的《吳郡丹青志》中稱沈周“繪事為當代第一,山水、人物、花卉、禽獸悉入神品” 。②
自幼出身詩畫及收藏世家的沈周,天資聰穎,繼承家業,祖父沈澄就是元末畫家王蒙和陳惟允的摯友,曾隱居不仕,寄情山水,以詩畫自娛。父親沈恒吉、伯父沈貞吉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早年在濃厚的家族文化熏陶下,拜陳惟允之孫陳寬為師學習經書詩文。他勤奮好學,才華出眾,15歲時游南京,寫百韻詩,受到巡撫崔恭的贊許,譬為王勃。繪畫由同鄉先輩杜瓊、劉玨等人親授,從小遍學名家,兼取諸家之長。因沈周家富收藏,有大量的圖書典冊、名人書畫,其中珍藏有許多宋元大家的傳世之作,元朝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天池石壁圖》、王蒙的《岱宗密雪圖》、陳惟允的《仙山圖》軸等前代遺珍令沈周耳濡目染,常受浸淫,經年的觀賞和珍玩提煉了他的眼力,使他在少年時代就奠定了高品質的藝術修養,對沈周日后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影響巨大。
得天獨厚的家學氛圍,加之聰慧努力,沈周成名較早,故繪畫作品流傳數量也較多,風格也有明顯的不同。由于沈周重視古代繪畫遺產,從晉、唐到宋、元的作品,都下功夫研究過,吸取其中精華,融會貫通,為己所用。他的繪畫作品筆法簡練堅實,能夠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有的雄渾蒼厚,有的精致秀逸,題材多寫江南山川和園林風景、田園風光。沈周平生好游山水,喜種花竹,經常對景寫生,所以他的創作多有生活基礎,畫得真實動人,著重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生動而深切的感受,也透露出作者超凡脫俗的想象力和豁達大度、淡泊名利的高士風范。③
觀其藝術生涯,可歸納為三個比較重要的時期:早年多畫盈尺小景,上宗董源、巨然及元代四家,繼承文人畫的傳統,這時的畫風結構嚴謹,筆法尖挺勁健,風格秀麗,文雅蘊藉,于謹密中具渾成之勢,人稱“細沈”。他的《園池文會圖》和《為叔善作水墨山水》便是他40歲以前的代表作。40歲以后,傾心師法黃公望,開始畫大幅作品,長林巨壑,一氣呵成,將元畫溫蘊含蓄之美保留,畫風由精工細密轉為粗簡雄渾,構圖由繁到簡,尺幅由小到大,剛柔兼濟,醇厚蒼潤,氣韻渾厚。在廣泛學習宋元諸家的基礎上,集各家之長,雖似草草點綴,意韻卻足,筆墨堅實豪放,形成自己沉著渾厚的藝術風格,由“細沈”轉為“粗沈”,形成粗筆寫意新風貌。此時期的代表作為《廬山高圖》,畫爐峰瀑布景色,一人峨冠立眺,自題“廬山高”,并書長詩其上,是他開始畫巨幅山水時的精心杰作。用王蒙皴法,頗得山川神采。畫具文秀作風,正是吳門繪畫的特色。58歲時,沈周自稱“白石翁”,此后人畫俱老,稱為老成時期。其山水畫變為闊大雄渾的風貌,用筆灑脫,益見簡煉,又“醉心”吳鎮,筆法上學吳鎮之淋漓多變、墨色酣暢,期間兼取法南宋夏圭筆意,筆健皴簡,更加蒼勁渾厚、氣勢磅礴,于廣收博取中自拓新意,開創一代水墨淺洚山水的獨特風格。水墨山水取景平凡簡潔,擅用重墨淺色,用筆勁捷,布墨含蓄,融揉參雜,喜用粗筆皴點,宏敞厚重,古樸天真,有“力可扛鼎”之感,自成風韻,名重當時。在構圖上,沈周一方面強調山川宏闊的“勢”,同時又著意于樸實的“質”,追求一種境界優雅、平和怡悅的氣氛,于拙中寓巧,他的《滄洲趣圖》、《策杖圖》、《夜坐圖》、《石田詩畫冊》等作品,都有這種畫風。④而這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審美傾向與特點,也代表了明代文人畫的美學追求。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繪畫史上自沈周開始,一個新的畫派——吳門畫派形成,并取得了明代畫壇的盟主地位,他們中有代表性的畫家便是沈周。作為“吳門畫派”的先驅,他把表現文人生活題材的山水畫提高到新的水平,開拓了元、明、清以來山水畫的新境界。向他學畫的人也很多,同為“明四家”的文征明、唐寅都曾是他的學生。他開創了中國文人寫意畫之先河,為中國傳統山水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沈周在中國畫史上的主要貢獻在于:融南貫北,弘揚了文人畫閑、靜、幽、雅、文、逸的氣質和傳統。將南宋的蒼勁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合二為一,將畫面情感由清冷孤寂轉向宏闊平和,一掃宋畫繁膩之氣,更加使人覺得親切。
他講究詩、書、畫三者的有機結合,蒼潤雄逸的畫面,配上清新質樸的詩句和挺拔蒼勁的書法,互為映襯,相得益彰,突出了文人畫的特色。沈周書法師黃庭堅,以行、楷為主,和畫法接近,結體嚴整,筆法沉穩,遒勁奇崛,有自家風貌,與他的山水畫十分相似、協調。他的作品除卷、軸外,大都與其繪畫作品連接在一起,如畫卷末尾的長題,立軸上部空白處的詩題等。王克文在《山水畫談》中說:“沈周在筆墨上承‘南畫’蘊藉傳統而兼有‘北畫’爽利的情味。‘南畫’以韻勝,用筆‘毛’,松秀圓潤,是多層次積疊的畫法;‘北畫’以骨勝,用筆‘光’,方剛勁挺,是一氣呵成墨法單純的畫法。沈周能融合‘南畫’蒼莽渾厚和‘北畫’莊麗清麗技法于一體,而以南畫面貌出之,所以后人稱他‘師夏圭以入元人’這大體上就是沈周的本色。”
他一生都過著典雅的文人畫家生活,潛心藝術之余,為人寬厚,恤貧好客,胸襟磊落;蔑視黑暗的政治,冷眼爾虞我詐的社會,追求精神上的愛好與人身的個性自由,不愿介入名利是非之中,因而坦蕩超逸,“風神散朗,骨格高古,碧眼飄須,儼如神仙”。他在父親過世后以奉養寡母為由,拒絕當官,終生未仕,效法父祖,游藝丹青,灑翰詩賦,寄趣林泉。
沈周卒年82歲,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留下了許多極具寶貴的藝術珍品,一直被收藏家們和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和關注。其代表作《廬山高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仿董巨山水圖》、《滄州趣圖》、《卒夷圖》、《臥游圖》、《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多被定級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名副其實的國寶被珍藏。
[注 釋]
①王文祥:《書畫源流》,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②陳梧桐:《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③溫廷寬:《中國古代繪畫故事》,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
④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三聯書店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