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文化的概念入手,闡述回族風俗習慣的表現形式,探討在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環(huán)境下結合而成的回族傳統文化,從而分析回族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獨具一格的特征。
[關鍵詞]回族;風俗習慣;回族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人口居于全國第三位。由于歷史的原因,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qū)。回族文化與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樣,成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帶有民族的傳統和特色。
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同時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方面,即器物和風俗,由此可再分成較細的部分和單位。”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強調民族文化的個性發(fā)展,即獨特性。她認為:“人類學把人當作社會的產物來研究。人類學所關注的是一個社群與屬于不同傳統之其他社群的差別處,也就是一個社群的體質特征、工藝技術、風俗習慣與價值標準。”
回族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環(huán)境,相互影響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特的文化體系。而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習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就回族來說,它形成于元明時期,生產力較發(fā)達,因而回族在生產領域呈現出明顯特點:一是他們所從事的主要職業(yè)是農業(yè),但對其他行業(yè)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當數量的回族投身于商業(yè)活動,并成為回族生產方式或經濟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這一切都取決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費的獨特要求,通過經商這種專門生產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經濟生活的條件,推動了回族在全國不同居住區(qū)域內的發(fā)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對漢語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從而維系和鞏固了回族文化,更促進了本民族的成熟和發(fā)展。
二、飲食習俗
飲食文化是回族歷經千年所創(chuàng)造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回族的勤勞和智慧,也體現了多種文明的融匯和交流。從整體來看,回族的飲食習俗主要受伊斯蘭教的規(guī)定和禁忌的影響,各地回族除了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經典中規(guī)定的食物禁忌,不吃豬肉、自死動物、動物的血以及猛禽野獸的肉等。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為主食,南方的回族則以大米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區(qū)的部分回族以肉食為主。藏族地區(qū)的回族則以青稞面做的‘糌粑’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愛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間傳統食品酥油花繭、邑飯,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盡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飲食習俗,卻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風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識,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動人口在不斷增加,因此推動了回族城市飲食業(yè)的發(fā)展。為了適應城市中不同階層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職業(yè)廚工創(chuàng)造或提煉的“清真菜系”開始問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則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回民小吃攤檔。這些都構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飾文化
服飾是構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回族文化的載體之一,體現出這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水準。回族服飾和漢族服飾大致相同,所以歷史上有“漢裝回”之稱,但是二者之間仍有區(qū)別。回族的服飾不提倡華麗多彩,講求素雅大方,回族傳統的服飾文化中男子喜愛戴白色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繡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不同顏色的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也有不少已婚婦女平時戴白色的帶檐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服裝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俗稱“馬夾”),黑白色搭配顯得干凈、利落。婦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邊繡有精美的圖案。由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樣性,也體現了回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
四、婚喪習俗
婚姻習俗是一個民族人生禮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婚姻習俗。中國各地回族的婚姻習俗,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阿訇念過“尼卡哈”后,親自向眾人拋撒核桃、棗兒、花生等,人們爭先去搶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僅如此,青海鬧房比較厲害, 三天無大小,不僅戲鬧新郎、新娘,還戲鬧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回族,其婚姻習俗中已滲有南方少數民族的某些習俗。因各地風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頗具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喪葬習俗基本上遵循伊斯蘭教的禮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回民聚居區(qū)還是回漢雜居區(qū),都實行土葬,忌火葬,主張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區(qū),有的為了方便,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人不信風水,也不看風水,只要干燥、平穩(wěn)的地方就可作墳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傳經、做“都哇”,意為祈禱。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之后舉行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活動。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
五、居住格局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回族一般“圍寺而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這種狀況既有歷史因素,也和宗教信仰及家族親緣關系相關。對于分布在不同地域內的回族, 則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形式的居室。比如在甘、青一帶的農村,回族都是一家一院的莊廓,多住平房,屋內陳設往往頗具特色,而且貼有阿拉伯文書寫的對聯、橫幅。在城市里的回族一般住樓房,總體上和漢族沒有多大差別,但講究廁所與客廳的方位。
六、節(jié)日習俗
按伊斯蘭教規(guī)定,回族要過三大節(jié)日,即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和圣紀,由于回族深受伊斯蘭教影響,所以這三大節(jié)日對回族來說既是宗教節(jié)日,又是歡聚的傳統節(jié)日。回族認為齋月是他們必須履行的五功之一,此功意在培養(yǎng)人堅強的意志、廉潔的操行、守法的精神、吃苦耐勞的性格,讓人們嘗試饑餓的滋味,培養(yǎng)寬厚仁慈和互助互愛的品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牲”,節(jié)日期間還要進行會禮。會禮是規(guī)模最大、最隆重的集體宗教儀式。正是因為這些風俗習慣,恰恰體現了回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來我往、我來你去,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的傳統,形成了回族獨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更加體現了回族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的特點。
(一)地域性
由于歷史原因,回族先民在不斷的遷徙中,為回族文化與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與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回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現象。但這類現象的產生都是以回族的廣泛分布為條件,若沒有回族的廣泛分布, 就沒有回族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性, 沒有回族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也沒有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域的不同,回族的飲食、婚喪等習俗才表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征。
(二)民族性
回族作為中國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種民族成分。因而,回族族源在種族、民族成分的構成上是一個“多元一體”的結合。在與其他民族交往中產生認同感,意識到自身是具有共同來源和共同命運的穩(wěn)定群體。這一穩(wěn)定共同體具有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分布較廣,社會文化環(huán)境差異性較大,回族內部又呈現出多種形態(tài)和特色。城鎮(zhèn)的回族特別會經商,就西北和西南的回族而言,絕大多數家族中都有經商的歷史。在過去,許多地方的回族組成了運輸隊和馬幫,開展邊境貿易,而居于農村和山區(qū)的回族,多善于農耕,并具有傳統手工業(yè)的特長。
(三)宗教性
回族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核心,它是由教義、教法、禮儀功修、教派組織等內在和外在的因素構成的文化結構,它包含的信仰觀念、社會意識、道德規(guī)范等內容相互聯系。伊斯蘭文化從唐朝傳入、元朝形成回族雛形、明朝正式形成回族以來,內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時,創(chuàng)立了以儒家思想闡發(fā)伊斯蘭教義為特征的宗教哲學,寺院經堂教育迅速發(fā)展,產生了門宦這種典型的宗教派別形式。這些文化現象都強化了回族的基本特征,增強了回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從日常生活來看,回族從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等生活習俗無不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
綜上所述,回族在長期的民族交往和文化學習過程中,受到漢文化的深刻影響。回族文化在與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回族傳統文化,并通過不同的文化現象表現出來,而這種現象體現了回族民族性、宗教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但從總體來看,能夠反映回族基本特征的宗教信仰和相應的生活習俗始終沒有動搖,從而維系了回族族體的存在和相對的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馬林諾夫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3]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4]馬宗保.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J].回族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