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空出世背后,“11·11購物狂歡節”的造節邏輯和步驟如何?線上投放,天貓選擇的是央視和湖南衛視,以及主流門戶和視頻網站,如新浪、騰訊、優酷。而線下,在地鐵、公交站的戶外燈箱及墻壁嵌入式廣告宣傳欄是另一個主要投放地——可以看出,覆蓋面是其最主要指標。
10月份,卡瑪服裝店老板樊新科開始為雙十一狂歡節進行準備,這個2001年開始在線下運營的服裝品牌今年4月份開始了線上運營,為了提升人們對卡瑪網店的認知度,他決心加入此次大促。
VOA女裝店老板余立獻的決心下得晚一點,這家連續三年獲得淘寶客單價第一的店鋪,以貂皮大衣、真絲服裝為等產品主打高端女性群體,它顯著區別其他淘寶店家的地方之一就是從來不打折扣,這被認為會損害其顧客對品牌的認知。“前兩年我都沒有參加”,但是這一次,余立獻在11月初備了原價值3000萬的貨,開始籌備“雙11”。
從2009年流行在年輕人之間的“光棍節”,到2012年以淘寶為主力、各大平臺和數萬商家參與的“11·11購物狂歡節”,“雙11”開始成為電商時代舉足輕重的節日,橫空出世背后,“11·11購物狂歡節”的造節邏輯和步驟如何?
試錯實驗的成功案例
“11·11購物狂歡節”的出現,是試錯實驗的成功案例。
“我們當時希望能夠在國慶和圣誕兩個傳統促銷季之間,找一個空當”,淘寶公關顏喬告訴《成功營銷》記者,“電商應該有自己的節日。”
這一決定開始在2009年,當時淘寶B2C戰略正式啟動,淘寶商城(天貓商城前身)開始運營,淘寶決心發動一次以淘寶商城為主題的促銷活動,來提升人們對淘寶商城主打知名品牌的定位認知。
作為以服裝鞋帽為主要支撐的淘寶網,10月到12日之間可以說是黃金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段的冬裝銷售幾乎能占據全年服裝銷售的一半左右,但傳統的黃金周和圣誕節兩大促銷季,并不是電商的促銷佳節,彼時線下零售商打折力度并不比線上小,每年此時商城的交易量會明顯萎縮。“雙11”作為兩大促銷季之間的空白節點,又能夠攔截流量,提前釋放消費者線下冬裝的消費力,是淘寶選擇做促銷的上佳時機。
這次促銷只是小試牛刀,一共有27位商家參與的促銷活動,單淘寶商城就達成了約5000萬的日交易額。
而到了第二年,“雙11”的迅猛發展勢頭開始獲得關注:
2010年之前,淘寶網的主要銷售高峰仍然和線下傳統促銷節掛鉤:2008年,淘寶網的單日銷售額峰值出現在2009年元旦前夕,為4億元;2009年的單日峰值上升到6.26億元,在國慶中秋黃金周后第一天。當時間到了2010年,“雙11”就以單日全網成交額19.5億元,睥睨淘寶網其他節日促銷。
2011年,“11.11.11”的組合被譽為“世紀光棍節”,節前大規模的廣告投放以及全網52億元的交易額讓“雙11”正式成為業內皆認可的網購節日。“世紀光棍節(2011年11月11日)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阿里巴巴集團成功利用了世紀光棍節這個特殊時機,助推了‘購物節’的影響力”,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張喆如是說。
然而,直到2012年,淘寶以“節日品牌化”的理念運作“雙11”的手法才開始真正成熟。
節日品牌化
2012年10月14日,距“雙11”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天貓舉行了商家溝通會,會上天貓總裁張勇強調了“打造消費者狂歡節,而不僅僅是打折賣貨”的“雙11”定位,以“購物狂歡節”取代先前“促銷節”的提法。
早在今年年初淘寶商城改名天貓時,張勇就指出天貓的目標是“成為網購世界的第五大街、香榭麗舍大道”,顯然是希望能憑借天貓來修正網購之前的“低端”、“山寨”形象,更進一步爭食線下零售份額,“雙11”定位的改變原因應該同出一轍。
從8月份,天貓內部開始著手準備“雙11”。除了對技術、物流、支付這三大主要環節參與方進行能力升級和協調外,如何對將“11·11狂歡節”的信息傳遞出去,并為“狂歡節”的數萬商家吸引來足夠的人流,天貓的步驟相比前幾年已經頗具體系。
線上投放上,天貓選擇的是央視和湖南衛視,以及主流門戶和視頻網站,如新浪、騰訊、優酷。而線下,在地鐵、公交站的戶外燈箱及墻壁嵌入式廣告宣傳欄是另一個主要投放地——可以看出,覆蓋面是其最主要指標,這次負責天貓“狂歡節”廣告代理的DDB負責人表示,“之前‘雙11’主打人群是一、二線消費者,現在要擴大至全國消費者。”
而在線上,從11月1日到11日之間,一系列的預熱、推廣活動連續啟動:從游戲搶紅包、五折商品公布、到充值送紅包、積分兌紅包等,有節奏地將“11·11購物狂歡節”這個話題不斷炒熱。記者注意到,在11月初,在微博等網絡世界有著強大粉絲團體和輿論影響力的媒體賬號,如《三聯生活周刊》、《虎嗅》等都發起了“轉發微博獲得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紅包’的活動,據透露,單單紅包一項,淘寶就投入了1.1億。
“淘寶此次廣告投放上的花費約在1~2億,加上現金紅包的1億,總共此次營銷投入在2億到3億之間”,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告訴《成功營銷》記者。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雙11”宣傳大戰中,參戰的商家起了不容小覷的推動之力,這些商家一般都有著自己的CRM系統和數據,節前促銷短信已經成為常規的互動方式,從11月初開始,余立獻和樊新科都開始為針對自己積累的幾萬會員發送了促銷信息。
“我們選擇了線上4月運營以來積累的3萬會員,以及線下會員中近兩、三年內沒有消費我們的人群進行了推廣,從11月1日到10日,向他們發送針對性的優惠券、產品收藏信息等”,樊新科告訴記者,他們就是通過這些前期的預熱,吸引用戶進行產品收藏來決定促銷當天主推的“爆款”。
狂歡過后
猛火煮,慢火溫。“11·11狂歡節”一天能給一般商家帶來相當于數個月的銷售額,但是這種脈沖式的銷售潛在著很多風險,許多商家需要為這一天而求在IT系統、倉儲等方面進行不小的投入,這種“猛火式”銷售對于參戰商家,利弊得失如何衡量?
在“雙11”當天,卡瑪單日銷售額沖到了401萬元,而在他剛開網店的4月份,全月銷售額不過18萬元,“不僅僅是銷量數字”,樊新科告訴記者,自己品牌這幾天在淘寶網站內的搜索數量明顯提升了。
“這是個很劃算的事情,尤其是考慮到新客戶獲取成本后,一般來說,在電商平臺上一個用戶從看到廣告到產生購買這個CPA的價格在150元左右,如果獲得5萬新客戶,需要750萬的投入”,樊新科未曾透露具體的廣告投放和促銷投入,但是他稱“比起這個數字來,這次活動的投入就劃算得多”。
《第一財經日報》也曾就參戰效果采訪了東菱,“盡管‘雙11’的售價低于平時,像東菱一款面包機賣338元,約為平常價418元的八折,利潤率低于平常,但由于銷量井噴,單日的利潤額遠高于平常,‘雙11’是微利。”東菱電子商務中心總監夏華輝說,“‘雙11’銷量集中爆發,一天的銷量頂一個月,但投入怎么也沒有平常一個月投入那么大。”
對余立獻來說,參加類似“雙11”的活動對品牌有著很大的風險,因為定位在高端,單品價格很高,打折讓利一方面會損害老顧客的利益,同時損害品牌高端的認知,但是此次仍然決定參與大促,是為了網內的搜索排名。“不得不做,我們要沖銷量,這樣才能提升網站內搜索排名”。不過雖然在今年的“雙11”破例參加了活動,余立獻還是對促銷的力度和人群進行了謹慎的控制。
“我們每件打折款只有一件,買完即止,而且也專門做了針對活動的限量款”,在發促銷信息的預熱之后,VOA的促銷款在雙十一當天之前就已經都被選中放入購物車中了,活動當天“只是付款”,當天VOA達成了1000萬的銷售額,而平日它的單日銷售額在10萬左右。
“下一年還有雙十一,我們還是要做的”,樊新科表示。
然而像卡瑪和VOA這種“雙11”中獲益的商家只是一萬商家中的一部分,“這種‘脈沖式’促銷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是那些知名度更高的傳統品牌和大的淘品牌,而品牌上弱勢的傳統品牌和淘品牌卻成為了受害者。”魯振旺告訴記者,由于參與促銷的商家必須在備貨上達到天貓的標準,因而很多中小品牌也都備足了貨,但是在“雙11”這種緊湊的一天促銷中,只有部分知名度高的商家大獲其利,很多中小商家業績不理想,在大量備貨之后面臨庫存積壓問題。
這種兩極化的現象被中糧集團電商總監周穎證實:“拿中糧來說,我們雙11當天銷售額714萬,平時中糧在天貓和淘寶開了5個店,這5個店一天正常銷售額是7萬,雙11我的銷量增加了100倍。但是問一個小的商家,他的銷量增長是多少?我相信增長幅度可能也就是撐死了是十倍。這意味著一輪雙11下來大的品牌和小的品牌會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電商格局的塑型劑。”
“這并非健康的營銷方式,如此下去,傳統品牌逐漸會將電商定位為理想的清庫存渠道,而淘品牌生存空間卻受到這些傳統品牌的擠壓,如果將1天緊鑼密鼓的促銷延長至一個星期,效果就能夠好很多,更多的參與商家會得到實際的利益,魯振旺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