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RTB(RealTime Bidding,實時競價)、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臺)、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數據管理平臺)等廣告新技術紛紛落地中國,2012年無疑是中國廣告技術的元年,而谷歌AD Exchange廣告交易平臺進入中國則更是重要的轉折點,它掀起了整個廣告生態變革的序幕。然而,盡管各大媒介與廣告代理商摩拳擦掌,對RTB報以樂觀姿態,但是廣告主卻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熱情。
為了更好了解廣告主情況,通過觀察,我將其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廣告主:安于現狀型。這類廣告主預算較小,ROI(投資回報率)壓力不大,通過媒體直接談判,或借助代理商、較小廣告網絡進行批量談判溝通,即可獲得不錯的ROI。不僅如此,他們還掌握最終效果評估權,能夠輕易說服媒體通過補量或配送的方式進行減價。不過近年媒介通盤漲價,資源短缺廣告主被迫從一線網站退居到二、三線長尾廣告空間。更惡劣的是,媒介主在買賣過程掌控談判桌上的主動權,讓每年漲價成為行業規定,季節性的浮動價格更是見怪不怪。對于廣告主來說,長遠要維持具競爭力的ROI已經沒有太多手段(創意、信息、流程優化都有用盡的一天?。?/p>
RTB的出現改變了這一買賣游戲規則。其所具有的透明性機制,讓廣告主在對目標受眾與廣告位質量進行判斷后再進行競投,同時,將包括平均購物金額、利潤邊際、二次購物頻率等廣告主業務特性納入每一次競價中,有效保證最優廣告回報。而跟所有新科技一樣,RTB的應用需要通過不斷測試與長時間經驗積累,此外,RTB競投精準性也需要大量的受眾數據支持,而對于中、小型廣告主來說數據累積只能通過時間來換取,因而廣告主需要盡早了解RTB運行,提前做好準備。
另一類廣告主:因循固守型。這類廣告主,他們雖然對新廣告技術積極嘗試,卻錯誤套用舊廣告投放思路。以往由于缺乏精準的受眾定位手段,廣告主會以媒介內容進行廣告投放,例如把汽車廣告投放到汽車、財經及運動等以男性讀者為主的內容頻道。此習慣讓廣告主在投放時勢必會問類似“廣告投放在哪里?網站內容如何?”等問題。
但是,今天在數據技術支持下,廣告主能夠透過受眾搜索行為、瀏覽網站等信息挖掘出其購物預測。舉例來說,當用戶搜索“六個月孕婦衣服”、“奶粉成分”等關鍵字,并頻繁地瀏覽各種母嬰健康信息時,即可精準判斷該用戶屬性,將其歸為奶粉品牌的高價值目標受眾。需要說明,在整個RTB的投放思路來說,不存在廣告位置的概念,廣告主應該關心的是受眾的需求。試想一支以DHA成分作為招徠的奶粉廣告,不論出現在音樂、社交、還是小說閱讀網站,都必定能夠吸引這位目標受眾的目光(加上優良創意的話點擊率更是不容置疑),而各種案例都說明,網站的內容對廣告的點擊率與轉化率并沒有大影響,真正造成影響的其實是廣告的大小、形狀、與內容的距離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在RTB競價時都會被納入考量。
我的經驗是由于廣告主過分局限廣告展示的網站類別,從而導致可投放流量大幅減少,因而盡管ROI表現出眾,但是RTB帶來的實際轉化量并不高,而這正是廣告主對這一投放模式失去熱情的重要原因。
想要改變廣告主投放思路尚需大量時間,但是RTB模式所帶來的全新機遇,幫助整個數字營銷領域在投放上實現大幅提升,因而我相信未來RTB在國內仍會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這需要我們切實可行地為廣告主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將廣告預算從其他渠道轉移到RTB上來。
【作者簡介】
薛永康,愛點擊共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就職于雅虎、Efficient Frontier(于2011年被Adobe收購)等多家互聯網公司,見證了網絡廣告過去十年間的演化,對網絡廣告的發展擁有深度見解,他深信網絡廣告必然走向數據化、技術化的階段。2009年與吳友平成立愛點擊iClick后迅速發展中國市場,于2010年成立北京及上海辦事處并在中國建立首支研發團隊,進行適用于網絡廣告的預測算法(Predictive Algorithm)研究,并自主開發跨媒介廣告優化平臺XMO(Cross-Marketplace Optimization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