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水養魚生產中,常會發現病魚體表或鰓上呈現白色小點病變,即發生“小瓜蟲病”,并易引起病魚大批死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筆者將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病原體
小瓜蟲常寄生于魚的皮膚、鰭條和鰓等部位。成蟲球形,個體較大,長達422微米、寬358微米,肉眼可見,全身密布短而均勻的纖毛,體上有縱向纖毛線,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圓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馬蹄形,小核呈球形緊貼在大核上,胞質內散布大量伸縮泡和食物粒。幼蟲為長卵形,前尖后鈍,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勻一致的纖毛。成熟蟲體內前端有一個“6”字形的漏斗狀胞口,小瓜蟲的食物大多由此進入。
二、主要癥狀
病魚體表、鰭條和鰓瓣上布滿1毫米左右的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俗稱白點病。幼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引起組織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重癥者魚體頭部、軀干、鰭條處黏液明顯增多,好像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眼球混濁、發白,表皮發炎腐爛、局部壞死。鰓上大量寄生時,黏液增多,鰓絲端部貧血,鰓小片破壞。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游動緩慢,不攝食,成群聚集在池邊或水面。水溫15~25℃時易引起暴發性死亡,水溫高于25℃時也會發生死亡,但一般不形成胞囊,水溫28℃以上幼蟲易死亡。
三、診斷
采用顯微鏡檢查法,即提取病魚體表白點制作成濕片,在低倍鏡下觀察,若發現多個具有小瓜蟲癥狀的蟲體,可確診為小瓜蟲病。
四、防治方法
1. 放養魚種前徹底清淤消毒,用250~300毫克/升生石灰溶液全池潑灑。
2. 合理安排放養密度,在養殖過程中發現病魚及時撈除。
3. 引進或放養魚種時,發現有小瓜蟲寄生可用9毫克/升硫酸銅溶液藥浴30分鐘。
4. 用0.2毫克/升硝酸亞汞溶液遍潑全池。
(作者聯系地址:貴州省冊亨縣漁業局 郵編:5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