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豆11號是由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宋宏書等科研人員選用遼84063(遼8015×遼豆3號)做母本,以遼豆3號為父本,經過人工雜交、基因重組、基因累加和系譜選擇之后精心育成的“三高”(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籽粒產量高)大豆名優新品種。已通過省級品種審定,曾榮獲國家農業部新品種補助二等獎(大豆不設一等獎)、首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還是榮獲2010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獎二等獎的“遼豆系列高油大豆品種及配套技術”科技成果的核心內容,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適于種植結構調整優先推廣的優質大豆良種。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狀。該品種為亞有限結莢習性的春大豆,株形收斂,莖稈韌性較強,植株健壯,株高100厘米左右,主莖節數約為23個,有兩個分枝。植株上部葉片較小,而中、下部葉片較大,葉片橢圓形。開紫花,長灰毛。
2. 莢粒性狀。成熟時豆莢為褐色,3粒莢居多。子粒圓形且富有光澤,種皮和種臍均為黃色,百粒重23.5克。完全粒率高達93.5%,蟲食粒率只有2.5%,褐斑粒率與紫斑率之和僅有0.9%,子粒的外觀品質優良。
3. 品質性狀。權威部門的子粒品質檢測結果顯示,粗蛋白含量39.38%(高出標準含量的1.38個百分分點),粗脂肪含量22.84%(高出標準含量的1.84個百分點),比遼寧省全省大豆主推品種的粗脂肪平均含量高出3.78個百分點,在全省和全國大豆主推品種中的粗脂肪含量名列前茅。粗蛋白與粗脂肪之和高達62.22%,比國家規定的優質大豆的標準含量高出19.22個百分點。
4. 抗逆性。多年的田間實地觀察與調查結果表明,高抗大豆花葉病毒病和灰斑病,兼抗霜霉病與其他葉部病害。抗干旱、抗倒伏、抗早衰、耐瘠薄、耐高溫等也都是它的重要特性。
5. 生育期。在沈陽地區及其相同類型的生態區,從出苗到成熟約需135天,屬于中熟品種,生育期較為適中。
二、產量表現
連續多年多點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表明,其高產性和穩產性較好,平均畝產量高達184.6千克,比對照品種增產15.7%。在較大面積的生產示范過程中畝產高達210千克左右,并涌現出畝產高達294.5千克的最高紀錄,這在國內春大豆產區尚為少見。
三、經濟效益
為榨油專用品種,平均畝產比對照品種增產29千克,每千克大豆按市場價格5元計算,則可增加收入145元。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辦公室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大豆的粗脂肪含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油脂加工企業每加工1000千克,就可增加產值40多元,遼豆11號大豆的粗脂肪含量比普通大豆高出近4個百分點,每加工1000千克即可增加產值160元,這樣每畝遼豆11號大豆僅油脂就可增值29.5元。
每畝大豆的總效益為增產收入145元+油脂增值29.5元=174.5元。
四、栽培技術要點
1. 選地與整地。要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地力均勻、地勢平坦、灌排方便、不重茬、不迎茬的地塊種植。需要精細整地,深翻20~25厘米,做到耙碎土塊、整平地面、土壤疏松、上虛下實和清除殘茬,為播種創造良好條件。
2. 選種與播種。要選用子粒飽滿整齊和發芽率高達95%以上的優良種子,并應充分晾曬。在沈陽及其相同生態區應于4月末至5月初播種,倘若土壤墑情較差就要適時搶墑早播。播種規格為行距50~60厘米,穴距15~20厘米,播后要及時鎮壓。
3. 間苗與定苗。要適當早間苗、早定苗,通常應在真葉展開后至第一片復葉展開前間苗,第一片復葉展開后定苗。每畝應選留生長健壯、無傷無病、整齊一致的優質幼苗1.2萬~1.5萬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
4. 施肥與灌水。在整地時要深施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3000千克/畝和磷酸二銨15千克/畝做底肥,在開花期追施尿素15千克/畝,在鼓粒期酌情噴施含有鉬、鋅、錳、硼等微量元素的混合液葉面肥。在開花期至鼓粒期如干旱則應及時灌水。
5. 除草與培土。播種后至出苗前,要用20%豆磺隆5克加入50%乙草胺50~100毫升噴灑在潮濕的地面上,這樣既可殺滅雜草又可防除菟絲子。在植株封壟前要及時完成2~3次鏟耥,每次作業間隔7~10天,最后一次中耕應該適當深些,這樣可以收到鏟除雜草和培土防倒的雙重效果。如果田間仍有大草則應及時拔除。
6. 防病與治蟲。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防治,如使用藥劑防治時務必選用生物農藥或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在播種前應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這樣既能殺滅多種病菌又能防治多種地下害蟲。防治霜霉病和葉斑病等病害應用綠亨3號可濕性粉劑,紅蜘蛛和蚜蟲等刺吸性害蟲可用1.8%阿維菌素,而對大豆食心蟲和豆莢螟等鉆蛀性害蟲則可用緩釋卡浸蘸敵敵畏防治。
五、適宜種植地區
多年的科學實驗與生產情況表明,遼豆11號適宜在遼寧中部、南部、西部和無霜期在135天以上的全國各地春大豆產區種植。
(作者聯系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東陵路84號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郵編:1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