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竹山縣位于鄂西北山區,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茶葉是該縣的特色主導產業。為進一步提升茶葉產業的效益水平與競爭軟實力,近年來該縣將優良無性系茶園作為建設重點,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優良茶樹短穗扦插高倍繁殖技術,已獲得成功,現將有關技術總結如下,供環境相似地區的茶農參考。
一、品種選擇與穗條培養
1. 品種選擇。建設無性系茶園,品種是基礎、茶苗是關鍵,必須使用品種優良、生長健壯的無性系茶苗。在品種選擇上,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適銷對路的原則。如果繁育的茶苗只供本區域使用,應選擇適宜本地氣候與環境條件的優良引進品種,或富有特色的地方優良品種。目前該縣扦插繁殖的主要茶樹品種有鄂茶1號、龍井43、福鼎大白、臺茶,以及本地的黑大葉等。
2. 母本園建設與穗條培養。茶樹品種選定后,最好在當地建設母本園,培養健壯的茶樹穗條,否則,只有從外地調入茶樹穗條扦插。穗條質量是茶樹短穗扦插育苗成功的關鍵,穗條是否健壯、充實,成熟度是否合適,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扦插后成活率的高低。因此,茶苗扦插繁殖,首先要從搞好母本園建設與管理、培育健壯穗條抓起。其主要措施,一是母本園建園地址應選擇在靠近扦插育苗場所,且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溫暖濕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呈微酸性、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塊;二是對母本園應增施肥料,一般在頭年秋末、當年春季茶樹發芽前,以及入夏前后各施肥1次,并注意氮、磷、鉀肥配合使用,以促進茶樹健壯生長;三是對母本園冬季要清園消毒,生長期加強對主要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在剪穗前7~10天再噴藥1次,防止將病蟲從母本園帶入扦插苗圃;四是在剪取插穗前十五天左右,要將母本園茶樹枝條頂端的1芽1葉或對夾葉摘除,以控制茶梢頂端優勢,促進茶樹穗條成熟、腋芽飽滿。穗條最好從樹齡4年以上且生長健壯的母本園茶樹上剪取,一般每畝苗圃大約需要700千克穗條。
二、苗圃整地與扦插
1. 選地。扦插育苗場所,應選擇在交通方便且預備建設無性系茶園的區域,盡量做到就地育苗、就近移栽,以方便調運,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扦插茶苗的地塊,應選擇在地勢平坦、開闊,水源、光照充足,且土質疏松、肥沃的地方,土壤pH值必須在4.5~6.5之間,前茬最好是綠肥或水稻。有根結線蟲為害的地塊,不能用于茶樹扦插育苗。
2. 整地、施肥、做床。地塊選定后,要提前整地、施肥。最好在前茬收獲后及時將地深翻,通過炕垡減少土壤中病蟲、雜草數量。制作苗床時,要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決定基肥用量。中等肥力地塊,每畝施腐熟餅肥100~150千克,或優質腐熟農家肥1000~1500千克、三元復合肥50~60千克。肥料要撒施均勻,然后再將大土垡敲碎,把地耙碎、整平,使土、肥混合均勻,同時將石塊、草根等雜物揀凈。茶葉扦插育苗,對苗床質量要求較高,一般以苗床寬1.3~1.5米,溝寬0.3米、深0.2米,長20~30米為宜。苗床廂溝要牽線切直,床面土壤要盡量整碎,然后在上面均勻平鋪1層預先過篩的紅黃壤心土,厚6~8厘米。將心土仔細刮至水平后,先噴40%多菌靈可濕粉劑800倍液對床土進行消毒,1小時后再噴水至床土充分濕潤,然后將表層拍實,覆蓋農膜保濕,等待扦插。如果是在水田或平地育苗,苗床與四周還要注意開排水溝,以確保溝溝相通,灌排方便,防止苗床漬水。
3. 剪取穗條、插穗。茶樹穗條與插穗需在扦插時剪取。為保證枝條新鮮,最好在扦插當天早晨露水未干前,于母本園選擇枝條粗壯、節間較長、腋芽飽滿、無病蟲害的1年生半木質化茶樹枝條,將其剪下做為穗條。如果茶樹品種較多,不同品種的茶樹穗條要分別捆扎,掛上標牌,以防混雜。對剪回的穗條,為了給它補充水分、增加營養,提高其扦插成活率,應先將其長5~6厘米的基部浸于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50毫克/千克ABT生根粉溶液中1~2小時,然后再剪取短穗。剪取短穗的枝段,以光滑的紅桿至綠色的硬桿處最好。剪穗的刀要鋒利并經消毒,以確保剪口平滑,防止腋芽受傷或插穗撕裂。在剪取插穗時,上端剪口應離葉柄0.5厘米寬左右,與葉片伸展方向成平行斜面,以防漬水腐爛;下端剪口與上端剪口也要平行,以增大插穗與土壤的接觸面,便于插穗發根。剪取的短穗應帶大半片或半片健康葉和1個飽滿完整的腋芽,葉柄以下保留3.5~4.5厘米長的枝條。短穗剪下后要及時扦插。
4. 扦插。該縣茶樹短穗扦插繁殖,主要在秋季9~10月份進行。此時溫度、光照適宜,插后短穗傷口愈合快,成活率較高。若是在雨后扦插,苗床墑情較足,不必提前噴水;如無雨必須提前1天用細噴壺灑水,使苗床土壤充分濕潤,待表層土稍干不黏手時再插。扦插時先在床面上按6~8厘米寬劃出行距,用食指和拇指夾住插穗上端的腋芽和葉柄處,垂直將插穗插入苗床中,株距以葉不搭葉為宜(一般3~4厘米),深度以短穗下端不接觸熟土層、葉柄基部接近床面泥土為宜。葉柄和腋芽要露出泥面,不可使其貼土,以免葉片腐爛。按照此規格,一般每畝可插茶穗20萬~25萬株。另外,插時要注意將葉片朝向同一個方向。插完1行后,要用手指將插穗附近的泥土稍用力擠壓,使插穗與土壤結合緊密。每插完1段,要立即噴水將葉片上的泥土沖洗干凈,并將苗床澆至透墑,隨后插竹片搭設拱棚,覆蓋農膜保溫保濕。茶穗扦插后若溫度高、光照強,要及時在農膜上加蓋遮陽網,同時打開農膜兩頭通風降溫。
四、插后管理
加強插后管理,是提高成活率、培育壯苗的關鍵。茶穗扦插后,前期重點要抓好遮陰和澆水,后期則以除草、追肥和病蟲害防治為主。
1. 澆水。應少澆勤澆,以保持苗床濕潤為原則。剛扦插時,3~5天揭膜澆(噴)水1次。水霧要細,以澆至苗床微見積水為度,不可噴大水沖壞苗床。每次澆水完畢,要立即把薄膜蓋嚴,四周封嚴扎實,繼續保溫保濕。秋季氣溫下降后,要逐步減少澆水次數,保持床土濕潤即可。棚內空氣濕度應保持在85%左右。
2. 調溫。茶穗扦插初期,拱棚內溫度宜保持在18~25℃,濕度宜保持在85%~95%。若溫、濕度過高,應覆蓋遮陽網,同時將棚膜兩頭揭開通風降溫,待溫、濕度降至適宜時再將棚膜封嚴。秋季隨著溫度下降,應逐步撤去遮陽網,加蓋防凍保暖材料,以提高拱棚內溫度,延長幼苗生長時間,確保茶穗安全越冬。到次年春季氣溫回升以后,才將保暖材料撤除。
3. 施肥。當茶苗長出4~6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撒尿素4~5千克,隨后噴清水洗凈葉面,防止肥料灼傷葉片。以后每月追施尿素1次,或用腐熟的清糞水潑澆,隨后噴清水將葉片上糞液沖洗干凈。
4. 除草。雜草長到3~5厘米高時開始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防止雜草與茶苗爭奪養分。全年除草4~5次,除草后要及時澆水,防止茶苗根系松動。
5. 培土。扦插的茶穗由于經常噴水,基部容易外露導致茶苗枯死,因此床面要經常培土。但培土時須注意不要將葉子埋入土中。
6. 除蕾。茶穗生根發芽后,從腋芽長出的花蕾要及時抹除,防止開花后消耗養分,影響茶苗生長。
7. 防病治蟲。對苗床病蟲害要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扦插后每隔15天左右,用40%的甲基硫菌靈600~800倍液噴霧1次;插穗生根后,可結合防病加1%的尿素補充養分。發現有茶小綠葉蟬等害蟲,可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注意葉面、葉背均要噴到,以確保防治效果。
8. 煉苗。次年春季當茶苗根系長出、新梢葉片生長時,要逐步揭膜,通風煉苗,以增強茶苗抗逆能力,提高移栽成活率。
五、出圃、運輸
當年秋季扦插的茶苗,到次年秋季多數高度可達到15~20厘米,此時即可出圃。茶苗出圃時,應提前3~5天將茶苗頂端高于15~20厘米的幼嫩部分剪去,以減少水分消耗。開挖起苗時,床土不宜太干或太濕,爭取使茶苗根部盡量多帶泥土,以提高移栽成活率。挖起的茶苗按照規格大小分級,合格的每100株扎成1小捆,每500株再扎成1大捆,掛上標簽防止混雜;不合格的小苗、弱苗如移栽成活率低,應假植在苗床,待其合格后再出圃。運輸茶苗時,堆碼不可過實,從裝車到栽植時間不可太長,以防止中途燒苗。此外,運輸過程中應避免高溫、日曬、風吹,防止茶苗失水過多導致移栽后成活困難。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局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