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養殖成本不斷上升等原因,導致一些鰻場停產。山區鰻場水源好,水質清新,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有開展鱘魚養殖的各項便利條件。2011年我們在建寧縣溪口鎮渠村利用鰻池開展了鱘魚養殖試驗,共投魚種11萬尾,目前最大個體重達2千克,預計總產量可達100噸,經濟效益顯著。現將養殖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一、養殖條件
1. 池塘。養殖商品鱘魚,要求池塘表面光滑、牢固,面積在50~200米 2 , 能保持水深1~1.8米。在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支持下,我們對鰻池進行了全面地改造,池壁和池底進行硬化處理,設置獨立的進、排水口,配備水車式增氧機,并搭建餌料臺和遮陽棚。
2. 水源。采用山溪水,水質良好無污染,水體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另外,打機井6口,以便冬天給池塘加水保持水溫。
3. 苗種。雜交鱘從湖北購進,有西雜鱘和大雜鱘兩種。
二、試驗方法
在山區鰻池人工調控下試養鱘魚,觀察其生活習性,做好養殖日志,研究養殖技術。水質用水質分析儀、水銀溫度計、電子稱等測定。鱘魚成分檢測委托檢驗檢疫技術服務中心檢測。
1. 清塘消毒。在投放魚種前一個月蓄水1米深,浸泡多日后換水。池底先用高錳酸鉀溶液刷洗,再用生石灰120千克/畝或菜籽餅20千克/畝消毒,經60目篩絹過濾進水,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放養魚種前十天,池塘加水到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劑0.1毫克/升消毒。
2. 苗種放養。選擇健康無病害的鱘魚種,體長11~12厘米,一般放養密度為15尾/米2。放養時間既要考慮水溫適宜,又要考慮成魚上市。苗種運輸前1~2天應停止投喂,運輸時選用水產苗種專用運輸車,5~7桶/車,每桶放入體長11~12厘米的魚種3 500~5 000尾。運輸途中要隨時注意水溫的變化,運輸時間控制在18小時以內,并向桶內輸入氧氣。放養前兩天用10條左右魚種放入網箱中試水,如魚種活動無異常,即可放養。放養時,測量桶內水溫和池塘水溫接近后,在桶中放入食鹽,使濃度達到2%,10分鐘后再將苗種放入池塘中。我們在4月份投放5萬尾,5月份投放4萬尾,7月份投放2萬尾,分養在21口池塘中。
3.飼料的選擇與投喂。池塘養殖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鱘魚苗種剛下塘時,尚未形成在固定地點攝食的習慣,要及時馴化??蓪D料投放在餌料臺上,以提高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觀察。雜交鱘有夜晚趨光的特性,夜間馴化時可在靠近餌料臺的地方加以照明。投喂應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餌料要適口,粒徑不能過大或過小,一般以魚口裂的1/2為好。苗期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左右,每天投喂3~4次,并視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投喂量。養殖1個月后,每天投喂兩次,早、晚各1次,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2%,以鱘魚吃八成飽為準。這樣在適溫條件下經過4~6個月的生長,鱘魚便可長成0.8千克/尾以上,9個月可達1.5千克/尾以上,達到商品魚規格。在鱘魚體重達到0.5千克以上后,筆者在餌料中加入陳皮、山楂、大蒜、食母生進行投喂,效果很好。
4. 日常管理。一要定時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在夜間巡塘和清晨巡塘時要特別注意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夏季多雨季節氣壓低時,要勤巡塘,發現缺氧要及時開啟增氧機或加注新水,以防發生泛池。定期檢查鱘魚的生長情況與健康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和放養密度,當池中鱘魚生長差異過大時,要按其規格及時分池。二要做好水質管理。每天測量水溫3次,水體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態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測定。值得注意的是,鱘魚是典型的底棲魚類,一般不會上浮游動,即使在水體溶解氧不足時也不像家魚那樣明顯地浮頭,所以在特殊情況下,如水溫過高、水色不對或天氣悶熱時,要加強對水質的監測,每天清晨都要測定水體溶解氧。當水色過濃,水體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時,要向池塘內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質清新。
5. 病害防治。鱘魚養殖主要防治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主要是出血病和細菌性腸炎。出血病的防治首先要做好環境消毒,其次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免疫多糖來提高魚體的免疫力,也可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無殘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藥預防。細菌性腸炎的防治可用含氯消毒劑和聚維酮碘等藥物消毒水體,并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治療。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可用中草藥或敵百蟲防治。
三、小結
1. 通過試驗證明,山區鰻池養殖鱘魚是完全可行的,這給鰻業多種經營生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2. 鱘魚是亞冷水性魚類,適宜生活在低溫環境中,因此養殖用水水溫常年要求在25℃以下。搭建遮陽棚和使用井水,有利于水溫保持。放養時注意溫差不能超過3℃,溫差太大會引起鰻魚休克死亡。若投放時溫差超過3℃,可用池水慢慢調溫。
3. 養殖20~30天就宜分池1次,當個體重達到0.5千克以上后,就可少進行分池。
4. 養殖期間發生了腸炎,在飼料中添加大蒜0.2克/千克,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5. 養殖全程要求水體溶氧量高,養殖密度低,最好在20尾/米2以內。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郵編:3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