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探索黃顙魚魚種養殖技術,筆者進行了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高產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將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一、試驗條件與方法
1. 養殖條件
試驗池塘位于荊州市泥港湖漁場,面積為10.2畝,東西走向,池底平坦,底質為黃黏土,無淤泥,常年平均水位不低于2米,排灌方便。池中安裝水車式和葉輪式增氧機各1臺,自動投餌機3臺。
2. 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2011年5月15日,用氯硝柳胺乙醇胺鹽粉劑30千克對水全池潑灑,殺死野雜魚和螺蚌類;5月26日,用晶體敵百蟲5千克對水全池潑灑,殺滅水體中各種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5月27日用溴氰菊酯100毫升清除野生小龍蝦;5月28日,用氯化鋁、沸石粉2.5千克對水全池潑灑解毒。
3. 魚種放養
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之后,于2011年5月31日投放荊州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繁育的、規格為1厘米的黃顙魚水花100萬尾;7月15日,放養體長3~4厘米的鰱魚夏花1萬尾,鳙魚夏花400尾。
4. 飼養管理
①投餌。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隨著個體增長其食性有所改變。本試驗為滿足黃顙魚各生長時期對營養的不同需求,依次選用了生物漁肥、粉料(黃顙魚專用料)、沉料、浮料等人工膨化配合飼料(詳見表1)。使用方法如下:生物漁肥加水稀釋后全池均勻潑灑,粉料加水揉成團后沿池塘四周投放,沉料和浮料按照“四定”原則用投餌機投喂,每天投喂4次,總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在更換飼料時,先更換50%,兩種飼料混合投喂半個月后再全部更換。在投喂粉料階段,利用黃顙魚苗的趨光性,逐步縮小成團粉料的投放范圍,將魚種引到投餌機下;在投喂沉料階段逐步馴化,誘導黃顙魚魚種由夜晚攝食變為白天攝食,從水下攝食改為水面搶食。
②水質調節。從6月15日開始,堅持按照“三開二不開(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天氣正常時傍晚不開,陰雨天白天不開)”的原則科學使用增氧機。從7月15日開始,每畝每15天施用1次“EM菌調水王”500毫升和“優底菌”0.5千克,以活化水質,改良池底環境;每畝每30天潑灑生石灰20千克,以調節水質;每20天注水1次,每次20~30厘米深,水體透明度紿終保持在25~30厘米之間。
③魚病防治。黃顙魚魚種放養后的的1個星期內,使用“車輪凈”全面殺滅車輪蟲。整個養殖過程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則,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定期潑灑生石灰;二是定期在餌料中加入恩諾沙星;三是每15天定期潑灑枯草芽孢桿菌和地依芽孢桿菌,畝用量為300毫升。
④日常管理。每天堅持早晚巡塘兩次,觀察黃顙魚生長、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等,并做好池塘各項生產記錄。
二、結果與分析
1. 成活率與魚產量
試驗從2011年5月31日投放黃顙魚水花開始,到2012年5月25日結束,共出售魚種6次,具體銷售數量和重量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黃顙魚魚種成活率約為67.5%,其中大規格魚種占36%,總產量為10 025千克,平均畝產1004.9千克。
2. 生長速度與餌料系數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全年所用餌料為10 430千克,而主養魚產量為10 250千克,餌料系數為1.02。
黃顙魚水花經過1年的飼養,可以培育成尾重1.7~25克的魚種,其中16.7~25克的大規格魚種占36%,總體增重近1萬千克,群體增重1000倍,個體增重近2000倍。
3. 水質調節與魚病防治
水質調節措施如下:全年用800千克生石灰分4次潑灑,注水6次,開動增氧機500余小時,潑灑EM菌調水王、優底菌、芽孢桿菌制劑各6次,總劑量分別為30升、60千克、18升;另外,投放鰱、鳙魚夏花1萬多尾,以攝食浮游生物。由于采取了化學解水、物理攪水和生物調水的方法,在整個養殖期池塘水質始終保持良好。
試驗中,除在魚苗下塘1個星期內和7月中旬分別進行了1次車輪蟲的治療,9月中旬發現有愛德華氏病(一點紅)的早期癥狀后進行了對癥治療外,黃顙魚攝食正常,生長迅速。
4. 飼養成本與經濟效益
總產值245 125元,其中黃顙魚收入240 807元,作為調節水質的鰱、鳙魚收入為4318元。扣除苗種、飼料、水電、藥物、人工等費用112 589元(詳見表3),獲利132 536元,投入產出比為1∶2.2。
三、討論與小結
1. 苗種成活率是決定能否獲得高產穩產的技術前提
水花下塘成活率的高低取決于水花質量的優劣、池塘環境條件的好壞以及下塘時機是否適宜。本試驗所用的魚種為荊州區水產科學研究所自繁自養的體質健壯、游動自如的黃顙魚水花。經過帶水清塘、殺滅敵害、清除蝦害和水質解毒后,趁水體中的浮游植物高峰已過、浮游動物開始出現時放養魚種,隨后,根據苗種生長情況按照少量多次、經常化的原則適時補充生物漁肥。同時,在黃顙魚苗種食性的轉換階段,及時正確地依次投喂粉料、沉料和浮料,這是提高苗種成活率的又一核心技術。
2. 水質調控是獲得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
“養魚先養水”。試驗中,采用化學、物理和生物3種有效的水質調控方法,并根據不同的生產季節和黃顙魚生長階段靈活使用。這樣,不僅有效地除去了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穩定了水體pH值,而且提高了魚種的攝食量,提升了魚體的抗病能力。
3. 正確地投喂充足的餌料是獲得高產穩產的根本技術
在自然狀態下,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包括小魚、小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等。為確保高產穩產,試驗池塘全部使用黃顙魚專用膨化配合飼料,并采用投餌機投喂。在投喂過程中,不但每天分4次定時投喂,每隔1個星期調整1次投餌量,而且還在餌料更換時,利用半個月時間逐漸過渡,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苗種的規格不整齊、強弱不均勻的問題。總之,正確投喂營養豐富、數量充足、攝食適口、綠色環保的餌料是獲得高產穩產的根本技術。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水產局 郵編:43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