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野豬是用純種公野豬與家豬母豬經過雜交選育而成的一個野豬新品種。特種野豬肉介于純野豬與家豬之間,肉質鮮嫩、野味濃郁、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僅為家豬的50%),營養豐富,含有1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亞油酸含量比家豬高2~2.5倍,長期食用能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對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有獨特的保健作用。
在養殖過程中如果選種不當、飼料調配不合理、飼養方式不科學、屠宰體重不達標等,會使特種野豬肉品質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養殖者的經濟效益。要想生產出高品質的特種野豬肉,應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正確選種
品種在豬肉品質中起著主要作用,在選種時要重點考慮豬肉的品質(口感和味道)。我國地方品種和野豬雜交培育的特種野豬肉質最好,如北方的萊蕪豬和野豬雜交培育的特種野豬,適合生產高檔野豬肉,豬肉香而不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還有南方的廣東粵東黑豬和野豬雜交培育的特種野豬,豬肉鮮味濃、嫩度好,有很好的市場。用瘦肉型豬和野豬進行雜交,其后代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外形與毛色特別像野豬,但由于豬肉肌間脂肪含量很少,口感差,吃起來不香且有腥臊味,因此,用瘦肉型豬和野豬雜交的后代只能作為特種野豬父母代的父本在生產中使用。
二、合理調配飼料
1. 按照生長規律合理調配飼料 特種野豬的生長發育是個極復雜又有規律的過程,如:小豬長骨,中豬長皮,大豬長肉,肥豬長油(脂肪)。在飼養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精料和青粗飼料的比例:小豬階段(體重15~30千克,下同)按精飼料70%、青粗飼料30%的比例喂養;中豬階段(30~60千克)按精飼料50%、青粗飼料50%的比例喂養;大豬階段(60~90千克),精飼料在兩個星期內逐漸減少到30%以下,主要以青綠飼料、農副產品及粗飼料為主。催肥階段(90千克至出欄),催肥階段為脂肪沉積期,主要飼料是青綠飼料,比例為80%以上。采用這種育肥方法,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增加了野豬胴體的瘦肉率,提高了豬肉品質,使肉質口感更好、香味更濃。
2. 抓好肌肉間脂肪沉積期飼養工作 特種野豬體重60~80千克階段,是肌肉間脂肪沉積時期,飼料以青粗飼料和農副產品為主,少喂精料;不喂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和棉籽餅、菜籽餅之類的飼料,而采用優質的大豆粕和花生餅、青綠飼料等。
3. 添加改善野豬肉風味的物質 在特種野豬育肥期體重達60千克以后,在飼料中添加5%的海帶粉能明顯提高野豬肉的鮮味,還能提高4.8%的瘦肉率,加快增重速度;在豬日糧中添加0.3%~0.6%的腐殖酸鈉,膘的厚度比未添加的薄0.35厘米,瘦肉率提高5.62%。在育肥豬體重75~90千克階段飼喂腐殖酸鈉,對抑制野豬體內脂肪的沉積有重要作用,從野豬體重60千克一直喂到出欄效果更好。甜菜堿無毒無害,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能明顯降低育肥豬背膘厚,提高胴體瘦肉率,促進豬的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在豬日糧中給每千克飼料添加100毫克,日增重可增加3.5%,胴體瘦肉率提高5.71%,眼肌面積增大9.2%。
三、科學飼養
要保證商品育肥野豬足夠的運動量,使整個生長發育期在運動狀態下形成,從而降低脂肪的沉積,增強野豬的體質,使野豬肌肉結實,吃起來有嚼頭。采用圈養的特種野豬,圈舍應設運動場地,讓育肥豬每天得到足夠的運動和鍛煉。有放牧條件的地方,要將特種野豬放養于不受工業污染的場地,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天然植物喂養,野豬在拱土覓食中,主食無污染的野草、野菜、野果、樹枝樹葉、甘薯等。發展圈地飼養,利用荒山,板栗、大棗、核桃等干果園,還有速生林場養野豬,讓野豬回歸自然,恢復野生狀態,增強免疫力,降低成本,改善豬肉品質。
四、延長出欄時間
對家豬飼養來講,育肥豬生長高峰結束后就要適時出欄,以提高飼料利用率。而特種野豬的飼養則不然,在生長高峰期結束后,仍然要繼續飼養1~2個月,以使野豬肉口感更好、風味更濃。最理想的出欄月齡為11個月、體重為90~110千克,最低保證10個月出欄,體重不低于80千克(南方品種可在60~80千克之間)。只有達到一定的生長周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特種野豬肉的品質和風味。
(作者聯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農業技術高級中學 郵編:06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