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是鄂西北高山地區種植的主要中藥材之一,紫紋羽病(俗稱“銹腐病”)是當地黨參上發生面積最大、為害最重的病害。該病為害黨參植株根部,輕者導致根條瘦小、呈銹褐色,減產10%~20%、減收20%~30%;重者導致整個根條干腐或濕腐壞死,減產、減收幅度達50%以上,嚴重影響黨參的品質與產量。現將其發生情況和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 主要發病癥狀
紫紋羽病在黨參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初發病時,根部表皮可見有紫紅色(或紅褐色)絲網狀菌索纏繞,伴有絨布狀菌絲膜。隨著病情發展,菌索和菌絲逐步蔓延,包裹部分甚至整個根系,并由表皮向根內擴展。黨參根部被破壞后,一般在6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出現發病癥狀,先是植株生長逐步停滯,隨后地上部分葉片自下而上開始枯萎、死亡。8月份為發病高峰期,病情可一直延續到10月份。發病嚴重的地塊,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片狀枯死,發病中心十分明顯,病株很容易拔起。秋季起挖時,可見受害植株根條表面部分或全部纏滿絨布狀“紅銹”,品質明顯下降。受害嚴重者,肉質部分幾乎被全部破壞,整個根條呈干腐或濕腐狀,完全失去利用價值。
2.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根狀菌索或菌核隨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主要通過土壤、種苗、未腐熟肥料傳播,以重茬地發病最為嚴重,種植過農作物的熟地發病次之,新開墾的生荒地發病最輕。此外,降雨量大、濕度大年份發病較重,反之則發病較輕;黏重板結地發病較重,反之則發病較輕;重茬地或熟地培育的種苗栽后發病較重,生荒地培育的種苗栽后發病較輕。
3. 防治措施
①堅持輪作。這是防止該病發生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若有條件,最好選新開墾的生荒地種植黨參,多年種植禾本科作物、未種植過黨參的熟地次之。由于高山地區適宜種植黨參的地塊有限,當必須在種植過黨參的耕地上再次種植時,前茬與后茬間隔年限應在4年以上。
②選用無病田種子、種苗留種。最好在生荒地種植的兩年生、健壯無病黨參植株上采種,并選新開墾的生荒地或者多年種植禾本科作物的熟地育苗。育苗地一般只施化肥,不施農家肥,防止將病菌帶入苗圃地中。
③搞好種子、種苗消毒。在黨參種子播種或種苗移栽前,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或其他殺菌劑進行浸種、噴根等消毒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其為害。
④冬前深耕炕垡,栽前處理土壤。冬前將次年預備種植黨參的地塊深耕炕垡,通過冬季凍融交替消滅部分病菌。黨參移栽前再結合整地施肥,每畝撒施100千克生石灰,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或者用五氯硝基苯拌細土撒施,對土壤進行消毒,均可減輕病害發生與蔓延。
⑤施用腐熟有機肥料。用圈肥、土雜肥做底肥,肥料必須提前堆漚腐熟,通過高溫將病菌殺死后才能下田。從林間收集的土渣肥中,可能帶有紫紋羽病病菌,如果做底肥,也必須經過高溫熏悶(山區稱“燒火糞”)才能使用。另外,采取控施氮肥、增施鉀肥、配方施肥,促進黨參植株根系發達、生長健壯,可以增強其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發生。
⑥采用護根防重茬產品。在黨參種苗移栽前,用抗重茬劑——恩益碧(NEB)對其進行噴根,方法是將種苗排開,把恩益碧稀釋后用噴霧器對準根部噴霧至完全濕潤,然后再移栽于大田。此法可有效促進黨參根際有益微生物群落大量繁殖,改善根際微生態環境,減少病菌侵染,顯著提高黨參抗病能力,無論是在重茬地塊還是在非重茬地塊,均有明顯增產效果。
⑦拔除病株,用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結合農事操作將異常病株及時拔除,并撒生石灰粉消毒。雨季加強清溝排漬,對發病中心周圍植株用多菌靈、代森錳鋅、移栽靈等殺菌劑進行灌根,同時對全田植株噴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予以保護,可有效控制該病為害。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局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