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祛濕湯加減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降低其復發性的臨床療效。方法:將320例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90例,對照組130例。治療組采用口服祛濕湯加減聯合陰道沖洗放藥治療;對照組單純采用陰道沖洗放藥治療。結果:治療組復發率13.17%,對照組復發率29.27%。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經統計學分析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口服祛濕湯加減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降低其復發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復發率 中藥 治療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66-02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婦女多發病之一。據統計70%的婦女一生中至少患過一次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1]此病的治療方法很多,癥狀亦較易得到緩解,但停藥后癥狀常有反復出現,復發率較高。筆者采用中西結合、標本兼治的方法,自擬祛濕湯加減口服聯合陰道沖洗放藥治療,能減少其復發,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依據。根據《婦產科學》第七版教材:有陰部瘙癢或灼熱澀痛、性交痛、尿痛、陰道分泌物異常等陰道炎的癥狀或體征,陰道分泌物培養或革蘭氏染色法檢查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絲菌呈陽性。[2]
1.2 一般資料。共選320名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進行治療,年齡18—50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82人,平均年齡35歲,其中:第一次發病者30人;第二次發病者89人;第三次以上發病者63人。對照組138人,平均年齡35.5歲,其中:第一次發病者25人;第二次發病者64人;第三次以上發病者49人。兩組患者中再次發病者以前均未服用過中藥治療此病。據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發病次數上分布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0.3%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陰道后,陰道內放置制霉菌素粉100萬單位,每日一次,連續10天。同時口服中藥治療,每日一劑水煎服,連服7-10天。基本方: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柴胡、白芍、牛膝、甘草。隨癥加減:若濕蘊化熱明顯,癥見帶下色黃,黏稠,穢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者,酌加黃柏、山梔子;若肝經濕熱明顯,癥見帶下量多,色黃膿樣或色灰白凝乳狀,有臭氣,口苦口膩,或胸脅滿痛,或心煩易怒,小便黃赤,舌體胖大,色紅,苔黃膩,脈弦數者,酌加丹皮、山梔子、茵陳、黃芩、龍膽草、澤瀉、車前子;若以脾腎陽虛為主,癥見帶下量多,質稀,四肢倦怠或腰膝酸軟,或畏寒肢冷,或脘脅不舒,納少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潤,脈沉遲者,酌加黃芪、菟絲子、肉蓯蓉、桑螵蛸。
2.2 對照組。単用0.3%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陰道后,陰道內放置制霉菌素粉100萬單位,每日一次。療程為10天。
3 療效評定
3.1 治愈。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陰道分泌物培養或革蘭氏染色法檢查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絲均陰性。
3.2 好轉。癥狀減輕或消失,停藥一周后陰道分泌物培養或革蘭氏染色法檢查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絲菌仍陽性。
3.3 無效。癥狀無減輕,需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3.4 復發。治愈后三個月內癥狀或體征再現并陰道分泌物培養或革蘭氏染色法檢查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絲菌呈陽性。[3]
4 治療結果
4.1 治療組。共182人:治愈167人;好轉15人;無效0人。治愈者中:未復發者145人;復發者22人。治愈率91.76%;好轉率8.24%;無效率0%;復發率13.17%。
4.2 對照組。共138人:治愈123人;好轉13人;無效2人。治愈者中:未復發者87人;復發者36人。治愈率89.23%;好轉率9.42%;無效率1.45%;復發率29.27%。
兩組患者在治愈率、好轉率、無效率方面效果接近,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而在復發率上,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二者有顯著差異(P<0.05)。
4.3 結論。加用祛濕湯加減內服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能有效降低其復發率。
5 討論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已婚婦女常見病。其主要癥狀為陰部瘙癢或灼熱澀痛,帶下異常,故嚴重影響女性的工作與生活。在以往的治療中,雖然癥狀得以緩解,但常常反復發作,令諸多患者煩惱不已。因而,如何治療減少其復發則顯得尤為重要。
在祖國醫學領域中,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屬于陰癢及帶下病范疇。《醫宗金鑒》云:“婦人陰癢,多因濕熱生蟲”。《傅青主女科》稱“夫帶下俱是濕癥”。由此可見,帶下病與陰癢均與“濕邪”有關。濕有內外之別:外濕者多由久居濕地,或經期產后、手術損傷,胞脈空虛,此時起居不慎或房事不潔,致濕邪乘虛入侵胞宮;內濕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脾虛運化失職,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常,均可致水濕內停。濕邪蘊久化熱,濕熱下注;足厥陰肝經“入至中,過陰器,抵少腹。”足厥陰、足少陰之筋皆“結于陰器”,足太陰、足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如情志不暢,肝郁化火,肝熱脾虛,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濕熱熏蒸,則日久生蟲。因此,此病與肝、脾、腎等臟腑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脾、腎、肝功能失常為其發病的內在條件。因而,在治療中應本著“治外必本諸內”的原則,內服與外用相結合,才能取得“標本同治”、治病除根的效果。
本病因“濕”而生,而“祛濕”與“健脾”密不可分。本方用黨參、甘草益氣健脾;茯苓、白術、蒼術健脾祛濕;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升陽除濕;牛膝利水并引藥下行。濕蘊化熱明顯者加黃柏、山梔子以清熱燥濕;肝經濕熱明顯者加丹皮、茵陳、山梔子、黃芩、龍膽草以清肝經濕熱,車前子、澤瀉利水滲濕;脾腎陽虛之水濕內停者加黃芪補氣助陽,肉蓯蓉、菟絲子、潼蒺藜、桑螵蛸以補腎助陽固沖任。此內服方以健脾祛濕為主,根據濕蘊化熱、肝郁脾虛、脾腎陽虛的不同癥候,酌加相應的藥物治療,以達對因治療的目的,最終取得祛除病因,減少復發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07
[2] 樂杰,主編.(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0
[3] 樂杰,主編.(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