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行性膝關節炎是由于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而造成的,以膝部關節軟骨退行性變,關節軟骨面反應性增生,進而骨刺形成為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行走困難,甚至出現關節腫脹變形等癥狀。筆者近年來,運用針灸、推拿配合功能鍛煉治該病60例,療效滿意。
關鍵詞:針灸 推拿 功能鍛煉 退行性膝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40-02
退行性膝關節炎是由于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而造成的,以膝部關節軟骨退行性變,關節軟骨面反應性增生,進而骨刺形成為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行走困難,甚至出現關節腫脹變形等癥狀。筆者近年來,運用針灸、推拿配合功能鍛煉治該病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40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2個月。
2 診斷標準
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活動時可有摩擦響聲,下蹲、起立或上下樓梯時疼痛加劇。X線表現:膝關節邊緣尖銳或有骨贅形成,關節間隙狹窄,軟骨質硬化。晚期關節面不整齊,骨端變形,關節內有游離體。實驗室檢查:抗“O”、血沉、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等指標均正常。須排除骨結核、骨腫瘤等疾病。
3 治療方法
3.1 針刺治療。主穴:鶴頂、內膝眼、犢鼻、血海、足三里;配穴:陽陵泉、陰陵泉、梁丘、三陰交、伏兔。
操作方法:患者仰俯,患側膝關節屈曲位,腘窩下墊軟枕支撐,下肢肌肉放松,準確定位后常規消毒皮膚,運用26號1.5-2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捻轉提插得氣。其中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針感可分別向下及向上傳導。血海穴用瀉法,行針時可出現局部肌肉跳動;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2次,同時可用TDP照射局部。治療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3.2 推拿治療。取穴:梁丘、血海、內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等。手法;以滾、按揉、點按、拿捏、搖、擦法等。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先用滾法施術于膝關節上下部位5分鐘,至局部發熱,再點按以上諸穴3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度,并用單手掌根部按揉髕骨下緣10次,然后做膝關節搖法,同時做膝關節屈伸,內旋外旋手法10次,最后在膝關節周圍行擦法3分鐘,以透熱為度,結束手法。治療每天一次,10次一療程。
3.3 功能鍛煉。主要是股四頭肌主動收縮鍛煉。方法:①仰臥位時,膝關節伸直,腳尖向上繃直,持續5秒鐘、放松。每次10下,每天2次。②坐位時小腿下垂,先慢慢將患肢小腿抬起伸直,腳尖上翹,持續3-5秒,再慢慢放下,每次10下,每日2次,可逐漸加量。
運用上述方法綜合治療2-3療程。
4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患側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膝關節疼痛基本緩解,活動功能較前明顯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在60例中,痊愈3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
5 典型病例
患者陳某,男,60歲,干部。右膝關節疼痛僵硬1年多,加重10天。上下樓梯劇痛,下蹲困難,蹲下后,須有人扶起或自抓桌邊扶手勉強起立。勞累后及陰雨天加重,休息后稍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體格檢查:右膝關節輕微腫脹,屈伸受限,關節活動時有摩擦音。膝內側及髕骨上下緣有壓疼。查抗“O”、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均正常。X線顯示:右膝關節髁間隆突變尖,脛骨內外側骨贅形成。中醫診斷:痹證,西醫診斷:右膝退行性骨關節炎。遂以上法綜合治療,經治療1療程后,疼痛明顯減輕,能輕松完成日常動作;又治療1療程后,疼痛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又治療1療程,囑其繼續功能鍛煉,隨訪1年未見復發。
6 體會
退行性膝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骨關節炎等,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及多發病,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多見。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大多與外傷、勞累、炎癥、年齡、關節力線或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由于局部損傷、炎癥或慢性勞損,導致關節軟骨變性、軟化和裂碎,逐漸脫落;裸露的骨面繼發硬化、增生;晚期滑膜增生、肥厚,同時絨毛也變得異常肥大。而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有積液、活動時發出響聲、走路不穩,晚期關節畸形,屈伸功能受限。從膝關節的結構來看,關節的穩定性,似乎不十分穩定可靠,它唯一的穩固力量除韌帶外是靠肌肉,即股四頭肌的力量,因此一個股四頭肌萎縮無力的膝關節,絕不能使關節功能堅強穩定,同時膝關節有疾患的股四頭肌也相應的特別容易萎縮,經常鍛煉,能增強肌肉韌帶力量,對關節起到一定的穩定與保護作用。本病屬中醫“痹癥”、“瘀證”、“痰證”、“骨痛”、“骨痹”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中老年人腎氣漸虧,風寒濕邪乘虛內襲,加之外傷勞作,損筋勞骨,致血脈凝滯不得宣通,而成痹病。治療故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經調和氣血、健脾固肝腎為主。針刺處方中,血海穴活血化瘀止痛、濡養經脈;犢鼻穴有疏經利節、祛寒逐濕的作用;內膝眼有疏經利節、通經活絡作用;足三里扶正培元、健脾和胃;陰陵泉、三陰交健脾利濕、調補肝腎;陽陵泉、鶴頂穴疏經利節;局部加TDP照射能溫通經絡、活血止痛;推拿治療能舒筋活絡、宣通氣血。配合膝關節功能鍛煉能增強股四頭肌力量,加強膝關節穩定性,延緩膝關節退變,提高療效,預防復發。
根據本病特點,主張在明確診斷之后宜及早治療,時間越長年齡越大效果越差。治療之后囑病人不可過勞及用力活動,以休息為主,配合膝關節功能鍛煉。通過綜合療法運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炎癥及水腫減輕、消除。多種方法配合使用,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療效顯著。此法在臨床運用中,多數患者2-3療程,癥狀可明顯緩解,大大縮短病程,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柏齡.《中醫骨傷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1
[2] 李富玉.《實用老年保健與診療學》.中國古籍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