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hage)是指屈氏(Trie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胰和膽等臟器)疾病引起的出血、臨床特征為嘔血、黑便、常伴周圍循環衰竭,是內科急癥之一,病情變化快,常見于肝硬化門脈高壓、消化性潰瘍大出血,且出血量大,易引起出血性休克,若不及時處理就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配合醫生積極搶救和精心護理非常重要,現將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3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搶救與護理進行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最大年齡63歲,最小29歲,平均年齡44.7歲,既往有肝硬化史的13例,消化性潰瘍11例,胃癌6例,應激性潰瘍2例,入院時均伴有嘔血、黑便、頭暈、乏力、收縮壓在90mmHg以下。
2 搶救與護理
2.1 病情觀察。在大出血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每15-30分鐘測一次脈搏、血壓。正確估計出血量,如患者出現頭暈、惡心、口渴常為嘔血先兆,腸鳴音亢進、腹脹為便血先兆。若患者出現神志恍惚,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尿少或無尿,為失血性休克的表現,應及時報告醫師,對癥處理并及時做好記錄。嚴密觀察神志,末稍循環,尿量、嘔血及便血的色、質、量。
2.2 出血期的護理。
2.2.1 體位。采取休克臥位。頭偏一側,以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2.2.2 迅速建立2-3條靜脈通路,盡快補充血容量: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代血漿,出血量大時應及時做好交叉配血,防止因失血過多誘發肝昏迷及失血性休克;煩燥者遵醫囑給予鎮靜劑;門脈高壓患者慎用鎮靜藥。
2.2.3 熟練掌握各種上消化道出血搶救的常規處理和特殊處理;肝硬化門脈高壓出血時要熟練掌握三腔二囊管和垂體后葉素的用法;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時,應掌握制酸藥及胃內止血藥的正確用法。
2.3 一般護理
2.3.1 體位。取平臥位,頭偏一側,及時清除口腔、鼻腔內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
2.3.2 飲食護理。合理飲食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環節,急性出血期應禁食8—48小時,出血停止后按序給予溫涼流質,半流質及易消化的軟飲食。在胃及十二指腸出血時,出血停止后可飲牛奶,豆漿等鹼性流質;在肝硬化門脈高壓出血時等出血停止2—3天后可逐漸給予果汁、菜湯等,避免食用高蛋白及帶渣食物。
2.3.3 基礎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急性出血期患者禁食,應每日給予2~3次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潰瘍和霉菌感染,便血時大便次數頻繁,每次便后要擦凈,保持臀部清潔、干燥、以防發生濕疹和褥瘡,污染被服及時更換。
2.3.4 使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治療時,參照三腔二囊管護理常規執行。
2.3.5 嚴格按醫囑使用藥物,熟練掌握藥物的藥理作用,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如滴注垂體后葉素止血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腹痛、心率失常和誘發心肌梗死。
2.4 精神護理。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狀態,其必要條件是護士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系,并對存在心理問題有較深的了解和準確的評估。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的前提下,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而加重出血,護士應安慰體貼患者,以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做好解釋、指導工作、使之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加快病情的好轉。
2.5 出院健康指導。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主義精神,幫助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知識。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在好發季節注意飲食衛生,進餐要有規律、禁酒、禁煙以及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粗纖維、硬食,對一些可以誘發或加重潰瘍病癥的癥狀,甚至引起并發癥的藥物忌用,如水揚酸類、利血平、保泰松等。
3 結果
32例患者經及時搶救、輸血、止血等對癥治療護理后,治愈22例,好轉8例,因肝、腎功能衰竭而放棄治療自動出院2例。
4 討論
嘔血、便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典型的表現,在臨床工作中,護士不但要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準確作出判斷,還要根據個體情況動態觀察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病情雖來勢危急,但只要能實施正確及時的搶救與有效的護理,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疾病的基礎知識,護理技能。能預見性的觀察病情變化,配合做好搶救工作,能大大提高廣大患者的治愈率,確保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董慰慈,主編.高等醫學校護理專業大專教材.內科護理學、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2000年3月第7次印刷,P182一186
[2]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8-236
[3] 王志紅.周蘭姝,重癥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71-175
[4] 上海醫科大學.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