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17例射頻消融術(RFCA)無1例并發癥的成功護理實踐。從術前,術中和術后3個階段分別對心電監護、生命體征監測、穿刺部位出血情況和足背動脈的搏動等進行觀察、分析和臨床處理,探討RFCA的護理體會。
關鍵詞:射頻消融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29-01
射頻消融(RFCA)是通過消融導管,利用交流射頻能量,通過一定溫度導致心肌局部出現凝固性壞死,從而打斷折返環達到消除異常心律的目的。該手術主要用于反復發作性陣發性室上速、旁道合并房顫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而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療及不愿長期藥療的患者。
現將我科自2010年10月-2011年12月開展的17例RFCA術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17例,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齡14-65歲之間。在17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中,其中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6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11例,術中用肝素抗凝6例,以上無一例并發癥發生。
1.2 方法。局麻下穿刺左鎖骨下靜脈,放置冠狀竇電極,穿刺右股靜脈放置希氏束和右心室電極,確定心動過速類型,標測靶點位置,放電消融。射頻電能(20-55)W,持續放電時間(30-120)S,消融成功后觀察20min,若不再誘發心動過速,拔除電極導管,壓迫包扎穿刺點。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完成相關檢查。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肝炎、梅毒、艾滋等傳染病血清學檢查。描記術前心電圖。
2.1.2 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消融術缺乏了解而恐懼。我們采取不同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說明,了解患者的身高、體重,使術中醫生決定用藥劑量,對精神過度緊張者,術前30min肌注魯米那0.1g,告知患者操作中一旦有不適,立即報告醫生,并使患者放松情緒,積極配合手術。
2.1.3 皮膚的準備。清潔皮膚以防止術后感染。備皮范圍上至臍平,下至大腿中下1/3處(左右側),包括外陰部,頸部上至下頜骨下緣,下至乳頭水平及上臂中下1/3處(左右側)。
2.1.4 醫械的準備。搶救車、氧氣、X線機、多導生理記錄儀、射頻消融儀、除顫器、電生理刺激儀、射頻電極及冠狀竇電極等。
2.2 術中護理。
2.2.1 立即測血壓、心率和呼吸,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建立靜脈通道以便及時用藥,并注意觀察藥物反應。
2.2.2 心電監護。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胸痛、胸悶、出汗、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奇脈、心音低等心包填塞表現,在發放射頻電波過程中,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變化,嚴防房室傳導阻滯及心室顫動的發生。
2.2.3 心理支持,醫護人員的言行可能影響患者的心理,手術不順了時,若患者緊張、恐懼,配合不好,將可能進一步增加手術難度,可與患者交談,介紹手術進展情況和可能出現的不適,解除患者的焦慮。
2.2.4 掌握肝素的使用和時間。無出血傾向者在進行左側旁道中常規使用肝素3000-5000u(根據體重決定),以后手術時間每延長1h再增加肝素1000u,手術結束前1h則不需加肝素。
2.3 術后護理。
2.3.1 術后囑患者盡可能平臥6~8h(穿刺靜脈者),或平臥24h(穿刺動脈者),患肢均伸直。
2.3.2 本組資料中的患者同時鎖骨下靜脈。股靜脈和股動脈都有鞘管,手術結束時,先拔除靜脈鞘管壓迫5-10min后,在穿刺動脈上方壓迫30min后拔除動脈鞘管,然后用紗布包扎動脈處,在穿刺點上方壓一重物(如1kg鹽袋等),8h后松解。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進行心電監測,觀察有無低血壓、嚴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并發癥的表現,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防止血腫和感染的發生,注意有無足背動脈搏動,肢體膚色溫度和感覺,防止動脈血栓和脈管炎的發生。
通過本組病例的護理,我們認識到術前患者適應征的選擇以及充分準備工作,術中配合及術后對特殊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是RFCA術取得成功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