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了解壓瘡發生的原因及誘因,易發人群,探討壓瘡的預防及壓瘡形成后的護理對策。方法:加強全身營養,臥床病人建立翻身卡,保持衣服、床單清潔、干燥,積極治療原發病,發生壓瘡后對癥實施治療及護理。結果:達到了減少壓瘡發生或經過治療Ⅰ-Ⅲ期壓瘡治愈。結論:壓瘡的護理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有效的壓瘡預防及護理是治療壓瘡的關鍵。
關鍵詞:壓瘡 預防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9-02
壓瘡的定義是: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或局部皮膚長期摩擦,受潮濕刺激及全身營養不良、水腫,使局部組織缺血,營養不良,血液循環障礙,而致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紅、腫、熱、痛、潰爛、壞死。常見于昏迷、癱瘓、極度消瘦、年老體弱、營養不良、水腫等患者。好發于長期臥床患者的骨突出部位,如臀部、髖、骶尾部、耳廓、枕骨結節及肩胛部和足跟等處,其中以骶尾部多見。
1 壓瘡產生的原因
1.1 壓力因素。包括垂直壓力、剪切力、摩擦力三種,通常是2-3種力聯合作用所致。
1.2 營養因素。營養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組織器官應激代謝的調節能力減弱。
1.3 浸漬。過度潮濕造成皮膚異常脆弱的狀態。浸漬狀態下皮膚松軟,彈性和光澤度下降,易受壓力、剪切刀和摩擦力所傷。臨床常見的浸漬因素有大、小便失禁、大汗或多汗、傷口大量滲液等。
1.4 活動度和移動度。活動或移動受限使患者局部受壓時間延長,壓瘡發生機會增加。老年人皮膚干燥、彈性差,皮下脂肪少,活動受限也是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
2 壓瘡的預防
2.1 盡量避免身體局部長期受壓。應鼓勵和協助臥床病人經常更換體位,一般每2-3h翻身1次,最長時間不超過4h,必要時每小時翻身1次,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在骨隆突處放置支撐物,以減少局部受壓,可使用墊水墊、氣圈、海綿墊或使用氣墊床。協助患者改變體位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推、拉、拖,以防擦破皮膚。
2.2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經常進行溫水擦浴,局部按摩,定時用50%酒精或紅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壓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5分鐘。
2.3 防止潮濕及排泄物刺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會陰部和肛周部,避免使用破損的便器。
2.4 增加病人營養。營養障礙是褥瘡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自主進食者給予鼻飼,禁食者可給予靜脈高營養,輸血等支持療法。
3 壓瘡護理
3.1 淤血紅潤期。勤翻身,應防止局部再度受壓,避免摩擦等外因刺激,保持皮膚干燥,做好皮膚護理,同時加強營養的攝入,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3.2 炎性浸潤期。表皮有水皰形成,可用無菌注射器從水皰的水平最低處穿刺,抽出水皰內液體,并用碘伏棉簽從水皰的最高位向下滾動致穿刺針眼處,使水皰內殘余液體流出,保持水皰皮膚完整,然后涂上美寶濕潤燙傷膏,亦可配合紅外線照射,一般3-6天即可痊愈。
3.3 潰瘍期。該期應徹底清除創面,去除壞死組織,清創后可用慶大霉素(2萬u)濕紗布2-4層覆蓋創面,外層涂美寶燙傷膏,再以無菌敷料覆蓋,每日更換1次,直至創面愈合為止,并配合紅外線照射,對于創面較大者,可待肉芽組織長滿后采用植皮法治療。
4 小結
發生壓瘡是嚴重護理差錯,因此,預防壓瘡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臥床、體弱、消瘦、疼痛活動受限、老年人都是高危人群,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及時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能夠充分認識到壓瘡的發生原因、部位,預防和治療的各個環節,協助并指導每2h翻身,及時按摩受壓處,勤更單,嚴格交接班制度,加強皮膚護理,用高度的責任心,科學的態度,做好預防工作,爭取早發現,早處理,就能達到消滅壓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殷磊.護理學基礎.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 郝建香.褥瘡防治現狀.中華護理雜志,1996.31(1)
[3] 李立安.外用西藥治褥瘡.健康報,20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