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病,理想的治療方法應具備安全、復發率第、無嚴重并發癥等優點。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和鈷60治療機等放療設備進行放射治療的配套設備,癌癥患者在進行放射治療前可用該設備來確認和檢查放療計劃并做設野體表標記,利用其三維立體空間定位的特點,運用模擬定位穿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取得良好效果,現在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本組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37—74歲,中位年齡55.5歲。右側三叉神經痛20例,左側4例,以三叉神經第2、3支疼痛為主。疼痛原因:22例為自發性疼痛,2例為鼻咽癌治療后繼發性疼痛。治療目的是消除緩解疼痛。
1.2 患者選擇。
1.2.1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經服藥效果不理想者。
1.2.2 對卡馬西平等止痛藥有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1.2.3 年老體弱不能耐受開顱手術治療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1.2.4 不愿意接受開顱三叉神經血管減壓術。
1.2.5 開顱三叉神經血管減壓術后復發的患者。
1.2.6 伽瑪刀治療效果不理想,疼痛未消除或減輕者。
1.2.7 因腫瘤導致三叉神經痛,行伽瑪刀或手術治療疼痛未好轉者。
1.3 方法。治療前患者均做血液分析、凝血常規等檢查。確認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在模擬定位機床上取頭正位仰臥固定,以解剖標志點確認三叉神經出顱卵圓孔中心,(即痛側眼眶正中點垂直向下與顴弓中點冠狀面交點)遙控模擬定位機機頭到0度,調整床中心點對準眼眶正中,鎖定床不移動,再遙控模擬定位機機頭到90度(或270度),調整床高度至中心點水平線平顴弓中點,鎖定定位床高度,該點即為卵圓孔。保持頭顱位置不變,以痛側卵圓孔定位點為穿刺點,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9號腰穿針朝眼眶正中和顴弓中點徐徐進針7cm后觸及顱骨,稍微退針后向后方進針至8cm,患者反應為面部劇烈疼痛,外耳附近脹痛,透視下針穿過卵圓孔中心點1cm。注射0.5%利多卡因0.5ml患者疼痛隨之消失,面部麻木,針刺面部疼痛明顯減退。5分鐘后注射甘油0.8cm。停留3分鐘后拔針,局部包扎。術畢。
2 結果
2.1 效果評價。疼痛完全緩解,無再需任何治療。疼痛大部分緩解,僅需常規藥物即能控制疼痛。疼痛復發,需進一步治療。術后半年內為近期療效。半年后為遠期療效。
2.2 近期疼痛緩解率100%(24/24),近期復發率0/24;遠期疼痛緩解率95.8%(23/24)復發1例為治療后10月。
2.3 并發癥。2例手術畢感頭痛,劇烈嘔吐,穿刺術后1小時內緩解;2例面部麻木;未出現視力下降、顱內外出血、感染、偏癱及死亡并發癥。24例均感生活質量(睡眠、精神狀態、食欲、情緒)明顯提高。
3 討論
3.1 三叉神經痛以牽拉、針刺、刀割、電擊樣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以神經撕脫手術、感覺神經根切除術、微血管減壓術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止痛時間段,易復發。手術創面大、費用高,患者不易接受。常規傳出治療以X光機、B超、CT定位下行半月節毀損術治療。而三叉神經節半月節損毀術不能廣泛開展的原因是卵圓孔深在顱底,位置較深,解剖差異大,難以定位準確,且反復穿刺易引起出血,損傷臨近組織或引發顱內外血腫、偏癱、感染、視神經損傷,眼、腦動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放療模擬定位機由X光機和三位立體架構組成。具有定位精確、安全、快捷、簡便易行、療效明顯等優點。且術中即刻止痛,病人在清醒狀態下,效果立竿見影,即刻解除了長期疼痛和服用止痛劑的煩惱。復發率低、費用低廉,樂于被廣大患者接受。因無明顯副反應及并發癥優于其它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3.2 操作注意事項。操作關鍵為穿刺卵圓孔成功率及正確定位半月神經節。注意穿刺針的入顱深度,當針尖滑入卵圓孔并刺中下頜神經時,上頜部出現劇烈疼痛,表明進入半月神經節內,回吸無腦脊液、血液或氣體流出。如穿刺過線,藥物沒注入三叉神經半月節,療效不持久。過深易將藥物注入三叉神經池,流入腦室或損傷周圍神經組織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
3.3 并發癥及處理。偶見頭痛、嘔吐等副反應,考慮與甘油注入速度及量有關。發生時可讓患者保持俯頭坐位30—60分鐘,可獲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 夏成雨,凌至培,等.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甘油注射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附85例報告).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4年1期
[2] 許貴剛,劉洋,等.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治療三叉神經痛94例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09年3期
[3] 朱彤陶,高見.三叉神經半月節阻滯與三叉神經干阻滯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