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討新形勢下心內科護理措施的改進與改進后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對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68例患者采用改進后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結果:168例患者中有155例(92.3%)患者在住院期間對采用的新護理措施表示滿意,13例(7.7%)患者由于對醫療器械使用不熟練而不甚滿意。結論: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護士的素質,盡量避免因業務不熟練而造成的護理差錯,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患者的的護理需要,為患者排憂解難。
關鍵詞:心內科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2-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由于心內科疾病患者的年齡跨度較大、病情復雜的特點,因此心內科的護理更具有其復雜性。因此,作為醫療工作的關鍵環節,護理工作要努力適應現代化的總體趨勢,向心內科住院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治療效果。我們根據168例心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結果,總結了我們的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筆者選定我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心內科患者168例,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79例,年齡42~72歲,平均(49.3±8.7)歲。心絞痛患者38例、冠心病患者94例、心律不齊患者16例,心肌梗死患者20例;伴發高血壓病患者74例、糖尿病患者29例、支氣管哮喘27例。
1.2 改進措施的護理。
1.2.1 心理護理。心內科患者經常出現恐懼、抑郁、焦慮和絕望等負面的心理影響,進而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利于患者的護膚。對此,針對不同患者不同癥狀,我們認真評估患者的心理問題,并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主要應用安慰、鼓勵等手段為患者排解不良情緒,并清晰透徹的為其分析病因以及治療后進一步的發展趨勢,為患者及時做好健康教育指導,盡量降低負面的心理反應,使患者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患者從心理上建立康復的信心。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醫護人員應及時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生活狀況,比如睡眠及進餐情況,用藥后有無不良反應等,對發現和了解到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進行解決。因為護理人員的安慰帶有權威性,能夠穩定患者的情緒,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安全感,以此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1.2.2 特色護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好個性化的特色服務,例如,對患有皮膚水腫的患者,經常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并保持床單的衛生整潔,預防褥瘡發生;對患者因為呼吸困難而造成的發生口干口臭,應加強其口腔護理,提醒其每日用生理鹽水或漱口液清潔口腔;還有一部分患者沒有很好的衛生習慣,不愿開窗通風,再加上家屬的頻繁探視,導致室內空氣渾濁,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應保持病房內空氣良好的流通,并保持良好的溫度、濕度適宜,預防交叉感染,創造一種溫馨的人性化環境;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或治療操作前應詳細的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讓患者及其家屬對此能夠有所了解。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還要做到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護理中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原因、病情發展以及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提高責任感,使得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能夠讓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 營養護理。患者在患病期間由于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原因,大多出現營養不良的癥狀,并在治療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我們在護理時要為患者準備一些細軟、易消化的食物,盡量的避免用力進食或咀嚼,并建議患者做到少食多餐,每餐不必過飽,這樣既能夠為患者提供身體做需要營養而又不會導致過分的勞累。
1.3 結果。通過對本組患者采取改進后的綜合護理后,使護理人員改變了以往的護理思想和服務理念,護理工作在整個實驗期間的明顯減少了護理差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8例患者經過治療及上述護理之后,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139例(82.7%),有效(癥狀有所減輕)21例(12.5%),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改善)8例(4.8%),總有效率94.2%。采用改進后的護理措施,使護理工作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醫護間的關系得到改善,為醫院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促進了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
1.4 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本調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以(X±S)的形式表示數據均數,計數資料采用組間t檢驗,各指標率的變化結果采用組間的X2檢驗,P<0.05為統計學有顯著差異。
2 討論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實行以患者為中心的綜合護理活動,既要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同時也要為護理人員提供一個專業的護理環境。作為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要保證各項護理工作的良好運行,就必須要以護理的質量為核心。由于心內科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的特點,這就要求接診的護理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迅速的了解病情,并及時有效地做出護理診斷。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既要全方位地考慮患者的病情,又不能忽略那些潛在的護理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大量新項目的引進,使得護理工作的技術復雜程度和技術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醫院應該經常性的組織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技術素質,盡量避免由于對護理儀器操作的不熟練而帶來的護理風險和護患糾紛;護理人員還應學習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知識,加強對心血管疾病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我院心內科實施改進護理的過程中,我們改變了以往的護理模式,提升了護理工作的業務水平,為患者提供了優質的護理服務。同時憑借護理模式的轉變,進人本科室的患者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關懷。改進后的綜合護理方式,能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的護理需求,真正解決患者的難題,值得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淑英,何寧.心內科臨床護理體會[J].臨川合理用藥,2011,4(6B):95
[2] 白菊娥.心內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醫藥,2011,32(10):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