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脛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方法:對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脛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32例患者分別采用石膏外固定以及帶鎖髓內釘等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愈合效果,愈合時間3-9個月,平均為4.3月。所有病例無伸縮畸形現象。結論: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治療方式選擇,采取更加科學可靠的治療方法,縮短愈合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脛骨 骨折 臨床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53-02
脛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折,一般為創傷所致,脛骨骨折多伴有明顯移位,且患者軟組織一般同時伴有較大的損傷,所有骨折后復位難度及固定困難上都比較大,患者的愈合時間一般也較長,且容易造成感染。在脛骨骨折的治療中,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在徹底清創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骨膜剝離,并采取科學的治療手段,提高治療效果。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脛骨骨折患者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式,均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2例患者,為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脛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人,女性患者14人,年齡在15-61歲,平均年齡38歲,其中車禍傷21例,自然跌傷11例。所有病例均為新鮮骨折。根據Gustilo分類:Ⅰ型24例,Ⅱ型7例,ⅢA型1例。
1.2 治療方法。對于病例中脛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在急診中,予以抗生素靜點。在全省麻醉或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的基礎上,立即進行開放性骨折處理,及時對患者創傷口進行徹底清創。采用生理鹽水、碘伏以及新潔爾滅等對傷口進行沖洗,及時清除傷口中的異物,并及時對失活組織進行清除,要盡可能保留患者碎骨塊和活性軟組織,最大限度地保護好血管及神經組織。根據患者實際,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對于傷情嚴重的患者和骨折移位情況不明顯的患者應區別對待,對穩定性較好的骨折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進行治療,對于骨折面較長呈現出螺旋形的骨折患者,采用帶鎖髓內釘治療。無論是開放性骨折還是閉合性骨折,都應進行跟骨牽引,并在確保,患肢無感染征象時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床旁X光機攝片的綜合運用,確保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2 結果
對所有32例患者進行了為期6-24個月不等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0個月,所有32例患者全部治愈,無手術失敗病例,愈合時間3-9個月,平均為4.3月。所有病例無伸縮畸形現象。
3 討論
脛骨的前內側處于人體小腿皮下,一旦發生外力強烈沖擊,將可能造成脛骨長管狀骨發生開放性骨折,由于脛骨骨折一般位移明顯,情況復雜,在治療上移植是較難治愈的部位。如果脛骨骨折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將造成皮膚壞死和感染等并發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截肢等嚴重后果,因此對于脛骨骨折的治療手段選擇非常重要。通常脛骨骨折都是由于外力導致,創傷嚴重,患處感染可能性較大。為了全面減少并發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率,必須盡早對骨折進行固定。
脛骨骨折的治療手段很多,但不論采取什么方式進行治療均應進行抗休克、止痛、止血、抗感染的全省治療,并認真進行創口清潔和骨折的固定。對于不同的臨床骨折情況,可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過去一段時期,骨牽引固定被廣泛采用,但由于該方法臥床時間相對較差,對骨折的穩定性也不夠好,可能導致骨不連接以及畸形愈合問題。而采取鋼板內方式,固定比較牢靠會增加一定的感染風險,且愈合較慢。近年來帶鎖髓內釘應用比較普遍,并在臨床上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改方式在操作過程中采用閉合復位,過程中不剝離骨膜,更好地減少了對血運的破壞,并減少了骨折端感染機會。擴髓產生的骨碎屑也更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因此采用這種方式的感染率更低,且患者愈合情況更好、更快。此外,擴大髓腔能夠使較粗的髓內釘更加順利進入髓腔,可以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增加髓內釘與髓腔的匹配性,更加有效低減少髓內釘的疲勞折斷,是目前脛骨骨折治療中比較理想的選擇,本組32例患中,除移位不明顯的3例采取石膏外固定外,其余29例均采用了帶鎖髓內釘方式,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魏延云,黃磊,胡紅玲,李博,邵擎東,嚴旭,葉方,蔣陽陽,李玉琴.新型可透X線骨外固定器的研制[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09(02)
[2] 王亞梓,鄭濤,劉津浩,陸宸照.伴踝關節面損傷的脛骨下1/3骨折的治療[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1(01)
[3] 張興平,王站峰,聞程煒.復位固定器治療脛腓骨多段骨折27例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9(04)
[4] 曹毅,劉璠,顧永強,嚴勛.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J].江蘇醫藥,2007(04)
[5] 陳云浪,劉宇軍,許杰,馬若凡,丁悅.骨外固定器治療創傷后感染性脛骨骨不連[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