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低年資護士培訓的方法。方法:豐富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和考核方法。結果:全面提高了低年資護士的綜合素質和臨床適應能力。結論:完善護士崗前培訓,有利于低年資護士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培養合格護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低年資護士 護理培訓 方法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29-01
隨著醫學的發展、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學范疇日趨擴展,出現了許多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因此,護士在護校獲取的知識想要高品質地服務現代護理工作,就顯得力不從心,只有注重在職教育,不斷擴充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現代護理工作的需要。護理培訓是新護士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1]。近年來,由于醫院規模不斷擴大,每年都要從各科資源護士中調配護士,以緩解護理人力資源緊張。但由于聘用護士來源復雜,大都比較年輕,水平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管理的難度。如何快速提高新護士的臨床業務能力和職業素質,達到臨床護理崗位要求,是我們管理人員亟待解決的課題。近年,我們對年輕護士培訓的內容和方式進行了探討與改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年輕護士25人,年齡18~25歲,本科18人,大專6人,中專1人,應屆畢業生15人,1~3年從業經驗10人。
1.2 方法。
1.2.1 培訓內容。在護理制度、各班職責和專科護理常規、操作技能、文書書寫規范、院內感染知識及自我防護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迎新見面會、院史及醫院文化、職業生涯規劃、護士行為規范及服務禮儀、護士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護患糾紛的面對和處理、溝通交流技巧和優質服務措施、HIS系統的應用、常見應急預案的學習,并編印成冊,人手一冊。
1.2.2 帶教方法。護理程序帶教:帶教老師運用交談、體查、參閱記錄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資料,新上崗護士觀察帶教過程,然后帶教老師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并向新上崗護士講解。對新入院的患者,由新上崗護士獨立收集資料,確定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由帶教老師對收集資料的方式、內容、準確性全面討論,最后進行點評
1.2.3 技術帶教。根據帶教老師綜合能力及特長結合新上崗護士綜合能力采用“一對一”帶教方式,即一個帶教老師帶一個新上崗護士。帶教老師根據帶教計劃對各項帶教內容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帶教:①講授執行護理操作前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技巧和要點;②講授執行護理操作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③演示護理操作技術,并根據新上崗護士的優點和缺點、強項和弱項進行重點演示或重復演示;④采用“放手不放眼”的原則在取得患者同意后讓新上崗護士進行實際操作;⑤在操作中利用語言指導、動作示范等方式再次規范各項操作規程;⑥操作結束后采取恰當的方式對操作技術進行點評。
1.2.4 考核與測評。設計崗前培訓考核表,詳細列出需要掌握的項目、完成時間及應達到的標準,指定考核人,培訓開始時發給每個護士。要求每個護士掌握后主動找考核人考核,合格后由考核人在相應項目后簽署完成時間和完成情況,全部完成后交護理部,記入個人技術檔案。
培訓結束后,采用一般護士培訓調查表進行測評,由科室護士長和同事進行填寫,包括業務技能、溝通交流、應急能力、病人滿意度、同事滿意度、臨床適應能力6個方面25個項目的評價,每項按照低、一般、強、較強分別賦予1~4分,得分越高意味著該護士綜合素質越高。發放問卷130份,收回合格問卷122份,回收有效率93.85%。
2 討論
2.1 培訓內容應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患者對健康需求和醫療服務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使患者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患關系緊張,也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所以新護士崗前應接受優質服務措施、溝通交流技巧和一般護患糾紛的處理方法等培訓。醫院辦公自動化要求新護士必須盡快掌握醫院HIS系統的使用方法等。培訓內容必須隨時代進步而更新和豐富,才能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
2.2 重視聘用年輕護士的心理需求。年輕護士初到醫院,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事關系,容易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她們迫切希望得到領導和同事的重視和接納,希望自己能盡快融入新的團隊。舉行迎新見面會、介紹醫院環境、醫院歷史及文化、人事制度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可以幫助新護士迅速了解醫院的發展概況、熟悉建筑環境和人事環境,并對自己的薪酬和未來發展空間有所了解,能極大地提高新護士的主人翁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2.3 重視護理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提高[2]。崗前培訓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聘用護士盡快適應臨床工作需要,適應崗位需求。崗前培訓必須重視護理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基本技能訓練如靜脈輸液、無菌技術、心肺復蘇等基本操作由專職老師集中示教,要求反復練習、熟練掌握。猝死、墜床、創傷性休克等應急預案和護患糾紛的處理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受訓者分組討論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應對措施,教師進行分析點評和啟發式教育,使受訓者在近乎真實的場景中反復練習,從而提高處理突發事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4 培訓方式應多樣化。崗前教育形式應針對不同的培訓內容選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傳統集中講課的培訓方式,時間短、任務重,老師為了完成任務采用滿堂灌的方式講課,忽視了聽課對象的接受能力和個體差異,容易使受訓者產生倦怠和疲勞,使學習效率下降。我們采用集中講授和臨床實踐相交叉的方式,借助多媒體示教、互動教學、場景模擬等方式進行培訓,使受訓者能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和操作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增強培訓效果。
2.5 考核應落到實處。我們改變了集中筆試和操作的傳統考核方式,改用崗前培訓考核表和科室評議的方式進行考核,受訓者完全掌握后考核人方可簽字通過,一方面減輕了受試者面對眾多評委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在較輕松的環境下完成考核,又確保了每項操作和技能都得到實實在在的考核,避免了集中考核以點帶面的局限性。考核表和科室評議結果記入個人技術檔案,也使受訓者從心理上重視培訓和考核,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李琳碧.淺談在職護士的繼續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01,15(2):5
[2] 李瓊蘭,徐玉英,危喜貞,等.在職護士開展多樣化繼續教育的探討與對策[J].福建醫藥雜志,2002,24(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