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的手術效果。方法: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為實驗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術后對患者實施3個月至24個月不等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4.5個月。結果:經過治療,所有患者的臨床均有所緩解,患者的手術時間在10min至40min不等,平均手術時間為(25.5±1.5)min,且無一例患者發生了術后繼發出血和膀胱穿孔等臨床并發癥。患者術后置留尿管時間在3d至7d不等。討論:本次實驗結果表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安全性高、可多次手術、術后恢復快、損傷小和操作簡便等特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關鍵詞: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淺表性膀胱腫瘤 手術體會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93-02
膀胱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占腫瘤發生總病例數的73%以上,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膀胱腫瘤治療方法,且膀胱腫瘤患者的病理分期和分級都要以手術后的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淺表性膀胱腫瘤患者為實驗對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8歲至72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0.3±0.5)歲。所有患者均存在間斷性無痛性的肉眼血尿現象,且經過CT檢查和B超檢查,確診為淺表性膀胱腫瘤。其中,多發性腫瘤為10例,單發性腫瘤為20例,患者的腫瘤大小為(3.9×3.7×3.6)~(0.3×0.3×0.2)cm不等。患者的腫瘤分級情況為:Ⅲ級6例,Ⅱ級18例,Ⅰ級6例。
1.2 治療方法。手術使用德國生產的電切鏡作為主要的器械,電凝功率為70W,電切功率為170W,并用生理鹽水清洗儀器。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中,4例患者使用氯胺酮進行復合麻醉,26例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均為截石位。手術過程中,術者首先通過尿道膀胱鏡來了解和觀察患者發生腫瘤的浸潤過程、腫瘤形態、大小、數量和實際位置,以及與輸尿管口的關系和是否有芥蒂等,防止腫瘤發生遺漏。實施電切手術時,要從腫瘤的底部1cm左右位置正常粘膜處實施切除,逐步切至深肌層;先將小型的帶蒂腫瘤切除,再切除較大的部分。手術結束后實施電凝止血,將組織碎片用沖洗液清理干凈,并進行病理檢查。患者術后留置尿管3d至7d不等,以持續性地清洗膀胱。手術后一周內,用40ml注射用水和20mg絲裂霉素進行膀胱灌注,每周實施一次,共進行8次,之后每月進行一次,連續實施1年。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主要檢查手段為膀胱鏡和B超。
2 結果
經過治療,所有患者的臨床均有所緩解,患者的手術時間在10min至40min不等,平均手術時間為(25.5±1.5)min,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手術治療,且無一例患者發生了術后繼發出血和膀胱穿孔等臨床并發癥。患者術后置留尿管時間在3d至7d不等。術后對患者實施3個月至24個月不等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4.5個月。有2例患者術后發生了復發,復發率為6.7%,對于復發的患者,還要再次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術后對患者實施再次隨訪,無患者發生復發。
3 討論
膀胱腫瘤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按照患者腫瘤浸潤深度的不同,將腫瘤類型分為浸潤性膀胱腫瘤和淺表性膀胱腫瘤,淺表性膀胱腫瘤是發生幾率較高的一種,通常會占到病例總數的75%以上。對于有蒂的單發性膀胱腫瘤患者,臨床上常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進行治療。
在實施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時,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易引起膀胱穿孔問題,這也是該手術最為常見的臨床并發癥。電切膀胱側壁腫瘤時,易發生同側的閉孔神經反射從而引起膀胱穿孔,所以,應通過電凝法或快速點式電切法來實施手術,從而防止閉孔神經反射引起膀胱穿孔問題的發生,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安全程度;對于閉孔神經反射敏感的膀胱腫瘤患者來說,可使用局部阻滯麻醉,并適當降低電凝和電切的功率,同時避免將電切環伸出電切鏡鞘過大。保持患者膀胱內的液體灌注量在120ml左右,因為此時患者的膀胱處于黏膜皺壁消失的低壓狀態,但膀胱壁還較厚,膀胱肌層并未完全伸展開,從而不僅能夠將腫瘤徹底切除,而且能夠避免發生膀胱穿孔問題。第二,對于多發性的膀胱腫瘤患者,要按照從易到難、從小到大的順序逐個進行切除,避免將大的腫瘤切除后,患者膀胱內出血對小腫瘤手術造成影響;在切除小腫瘤時,通常基底易于暴露,所以,在實施手術時,要從基底開始,可將電切襻直接放在腫瘤的基底處實施切割;在切除大腫瘤時,由于基底不易暴露,所以,應先切除腫瘤的一側,使腫瘤基底得到充分的暴露,從基底開切除始腫瘤,防止過多切割腫瘤表面,導致因視野不清而造成的誤切問題。第三,為了降低膀胱腫瘤的復發率,通常將腫瘤切除的深度設置為淺肌層處,到達深肌層部位屬于徹底的切除。所以,應將腫瘤的切除深度控制在距離腫瘤基底和腫瘤1cm左右的位置。第四,為了確保手術視野的清晰,在實施手術時,要適當放慢電極移動速率,每次切割都要進行確切的止血,然后再實施下一步的操作;為避免手術出血問題,要在手術結束時將膀胱灌注壓力降低,并對靜脈出血能和出血點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安全性高、可多次手術、術后恢復快、損傷小和操作簡便等特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鄧小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48例治療體會[J].臨床探討,2009,47(17):1345
[2] 王耀平.局麻下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高齡高危淺表性膀胱腫瘤[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