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頸椎病的X線平片征象特點進行研究分析。方法:將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6月確診的312例頸椎病患者的X線平片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頸椎病X線征象的表現主要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間隙變窄、椎體和鉤突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縮小及韌帶鈣化等。結論:X線平片是診斷頸椎病的重要手段,在頸椎病早期診斷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頸椎病 X線平片征象 骨質增生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68-02
頸椎病又稱為頸椎關節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1]。頸椎病的發病機制是首先出現軟骨退變,之后出現骨關節肌腱韌帶的肥大增生,導致頸椎失穩,解剖結構出現變化而壓迫或剌激到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與頸部交感神經后而表現出的綜合征[2]。頸椎病的表現除了頭暈、頭疼、頸肩酸痛、麻木之外,在臨床上還有很多特殊癥狀。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癥狀、患者體征和X線平片表現,其中X線平片對頸椎病的診斷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筆者將本院確診的312例頸椎病患者的X線平片征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12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180例,女132例,年齡18-71歲。其中18-35歲患者56例,36-54歲者163例,55-71歲者93例。患者病程為2個月-16年。臨床表現分為五種類型,其中神經根型患者表現為有頸、肩疼痛及上肢麻木感;脊髓型患者表現為肢體與軀干麻木無力。椎動脈型患者表現為體位性眩暈、頭暈、惡心、嘔吐等;交感神經型患者表現為心跳加速或過緩,多汗或少汗等;混合型患者表現為同時存在兩種以上上述癥狀。
1.2 方法。常規檢查攝患者頸椎正側斜位片,部分患者需要加攝頸椎過伸過屈位片。正位主要觀察有無頸肋鉤椎關節、有無樞環關節脫位、第7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齒狀突骨折或缺失以及椎間隙有無變寬或變窄;側位主要檢測生理曲度的改變、骨贅椎間隙變窄半脫位、椎間孔變小、異常活動度以及項韌帶鈣化等情況;斜位主要觀察鉤椎關節骨質增生以及椎間孔的大小的情況;過伸過屈功能位主要檢測各椎體間是否有成角以及向前向后的滑脫移位。
2 結果
312例頸椎病患者中,306例有陽性X線征,并且較多呈現為兩種以上的改變。其中有頸椎骨質增生者225例(72.1%)、椎間隙變窄196例(62.8%)、頸椎生理彎曲異常改變152例(48.7%)、椎間孔變形變窄97例(31.1%)、頸椎失穩96例(30.8%)、韌帶鈣化122例(39.1%)、椎管狹窄43例(13.8%)、喉后軟組織增厚29例(9.3%)。
3 討論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與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導致脊髓、血管、神經損害從而表現出來的相關體征與癥狀[3]。頸椎的X線檢查一般以平片為主,依據解剖角度,側位X光片除了比較容易觀察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的寬度、椎體骨贅增生的程度、前后縱韌帶、項韌帶有無鈣化、后關節有無退變、有無滑脫或者脊椎不穩以及脊椎各椎體序列連續性等之外,還可以預計鉤突向后增生壓迫脊髓的可能性與檢測到骨性頸椎孔的前后徑[4],因而被放在攝片首選位置。正位X光片可預計鉤突橫向增生壓迫椎動脈的可能性和檢測椎管的橫徑,并且能夠觀察到棘突偏歪以及椎體兩側面的骨贅增生等。斜位X光片可檢測到椎間孔的形態與預計鉤突增生從而壓迫脊神經的可能性程度。側位功能過伸過屈位片屬于功能動態觀察,對檢測半滑脫和脊柱不穩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選擇性的使用[5]。依據X線平片征象特點,并且和患者臨床的體征、癥狀相結合,頸椎病一般可以明確診斷。當患者具有臨床表現,但是在X線平片征象上沒有異常時,可以在排除其它疾患之后確定診斷。使用X線平片檢測與臨床相結合,可以較高的提升臨床診斷水平,為頸椎病的確診提供有力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殿勛,王井新,于書義.頸椎病X線平片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09,4(8):75-76
[2] 李軍朋,李義凱,王志宏,等.頸椎曲度弧度的分布特征[J].中醫正骨雜志,2002,14(11):13
[3] Toh E,Nomura T,Watanabe M,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Int Orthop,2006,30(1):54-58
[4] Riley LH,Skolasky RL,Albert T J,et al.Dysphagia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rom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Spine,2005,30(22):2564-2569
[5] Matsumura A,yanaka K,Akutsu H,et al.Combined laminoplasty with posterior lateral mass plate for unstable spondylotic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technicalnote.Neuro Med Chir Tokyo,2003,43(10):51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