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發生在產前、圍產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異常,從而導致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多為出生前、出生時及生后1個月內的早產、窒息、宮內感染、宮內窘迫、感染、中毒、外傷等所致[1]。在婦幼保健條件差的地區較為多見,是小兒時期致殘的常見原因,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小兒腦癱因腦損傷的部位、程度不同,常伴有不同程度的EP、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等。癲癇(epilepsy,EP)是以腦部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所致的以短暫腦功能失常為特征的腦功能紊亂,在腦癱患兒中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為15%~60%[2],腦癱和EP往往有共同的病因和病理基礎,二者合并將導致腦損傷的進一步加重,藥物難以控制且預后差。本文對腦癱合并EP的患兒日常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兒童康復科共收住腦癱合并EP患兒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齡5個月-8歲,其中痙攣型48例,手足徐動型6例,肌張力低下型5例,共濟失調型3例,混合型1例。
2 護理
2.1 一般護理。病室應光線充足、溫暖、安靜,進行保護性隔離,室內定時換氣通風,保持病房整潔,患兒病床加防護設備,防止患兒墮床,詢問家長及探視人員有無感染性疾病,減少人員流動,治療室每天按時空氣消毒。教會家長正確的抱姿、臥姿、睡姿,以及正確的喂哺、洗浴方法等。隨時隨地注意矯正異常姿勢及體位,是運動康復訓練中的重要環節[3]。
2.2 飲食護理。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瘦肉、蛋、肝、新鮮蔬菜及水果,據患兒口部功能的發育,由流食、半流食至固體食物,逐漸改變質地,做到合理喂養,定時定量,防止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避免在EP小發作或隱匿性發作時喂養。對吞咽困難腦癱患兒,喂養要耐心,給易咽下的食物,必要時護理者可用手指向下清掃食物幫助吞咽,每勺食物不宜過多,以免產生嘔吐,誘發EP。進食時要選擇“安全姿勢”,即脊柱伸直,頭肩稍前傾,收下頜使其近胸部。
2.3 心理護理。由于CP患兒的運動功能受限,活動范圍小,接觸外界的機會少,常導致心理上的異常,表現為孤獨、自卑感、缺少自信心等,因此,以鼓勵、表揚為主,幫助患兒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加強正面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自我保護意識,多跟患兒家長溝通交流,做健康宣教,加強家長對EP的認識,強調發作時的應急處理和平時的規律服藥,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2.4 康復療法。腦癱患兒康復訓練可在嬰幼兒時期預防異常姿勢的產生,防止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可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并改善肌張力,緩解EP對運動功能的影響,使其最大限度地獲得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等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4],目前康復原則均采用綜合康復療法,促使患兒全面康復[5]。
2.4.1 Bobath法、Vojta法。由于小兒腦神經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可塑性強,Bobath和Votja的神經生理學療法以正確的手法抑制異常姿勢與運動模式,協助產生正常反應,通過反復的刺激及訓練使其逐步發展正常的運動模式,防止因EP發作導致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屬于促進神經運動發育的神經生理學療法。
2.4.2 傳統醫學。針刺可通過改善腦部的營養和血供,促進腦組織的恢復和發育,對機體的運動功能進行調節。此外針刺對EP的發作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拿對于糾正肢體異常姿勢,降低肌張力有明顯的作用,改善患肢的血液供應,還可防止肌腱攣縮、肢體畸形。按摩相應穴位可預防EP、斜視等,且這種療法安全無損傷,無服藥產生的副作用。穴位注射、拔罐、溫熱療法及中藥療法通過藥物及物理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功能,辨證施治,可鎮肝熄風、養陰止抽。
2.5 藥物治療。CP合并的EP常難控制,易轉為難治性EP及EP持續狀態,大部分需2種或2種以上抗EP藥物聯合治療,且需要長期服藥,一般選用托口比酯、卡馬西平及丙戊酸鈉,個別應用魯米那或氯硝安定,對于難治性EP可加用維生素B6靜點,同時加用健腦藥物腦苷肌肽,該藥即可修復神經元損傷,又不會增加EP發作,可改善CP癥狀。由于CP合并EP患兒一般年齡偏小,對一些抗EP藥物的耐受性較差,宜選擇和配伍應用完全性較好的抗EP藥。治療中檢測藥物濃度,定期檢查肝腎功能,確保用藥安全性。為預防戒斷反應,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漸停藥。
2.6 癲癇發作時的護理。
2.6.1 急救處理。EP發作時應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有效全面的控制,縮短EP持續時間,減輕腦損傷,第一時間發現EP發作時應首先清理呼吸道,給予吸氧,及時使用解痙藥物,常用安定,劑量為0.3-0.5mg/kg,緩慢靜脈推入,EP持續狀態時可追加劑量。也選擇療效高的抗驚厥藥物如苯二氮草類藥物,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類、副醛等,對頑固性發作而上述藥物治療無效者,可用基礎麻醉劑,視患兒情況給予補液,降顱壓治療。
2.6.2 急性期護理。將患兒放置于安全位置,拉起床欄,防墜床。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使分泌物易從口角流出,及時清除分泌物,將患兒置頭偏一側平臥位,松解衣領扣[6],牙關緊閉者用牙墊或紗布包裹的壓舌板置于上、下臼齒間,防舌咬傷,如有舌后墜,用舌鉗將舌拉出,防止呼吸道堵塞;密切觀察病情。
2.6.3 基礎護理。病室保持安靜、整潔,空氣新鮮,光線柔和,避免異味刺激使患兒產生厭煩情緒。盡量不安排愛哭鬧的低年齡患兒同居一室,以免誘發EP發作。同病房不宜收治兩個以上患兒,以免發作時產生刺激,相互影響。
3 體會
腦癱患兒因EP的存在而影響腦癱患兒的認知功能、行為和預后。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盡可能消除或減少EP的誘發因素。在此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促進患兒的功能恢復。科學精心的護理措施配合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將極大的促進其自理、自立,對患兒的全面康復及將來走向社會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21-24
[2] Kwong KL,Wong SN,So KT.Epiles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Pediatr Neurol,1998,19(1):31-36
[3] 竇月玲,劉薇,馬聰敏,等.腦性癱瘓的預防及早期綜合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1):960
[4]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36
[5] 周賢麗,沈菊彬,馮莉,等.家長參與下的綜合康復治療對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的改變的探討[J].現代康復,2000,4(9):1312-3131
[6] 萬新翠,楊衛紅,秦社靈.小兒癲癇80例腦CT表現及臨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