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了解壓瘡發生的原因及誘因,易發人群,總結壓瘡的防治方法,減少壓瘡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聯系臨床實踐,吸取先進經驗。結合壓瘡的發生與患者年齡、營養狀況及所患疾病、局部皮膚清潔及創口處理、醫療環境舒適程度、護理質量均有極大關系,尤其是護理質量。因此壓瘡的護理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未病先防,已病防止惡化,切忌單一護理局部壓瘡和單一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壓瘡 預防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39-01
壓瘡,又稱“褥瘡”。這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常發生在長期躺臥或坐位的病人的骨隆突部位,如髖部、髂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粗隆、脊椎體隆突處、坐骨結節處、肩胛部、內外踝及足跟等處。常見的護理方法如下:
1 壓瘡預防
1.1 盡量避免身體局部長期受壓。應鼓勵和協助臥床病人經常更換體位,一般每2h翻身1次,最長不超過4h,必要時30分鐘翻身1次。翻身時切忌拖、拉、推,以免形成摩擦力而損傷皮膚。對易發生壓瘡的患者,可使用水墊、氣圈、海綿墊或軟枕等。
1.2 定期檢查、按摩受壓部位。每日早晚用溫水擦浴或按摩1次。若發現受壓部位皮膚發紅,翻身后用紅花酒精(紅花15g,75%酒精500ml浸泡1周)傾倒于手掌中少許,用手掌的大魚際部位向心性進行按摩局部皮膚10~15min。也可以僅用70%酒精或白酒、痱子粉按摩。對酒精過敏者,用熱毛巾敷后涂潤滑劑按摩。
1.3 床單位。應保持柔軟平整、無皺折,床單應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對大、小便失禁的病人,特別要注意皮膚的保護和床單的干燥,盡量減輕局部皮膚的刺激,不要使用脫瓷的便器,以防擦傷或擦破皮膚。定時用溫水擦身或用熱水進行局部按摩,大小便后應及時沖洗并擦干,可涂油或用痱子粉等吸潮并減少摩擦,夏天需慎用。
1.4 增加病人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不能進食者應用鼻飼法或靜脈外營養。
2 壓瘡的護理
2.1 對出現水泡的皮膚進行護理,未破的小水泡應盡量減少摩擦,防止水泡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不必剪去表皮,局部消毒后,再用無菌敷料包扎,以紅外線燈烤20-30分鐘,每天3次,使其盡快自行吸收。
2.2 對皮膚已破損的壓瘡的護理,應盡量保持局部創面整潔,運用保濕敷料為創面愈合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便于新生上皮細胞覆蓋在傷口上,逐漸使創面愈合,理想的保濕敷料透氣性好,如透明膜等,通常以0.5%碘伏消毒后,以白蛋白或新鮮的雞蛋內膜覆蓋于瘡口上,如雞蛋內膜下有氣泡,就以消毒棉球輕輕擠壓,使之排出,再用消毒紗布蓋上,每天更換1次,直到創面愈合為止。雞蛋內膜有防止水分及熱量散失、避免細菌感染、利于上皮生長的作用。再以紅外線燈烤20-30分鐘,每天2次,一般不到一周就可以痊愈。
2.3 對潰瘍較深者,以3%雙氧水擦洗皮膚破損處后,以空氣隔絕后持續吹氧法,氧流量5-6L/min,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分泌物多者,可在濕化瓶內加入75%酒精,再以安爾碘加黃連素調成糊狀外敷于瘡口,再以紅外線燈烤20-30分鐘,每天2次,治療完畢后,瘡面以無菌紗布覆蓋或暴露均可,以此處理,一般一周就有明顯好轉。
2.4 感染的瘡面應定期采集分泌物作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每周一次,以便醫生根據結果選用治療藥。
參考文獻
[1] 李星,萬虹.不宜翻身患者應用水墊預防壓瘡.護理研究,2005,19(5B):910
[2] 李小寒,尚小梅.基礎護理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95-99
[3] 王麗.安爾碘加黃連素用于壓瘡的臨床觀察,健康月刊,2011-8,30卷,第8期
[4] 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