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青年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及容易造成誤診的原因。方法:對我科43例青年頸性眩暈患者誤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43例患者誤診為美尼爾氏病11例,高血壓性眩暈7例,外傷后遺癥性眩暈3例,良性位置性眩暈15例,前庭神經炎4例,迷路炎性眩暈3例,經頸椎檢查試驗、頸椎張口位X片、經顱多普勒,全部確診為頸性眩暈。結論:在臨床工作中不能以常規頸椎片檢查陰性而排除頸性眩暈診斷,而要密切結合臨床,必要時可進一步檢查,降低誤診概率。
關鍵詞:青年 頸性眩暈 誤診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51-02
眩暈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癥候群,發病的原因較多,頸椎病變是其中之一。頸性眩暈一般與頸椎關節異常增生有關,以中老年多發。近年來,頸椎疾病發病年齡趨于年青化,引發頸性眩暈在臨床上屢見不鮮,由于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臨床上容易造成誤診。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共誤診43例青年頸性眩暈,為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現對42例青年頸性眩暈誤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3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在15-44歲之間,平均年齡32.7歲,其中<35歲27例;職業:學生11例,教師12例,干部6例,司機3例,會計4例,其它7例。其中12例患有高血壓病,4例患有糖尿病,7例發病前有呼吸道疾病史,3例有頭部外傷史。
1.2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都是以發作性眩暈為主要癥狀就診,伴有或不伴有嘔心、嘔吐、頭痛、失眠等癥狀。43例患者均作常規頸椎正側位X線攝片檢查,其中5例輕度骨質增生,3例頸椎輕度退行性病變,其余35例頸椎片未見明顯異常。
1.3 方法。對本組誤診為其它病種的43例患者,因臨床療效不佳進行復診體檢及進一步物理檢查。體格檢查包括:壓頂試驗、旋頸試驗、前屈旋頸試驗、頸椎局部壓痛試驗;輔助檢查包括:頸椎張口位X片、經顱多普勒。
2 結果
本組43例患者誤診為美尼爾氏病11例,高血壓性眩暈7例,外傷后遺癥性眩暈3例,良性位置性眩暈15例,前庭神經炎4例,迷路炎性眩暈3例。經頸椎檢查試驗、頸椎張口位X片、經顱多普勒,全部確診為頸性眩暈。
3 討論
眩暈是由于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神經系統功能出現一定的障礙而引起的主觀感覺,患者出現視物或自身旋轉、身體漂浮、體位自覺不自主移動等癥狀,常常出現嘔吐、嘔心,嚴重者出現頭痛現象[1]。所謂頸性眩暈是指因頸部肌肉、骨骼、神經等因素引起的眩暈綜合征,臨床特點為頭頸部的運動時而特發性產生眩暈癥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可因頸椎關節間位置的改變和頸部肌肉群松松弛而癥狀得以改善。其發病機理有椎動脈壓迫學說、交感神經刺激學說、椎動脈自身病變學說、頸部運動感受器本體感覺傳入錯亂學說等等,但歸根結底頸源性因素對椎動脈系統的供血的改變而影響前庭神經功能傳導功能障礙已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2]。有文獻報道頸椎失穩是青年頸性眩暈的主要發病因素,頸椎失穩是指由于頸椎在生理截荷下,椎體間的位置關系異常,從而當頸椎隨著頭頸部運動時,引起椎動脈牽張、扭曲,和刺激椎動脈旁的交感神經叢、竇椎神經,而引發眩暈的癥狀[3]。通過對頸性眩暈的發病機理的了解,我們對本組43例的誤診原因分析如下:①對頸性眩暈的認識不足。一般認為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椎出現骨質增生或退行性病變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暈癥狀,往往發生在中老年,青年人一般沒有骨質增生或退行性病變,而武斷的排除頸性眩暈的可能,目前認為頸椎失穩是青年頸性眩暈的主要發病因素,本組43例患者均存在長時間伏案工作或注意力非常集中狀態,頸部長時間相對處于一個固定的狀態,容易引起頸部肌肉的強直,一旦頸部運動最容易引起椎體的位置異常,從而引發眩暈癥狀。②詢問病史不詳,鑒別診斷不認真。引起眩暈癥的病因有多種,各自有各自的特征和鑒別要點,我們不能根據其一般表現就草率的診斷。本組43例誤診為美尼爾氏病11例,高血壓性眩暈7例,外傷后遺癥性眩暈3例,良性位置性眩暈15例,前庭神經炎4例,迷路炎性眩暈3例。就其原因我們分析認為,誤診為高血壓性眩暈就因為該患者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容易引起椎動脈硬化,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誤診為外傷后遺癥性眩暈就因為該患者有頭部外傷史,部分頭部外傷的患者由于顳骨橫行骨折至內耳和(或)腦震蕩后遺癥而產生眩暈;誤診為美尼爾氏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性眩暈就因為該患者患有呼吸道疾病史;誤診為良性位置性眩暈的患者認為沒有具體的臨床證據,特別是頸椎片正常的患者就盲目的下診斷。③業務不熟練,檢查不細致。頸椎檢查試驗包括:壓頂試驗、旋頸試驗、前屈旋頸試驗、頸椎局部壓痛試驗等,而Dix-Hallpike test和Rollmanenver test是鑒別良性位置性眩暈的特異性試驗[4],而許多臨床醫生,特別是高年紀醫生不熟悉此試驗的檢查方法而誤診;輔助檢查方面我們不能夠只依靠常規頸椎正側位片而需要做頸椎張口位X片檢查,因為只有頸椎張口位X片才能準確地了解頸寰椎的狀態,避免誤診、漏診。另外據王海鵬等報道經顱多普勒的檢查對青年頸性眩暈有特異性的價值,敏感性達到81.5%[5],因此我們臨床上對有眩暈癥狀的患者,應將經顱多普勒檢查列為常規檢查項目。隨著CT及MIR的逐漸普及,也可以選擇這些項目檢查,以提高本病的明確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孔維佳.耳鼻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76-178
[2] 兌振華.頸性眩暈的研究概況[J].甘肅中醫,2009,22(10):15-16
[3] 辛志強.中青年頸性眩暈的誤診分析[J].國際醫學衛生導報,2009,15(13):64-65
[4] 楊新麗.良性位置性眩暈誤診5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0:7406-7407
[5] 王海鵬,劉勝達.經顱多普勒超聲對中青年患者頸性眩暈的診斷意義[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8(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