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又稱壓力性潰瘍,是臨床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壓瘡發生會增加病人痛苦,降低病人生活質量;增加經濟負擔;影響病情,嚴重時可繼發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患者與家屬法制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壓瘡的發生被視為未提供符合標準的護理和行為的證據,也就是說可能引發護患糾紛,所以預防壓瘡的發生也就成為了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最能體現護理工作綜合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關鍵詞:壓瘡 預防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17-02
1 壓瘡發生的原因
1.1 力學因素。壓力、摩擦力及剪切力。臨床中通常是2~3種力聯合作用所致。
1.2 理化因素刺激。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床單皺褶、床上碎屑等,損害皮膚。
1.3 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的內因。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的病人皮膚組織薄弱,抵抗力差,一旦受壓、缺血、缺氧,就更為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常見于長期發熱、年老體弱、水腫、癱瘓、昏迷及惡液質等病人。
1.4 受限制的病人。使用石膏繃帶、夾板及牽引時,松緊不適,襯墊不當,均可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血壞死。
2 壓瘡的預防
關鍵在于去除病因,對長期臥床或危重的病人應經常觀察皮膚受壓情況,要做到“七勤”,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勤交班。
2.1 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2.1.1 鼓勵和協助長期臥床的病人經常更換體位。一般兩小時翻身一次,間隔時間據病情和局部皮膚情況及時調整。翻身時將病人身體抬起,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免擦傷皮膚。
2.1.2 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可在病人身體空隙處墊軟枕或海綿墊,有條件可使用氣墊床。
2.1.3 正確使用石膏、夾板、繃帶。病人使用這些物件時,襯墊應平整、松緊適宜、位置合適,多觀察局部和肢端皮膚顏色及溫度的變化。
2.2 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2.2.1 保持皮膚干燥,污染潮濕被服應及時更換,保持清潔、平整、干燥、無碎屑,不可讓病人直接臥于橡膠單上。
2.2.2 便器應無破損。
2.3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應經常檢查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溫水拭浴,用50%乙醇進行局部或全身按摩,以增強皮膚抵抗力。
2.4 改善營養狀況。根據病情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膳食,如鮮魚湯、雞蛋湯、瘦肉湯,多吃新鮮水果、蔬菜。適當補充礦物質。
3 壓瘡的護理
3.1 淤血紅潤期。護理要點:此期應及時去除病因,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增加翻身次數,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3.2 炎性浸潤期。護理要點;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對為破的小水皰可用無菌紗布包扎,并減少摩擦,預防感染,促進其自行吸收;大水皰應先消毒局部皮膚,再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液體(不可減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無菌敷料。如水皰已破潰,應消毒創面及其周圍皮膚,再用無菌敷料包扎。
3.3 潰瘍期。護理要點:此時應解除壓迫,清潔創面,祛腐生新,促其愈合。根據傷口情況,按外科換要法給予相應處理。常用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等溶液沖洗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再外敷抗生素(根據創面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實驗結果選用),并用無菌敷料包扎。同時也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紅外燈照射、雞蛋內膜覆蓋、白糖覆蓋、局部氧療等,以促進創面愈合。此外,也有用碘伏、凡士林外涂局部受壓處皮膚。碘伏具有使組織脫水、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的作用,對黏膜無刺激、無腐蝕性,同時可形成一層極簿的殺菌薄膜,防止細菌的侵入。凡士林能在局部形成封閉性油膜,有緩解局部垂直壓力、減少皮膚擦傷的作用[1]。也有用胰島素、美皮康、乳黃油紗、銀辛霜、濟安舒能與利福平混合液、康復新液與人血白蛋白聯合治療壓瘡的報道[2,3]。對大面積、深達骨質的壓瘡,如上述治療不理想時,可采用外科治療,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等,加速壓瘡愈合、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提高治愈率。
3.4 心理護理。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易產生害羞、抑郁、憂慮、恐懼等心理,害怕家屬嫌煩、嫌臟,放棄對自己的治療。因此,對患者要耐心、周到、關心、體貼,同時多與患者交談,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 護理體會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有高度的責任心,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患者痛苦。當壓瘡的高危患者入院后,我們護理人員要及時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壓瘡的發生、發展及治療護理的一般知識,如經常改變體位的重要性、發生壓瘡后帶來的危害等,指導學會預防壓瘡的方法,如定時翻身,經常自行檢查皮膚,保持身體及床褥的清潔衛生,利用簡便可行的方法(如軟枕)減輕皮膚受壓程度等,使患者及家屬獲得預防壓瘡的知識和技能。對于骨突起部位放置棉墊,協助并指導每2h翻身1次,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的動作,及時按摩受壓處,大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會陰,勤換內衣,嚴格交接班和記錄,鼓勵患者增加營養,增加機體抵抗力,避免壓瘡的發生。
總之,褥瘡的發生常與護理工作是否到位密切相關,臨床基礎護理和整體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細心和愛心,使壓瘡的高危患者得到及時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 丁鳳林.褥瘡新療法的應用研究與療效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8,5(2):29~30
[2] 張麗紅,司沛榮.褥瘡的預防和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21(4):1999~2000
[3] 段菊鋒,崔京勇,馬曉健.乳黃油紗治療Ⅱ期褥瘡[J].山東中醫雜志,2008,27(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