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有著高貴的出身、美麗的容貌、絕世的才情,這和她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生存狀態(tài)形成了巨大反差,非常態(tài)的人生體驗給了她熱烈、純真、敏銳的詩情,也讓她因為多疑、刻薄、嫉妒而不被人理解。無論是詩人林黛玉,還是少女林黛玉,她的詩歌、眼淚都是因為她對理想和愛的執(zhí)著追求,對世俗的堅決抗?fàn)帯?/p>
[關(guān)鍵詞]《紅樓夢》;林黛玉;“情情世界”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81—03
《紅樓夢》中的癡情女子林黛玉用她眼淚的一生,演繹了自己短暫而詩意的人生。她的眼淚不只是宿命——為了償還前世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的灌溉呵護之情,更來源于她心靈深處無盡的哀怨和悲傷。
前世的林黛玉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今生的林黛玉出身于鐘鼎世家、書香之族,祖籍姑蘇,家住揚州。先祖曾世襲列侯,父親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蘭臺寺大夫,又被欽點為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林黛玉不僅出身高貴,而且還是一位絕世美女。《紅樓夢》第三回寫賈寶玉眼前出現(xiàn)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清新脫俗,洗盡鉛華,宛如芙蓉出水。瘦弱的身形、少女的羞怯和難以掩蓋的詩人的氣質(zhì)相得益彰,林黛玉把世人眼中美女的的缺點“病”與“瘦”演繹得風(fēng)姿綽約、傾國傾城。
當(dāng)然,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貌,林黛玉有,薛寶釵、史湘云、王熙鳳等人也有,真正使林黛玉特立獨行于大觀園的是她“心較比干多一竅”的冰雪聰明。從《紅樓夢》第五回中的判詞就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物的基本評價,金陵十二釵中,每個人都設(shè)有獨立的判詞,唯獨林黛玉和薛寶釵合用一首:“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上聯(lián)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寶釵,下句以謝道韞之才比林黛玉,貌似對二人的評價在伯仲之間,但是對寶釵之 “德”的“可嘆”和對黛玉之 “才”的“堪憐”,在細(xì)微之處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小說的具體描寫中,林黛玉的才華橫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詩詞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質(zhì)量高。先從數(shù)量上看,粗略統(tǒng)計,林黛玉有詩詞30來首,賈寶玉20多首,而薛寶釵才10來首,數(shù)瀟湘妃子的作品最多。再從質(zhì)量上看,林黛玉的詩作均屬上乘。借春日發(fā)閨情有《葬花吟》,結(jié)海棠社作《吟白海棠》詩,作《菊花》詩和《詠蟹》詩,蘅蕪院受審和釵黛談心,患病并作《秋窗風(fēng)雨夕》詩,教香菱學(xué)詩,妒寶琴,蘆雪亭聯(lián)詩,作《五美吟》,賦《桃花行》,作《唐多令·柳絮》,聯(lián)句詠月,心痛寶玉被笞與寫《題帕》詩等。在諸艷之中,唯有薛寶釵的詩可與林黛玉匹敵,但是,薛、林二人作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薛寶釵是在用學(xué)問和技巧寫詩,而林黛玉則是用心血和淚水寫詩。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然是林黛玉的作品更富有詩情,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從來都是不假思索、一揮而就,她是大觀園里當(dāng)之無愧的首席才女。
如此看來,林黛玉前世既擁有絳珠草的仙子光環(huán),今生又具備足以讓女人都艷羨的美貌,連須眉都自嘆不如的才華,還有讓這樣的才貌得以保障的高貴出身和優(yōu)越生活。按照常態(tài)的邏輯和人生軌跡,她應(yīng)該擁有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健康平和的個性、美麗幸福的人生。在家族和父母的庇護下,憑自己的才貌舒適地生活在自己那一方香軟的女兒領(lǐng)地。但事實卻并非如此,仙子般的黛玉在經(jīng)過姑蘇揚州短暫的溫暖人生之后,必須要面對的卻是賈府和大觀園中表面繁華實則充滿了迷茫、困惑、痛苦和無助的生活。在賈府名義上尊貴無比的林黛玉,必須要一個人面對命運對她的考驗:無父無母,背井離鄉(xiāng),寄人籬下,孤獨多病。高貴的出身讓她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美麗的容貌和過人的才華又讓她有著非常的優(yōu)越感,而仰人鼻息的生存環(huán)境則讓這份自尊和優(yōu)越無所歸依,于是,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時代就在一種濃厚的感傷氣氛里度過。沒有像薛寶釵那樣殷實的家境給她自信,更沒有父母兄弟給她溫暖和依靠,當(dāng)然在賈府中也就沒有誰會真正關(guān)心黛玉,她想要的是什么、她的愛是什么、她的苦是什么、她的愁是什么。于是貌合神離地生活在賈府這樣一個別人世界里的林黛玉,她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內(nèi)心也從未平靜過。孤獨的林黛玉一邊感嘆自己的人生,寫出了大量流露真情的詩歌,以詩歌為媒介表達(dá)了對生命的哀嘆、命運的無奈,直至對整個人生的絕望。正應(yīng)了“窮而后工”的創(chuàng)作理論,生命軌跡的急轉(zhuǎn)彎讓林黛玉由仙境跌入了可怕的世俗,但仙子的稟性、才貌不可能因此而媚俗,也正是這兩者之間巨大的反差,讓林黛玉成了大觀園里唯一真正的詩人。非凡的人生體驗讓她的詩歌充滿真實而強烈的情感、豐富而瑰麗的想象、深刻而決絕的思考。
當(dāng)然,林黛玉在孤獨無助、寄情詩歌的同時,對命運是倔強的,對理想是執(zhí)著的,她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追求,對理想、愛和美的追求,冥冥之中也在完成“木石前盟”的宿命契約。不管是前世姻緣,還是今生相遇,在賈府的生活中,林黛玉和耳鬢廝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賈寶玉擦出了愛的火花,他們都是貴族青年、俊男美女,但他們的愛絕對不是《西廂記》里張生和崔鶯鶯那種郎才女貌而一見傾心式的愛情,更不是《牡丹亭》里柳夢梅和杜麗娘式離奇而浪漫的愛情。他們的愛情有生活的基礎(chǔ),有理想的精神內(nèi)核。首先,寶黛的愛情是經(jīng)過長期接觸與了解后建立的,他們自小“同隨賈母一處坐臥,故略比別姐妹熟慣些。既熟慣,則更覺親密”。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寶黛思想上是一致的。薛寶釵、史湘云都規(guī)勸賈寶玉讀書做官,重視仕途經(jīng)濟學(xué)問,以便讓賈寶玉日后繼承祖業(yè),光耀門楣。而賈寶玉卻堅決反對走如賈雨村那樣的仕途經(jīng)濟的道路,所以賈寶玉與她倆的感情裂痕日漸加深。而林黛玉則因“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語,所以深敬黛玉”。最后,黛玉對寶玉的愛,也是最為純潔和簡單的,沒有任何要求,不帶任何條件,愛得超凡脫俗,愛得一塵不染。對黛玉來說,寶玉就是一切,除了寶玉之外,任何男人,甚至貴為北靜王也不過是臭男人而已。所以,最終黛玉為寶玉而死,寶玉也不負(fù)知己,出家為僧,親身兌現(xiàn)了當(dāng)年“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承諾。
在賈府沒有敗落之前,賈寶玉沒有生存危機,也沒有生活壓力,他在有限的自由空間里全力以赴地追求著愛情價值,在和黛玉與日逐增的愛情里漸漸走向心靈契合。對于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的黛玉,寶玉懂得她的愁,懂得她的凄涼境地,所以當(dāng)他人嬉笑著贊賞林黛玉才情的時候,他卻抬袖拭淚。有人對黛玉的小性子、嫉妒多疑不能理解的時候,他卻軟語殷勤。賈寶玉這樣體貼、多情而又志趣相投的戀人,對于一個家道中落、早年失親、寄人籬下、多愁多病的林黛玉來說,成了她的生命和靈魂賴以存在的寄托和理想。然而“木石前盟”的神話,冥冥之中就使他們的愛情命運蘊涵著明顯的悲劇因子。這樣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引領(lǐng)林黛玉走向愛情,現(xiàn)實卻不允許她把愛情兌換成婚姻。因為在賈寶玉和林黛玉戀愛的時代,是一個以宗族為重、婚姻為家庭利益服務(wù)的時代,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視男女雙方感情的時代。這種戀愛環(huán)境、觀念和他們所追求的愛情是相悖逆的。雖然他們痛恨這樣的社會制度,但他們痛恨的正是他們所深深依賴的,所以他們的愛情就有了那種鬧別扭、吵嘴特有的曲折和痛苦的表達(dá)方式,明明心有靈犀卻又不能表露心聲的那種壓抑和苦悶,明明近在咫尺仿佛又遠(yuǎn)在天涯的那種彷徨和絕望,讓林黛玉的詩歌是“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的美麗和落寞,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的孤苦和凄涼。是“冷月葬花魂”的深入靈魂的絕望,是“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仙子般遺世獨立的孤傲和倔強。一個弱不禁風(fēng)的少女,雖然無法改變現(xiàn)狀卻用充滿力量的心靈和世俗對抗,用尖刻指向血色的幽暗,指向悲情的人生。孤獨、頹廢、絕望、虛無,而又傾力反抗這一切,可是她只是有心靈的力量,又何曾反抗這一切!林黛玉無法抗拒現(xiàn)世黑暗的罪惡,卻不愿污于渾濁,轉(zhuǎn)向了心靈的飛翔:“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這是她心靈來的地方也是最終該去的方向,“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她用最高傲、最純粹的方式,完成她對這個令她留戀而又痛苦的世俗的批判。
林黛玉的曲折人生和詩人氣質(zhì)帶給她的是肥沃的創(chuàng)作養(yǎng)料、敏銳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真摯而熱烈的情感、優(yōu)美而動人的意境。然而,與沉浸于文藝不同,林黛玉的詩人情懷一旦接觸到生活瑣事,就會呈現(xiàn)出世俗的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小心眼兒,愛耍小性子,喜歡拔尖兒,言語尖酸刻薄。周瑞家的來送宮花,林黛玉感受到了不經(jīng)意的歧視,便脫口而出:“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晴雯的一個無心的閉門羹,讓林黛玉誤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惱火不已,以致“越想越傷感起來,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fēng)寒,獨立墻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 。史湘云公然說出小戲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林黛玉當(dāng)然不高興,遂遷怒于前來勸解的賈寶玉。在戀愛過程中,林黛玉更是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嫉妒之心。《紅樓夢》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語謔嬌音”寫賈寶玉親近薛寶釵,招來林黛玉的奚落。賈寶玉以“親不間疏,先不僭后”來解釋,林黛玉則啐道:“我難道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為的是我的心!”第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沖突,林黛玉先是諷刺薛寶釵:“他在別的上還有限,唯有這些人帶的東西上越發(fā)留心。”繼而指責(zé)賈寶玉:“我知道,昨日張道士說親,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緣,你心里生氣,來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雖有‘金玉相對’之說,你豈是重這邪說不重我的。我便時常提這,你只管了然自若無聞的,方見得是待我重,而毫無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著急,可知你心里時時有‘金玉’,見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著急,安心哄我。”在她看來,不管是薛寶釵的金項圈,還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對她的愛情與婚姻的直接威脅。即便賈寶玉不為所動,家長與媒妁豈有不斟酌權(quán)衡之理?她別無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試探、提醒和規(guī)勸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這次激烈的沖突把賈寶玉氣得臉黃眉豎,“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yuǎn)之意”了。真正的愛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難以抑制強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純真的愛情訴求使然,更是由于林黛玉并不能準(zhǔn)確判斷賈寶玉的心思,寄人籬下、無所依靠的自卑使然。任何一個人,在這種復(fù)雜的情況下都可能焦慮、憂傷、敏感、嫉妒。而在林黛玉明白了賈寶玉的心跡后,并非像以前那樣動輒嫉妒多疑了。林黛玉是個癡情女子,脂硯齋的批語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評語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夾批說:賈寶玉乃“古今未見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顰兒可對,今他人徒加評論,總未摸著他二人是何等脫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癡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妙甚” 。寶黛恰為一對,“情不情”是說賈寶玉用情廣泛,“情情”則指林黛玉用情專一,正所謂“寫黛玉又勝寶玉十倍癡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夾批)也。
小心眼兒,愛耍小性子,孤傲、刻薄、嫉妒,這些行為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既得不到賈府上層的理解,也得不到和她相類遭際的人群的認(rèn)同。一如她的詩歌世界一樣,在世俗中,林黛玉是孤獨的,當(dāng)作為最高理想的愛情在等待中希望越來越渺茫,她的心也就越來越絕望。而這愈加絕望的愛情像一團炙熱的火,將她的詩情燃燒,也將她的生命最終化為灰燼。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后林黛玉在舊帕上寫了三首詩:
其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其二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zhèn)日無心鎮(zhèn)日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其三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在結(jié)束最后四行詩之前,黛玉忽覺“渾身火熱,面上作燒”,不得不停筆。而后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去世之前,首先燒掉了手帕。題帕詩用淚寫成,抒發(fā)了林黛玉對賈寶玉忠貞不渝的愛情。她內(nèi)心的千言萬語變成不盡的眼淚,為愛情流,為贈帕人流,為自己流。她的眼淚是對絕望的張揚,對世俗的抗?fàn)帲骸啊绾涡氖陆K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仙子從靈河岸邊走來,因為對至純至美的愛和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而痛苦、頹廢和絕望,但不肯媚俗的她在大觀園里始終驕傲而孤獨、美麗而憂傷、熱情而倔強。理想不可追逐,愛情無法期待,絳珠仙子林黛玉只能用眼淚洗刷世俗的種種骯臟,讓心靈插上詩歌的翅膀,用決絕的態(tài)度走向生的彼岸,最后用死亡完成她對理想的追求、對世俗的控訴。所以,林黛玉的死與其說是因為“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凡是情思纏綿的,那結(jié)果就不可問了”的原因,而死于自己的情思纏綿,還不如說林黛玉的死是因為前世天定的悲情姻緣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更是因為今生的命運多舛和以她絕世獨立的仙人稟賦和污濁的世俗難以共生共存而造成的社會悲劇、愛情悲劇、理想悲劇和人生悲劇。
[參考文獻]
[1]周先慎.古典小說的思想與藝術(shù)[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2]曹立波.紅樓十二釵評傳[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7.
[3]法·米蘭·昆德拉著,許均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美·裔錦聲.紅樓夢·愛的寓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5]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黃德展.林黛玉與魯迅的內(nèi)心世界[EB/OL].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993246—1—1.html,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