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語境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主體意識,關注人的價值與人生幸福,這種人文主義思想有機地融入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在新的時代背景產生了對人生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為原則的新的人文精神,對我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105—02
一、西方人文主義思想概述
人文主義是在西方語境中產生的一種如何看待人與宇宙關系的思想模式,就其思想淵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哲學中關于“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成為了古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4~16世紀,人文主義思潮成為文藝復興的主導思想,人文主義者強調與發揮古希臘、古羅馬著作中關于人性、人的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思想統治,反對禁欲主義。這一時期,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實際上成為整個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基礎。① 在伊壁鳩魯看來,人生的快樂、幸福是人們生活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評判一切的標準,也是人生的基本原則。
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反神權統治的思想斗爭轉變為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政治斗爭,以伏爾泰、盧梭為代表的啟蒙學派,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從政治角度提出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口號,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西方人文思想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一生致力于人本學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因而也將人本學連同自然學當作普遍的科學”。這一理論確立了實在的、物質的、經驗的、生活著的人的無上地位。②同時也指出了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于人與人的統一中”,強調真正的人的類生活是以愛和友誼為前提的,以此來克服近代市民社會中人類個體的孤立與冷漠。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友愛來解決彼此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隨著近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科學主義給人類帶來豐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伴隨后現代主義的戰爭、疾病、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涌現,使得科學主義連同傳統的人文主義因為對個體的過分關注和夸大物欲等方面也受到批判。人類進入一個渴求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科技與實踐水平,使人們對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自身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傳統的人文主義作為人類的終極關懷者又被提及,當然不僅是為了歌頌人,而重要的是為了挽救人。
二、中國社會對西方人文思想的合理借鑒
從思想文化領域看,在西方,作為現代性的以人為本從一開始突出的是個人及其個性的價值。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在“五四”時期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并加以弘揚,用以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依附性關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沿著人文主義思想的軌跡,從人的角度出發,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家族主義與傳統禮教,他們宣稱“新文化運動是人的運動”。但由于中國經濟文化的落后和長期封建主義的禁錮,占統治地位的文化依然是儒家的傳統倫理。這樣,在中國社會成長起來的人文思想就是以“仁愛”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傳統,作為人生價值和社會生活的支撐點。重倫理、重整體,卻忽視了個體的作用,其實已經稀釋或者背離了人文精神的底蘊。
客觀地說,近代的中國一直掙扎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根本無暇顧及個體的意志。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日漸繁榮,向著現代化邁進。但是作為現代性的核心、靈魂的以人為本理念,并沒有一開始就被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發展就是硬道理”,這些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今天,中國社會在精神、道德等層面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社會發展需要把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共同提升人的生存狀態,關注個體的體驗。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遵循“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價值觀取向,明確未來社會發展目標,意味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回歸,并呼喚著新的人文主義精神的誕生。“新的人文主義精神,是對以往人文精神的批判繼承和發展超越,它以對人生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為原則,以實現人的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自由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文化精神的生活范式。”③強調個體主張與群體意志的統一,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三、和諧社會與以人為本的幸福觀的統一
為了更好地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從根本上把握現代性,即把以人為本看成是構成現代社會的現代性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靈魂。④社會主義現代化歸根結底是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的,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無論是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倡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把西方的人文思想有機地融入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并付諸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個體幸福與和諧社會的統一
回到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他說:“我們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⑤什么樣的生活是幸福的,在物質上,“肚子的快樂是一切善的開端和根源”,但生理感覺不是幸福的目的,在精神上,“最大的善乃是明志”,然后理性的取舍困擾我們心靈的東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倉廩實而知禮節”,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今天,我們追求幸福的GDP,或叫“國民幸福總值” 。⑥盡管每個人心中幸福的公式都不同,但新的幸福觀著眼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協調和諧,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個人智慧和創造性獲得充分的發揮,家庭生活更加融洽和諧且富有情趣,人的心理、信仰、審美和道德等精神生活獲得高度的充實和滿足。⑦
個體幸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安寧是個體幸福的保障。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復雜,貧富差距明顯,住房、就業等壓力困擾著許多人的生活,但這些都阻礙不了人們對幸福的追求,社會的發展需要每個人以積極的心態努力進取。個人的樂觀進取為社會發展注入勃勃生機,同時,個人的幸福也離不開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基本條件。個體幸福與社會和諧是有機的統一。
(二)個體完善與公平正義社會秩序的構建
首先,個體完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一般來講,人的個體性完善主要指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個人通過主體自我意識認識到自我價值,并在實踐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各種潛能,進而每個個體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使得個人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達到和諧一致。
我國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人才強國戰略思想,要求加大教育的投入,培養具有創新的科學精神又有寬容的人文情懷的杰出人才,同時,要提升個體意識,增強主觀能動性,能夠立足于滿足自己生命本質需要的生活實踐,進而超越現實,用全部的理想、信念和熱情投入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建設之中。主體意識的培養是保證社會充滿活力的前提,社會越進步,越應注重培養每個社會成員的獨立自我意識和創造精神,尊重每個人的人格,鼓勵每個人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哲學的中心議題和鮮明的價值訴求。社會是由作為個體的人組成的,個體的人的完善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無疑構成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前提。
其次,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是個體完善的保證。個體的完善需要社會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成長氛圍。所以社會的和諧還在于能夠聲張正義,“政府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進而保證司法公正,決策的合理性。
目前中國社會最大的不和諧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發展失衡、分配不公、腐敗凸現。社會的改革發展首先以制度的建設為保障。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是讓人們獲得幸福感受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證,社會只有朝著相對公平的方向發展,社會財富才能按照人的貢獻和能力獲得相對合理的分配,社會成員之間才能相互合作、理解與友愛。
(三)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界是人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載體,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現代化過程中對環境資源的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全球都在承受生態危機所帶來的壓力。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擴張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加之對勞動生產率無限增長盲目追求,缺少了對發展價值的關懷,因而在物質文明空前繁榮的現代社會背后,卻掩蓋著人性價值的普遍失落。人類開始反思傳統人文主義的理念,從終極關懷的角度去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依賴自然生存,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中,激發人們心靈底層的人文情懷,使關愛自然成為人自身生命的內在需求,也是一種負責任的人性價值的體現。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是對傳統人文主義的修正,也是對整個人類文化的生態結構和人文精神的覺悟。中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至此有機地融為一體,統一于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