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用符號學的方法,考察了俗套的內在機制,提出俗套是以不偏倚為準則,拒絕標出的保守中項,是文化及媒介共謀的結果;分析了俗套的作用:作為一種規范,它既能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也是一種保守力量,阻礙著文化的推進;最后,對中國文化中的虛偽俗套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俗套;符號學;媒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27—03
俗套似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處境。柏拉圖早就提出,人的一輩子都是帶著鎖鏈居住在黑暗的洞穴中。海德格爾也認為,人需要破除置身其間的俗世迷霧,才能達致澄明之境,獲得詩意的棲居。作為文化的人,免不了受俗套的束縛:思想意識的套路、刻板印象的認知、娛樂潮流、消費趨勢。若不想被標出,就必須接受正常化(哪怕是異化),也就是俗套化。人類似乎無法不俗套。俗套看似是一套行為規范,實則是一套文化標準、一套意義規則。從文化符號學角度處理的俗套問題,能更好地洞悉俗套的內在機制。
一、從符號學角度看俗套
漢語詞典釋義:俗套,世俗的習慣和禮節;陳舊的格調、程式。如此,俗套是一個中性詞,偏向貶義。張智庭先生在巴爾特《中國行日記》一書譯序中提到,俗套一詞在西方最早是屬于印刷術領域的用語,在19世紀初指一種凸面模版,后于20世紀移用到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指不假思索地接受的重復觀念,它具有兩個特征:缺乏新穎性和被廣泛接受。①
俗套的中性化,就是要保守中項,不偏不倚,大眾化,具有普遍性;不以標出性為代價,要跳出世俗就得承受標新立異帶來的風險;當中項開始偏向標出項,也就開始了初步俗套,更進一步就完全俗套,就等著另一種新的異項來打破這中項的平衡:這平衡是動態的。②在不同的場域,俗套的體現方式不同,其現象也具有差異性。有的必然要固守俗套,有的天然是反撥俗套。這體現于政治的穩定性與藝術的創新性尤為突出:政治必然是要以穩定為主導,改革也是在體制俗套的基礎上,這很難脫離俗套;藝術天然以“標出性”為靈魂:出奇制勝,甚至以極端、出格為風尚。這體現了俗套的場域性與動態性。俗套是一種政治經濟及商業效應、文化形式、社會心理,也是人類群居性的必然、社會群體的趨同。
俗套是文化及媒介共謀的結果。現代化及其媒介只是進一步加快了俗套的進程,使得俗套更快成型和被取代。這是經濟工商發展需要的速度及狀態,是速度帶來的俗套。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輩子都帶著鎖鏈居住在黑暗的洞穴中,這些洞穴的居住者不能看到被耀眼的光照的洞穴外的真實生活,他們只能注視到洞穴墻壁上顫動的現實的影子。③事實上,就他們而言,這些影子就是現實。只有少數人設法掙脫鎖鏈從洞穴中逃脫出來,他們在洞穴外發現了放射著本質之光的現實,認識到墻壁上的影子不是真實的,只是現實摹本灰暗的輪廓。在技術時代、文明社會,這樣的洞穴是無限自由敞開的:寬廣、魅惑、享樂。
媒介發達到了完全控制人的時代,狂人預言家麥克盧漢才說: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身體的延伸。④這實則仍然是柏拉圖“洞穴說”的延伸,即人是如何被發達的媒介馴化出來的。人的社會屬性是馴化的結果,人的自然屬性(肉身屬性)也是被馴化的,這是教育的馴化(教化)功能。這道理體現于人對動物的馴化——圈養、命名、想象上更明顯。只不過,在“人”這里,教育并沒有“教會”人這樣的認知罷了。維特根斯坦認為,游戲是根據一個特定的規則進行的,規則是教人玩游戲的一種輔助,人們可以通過看別人玩一種游戲學會它,旁觀者能夠從實際進行著的游戲中看出這些規則,就像游戲所服從的一項自然法則。從游戲開始,人們就開始了俗套的馴化。人就活在媒介制造出來的世界里,至于這世界是真實還是虛假,人們很難明白。所以,似乎還存在另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對可能世界的想象歷來精彩無比。這是洞穴帶來的俗套。
俗套未必就一定是不好、不可取的。俗套在廣告、銷售中的作用可謂立竿見影,這話看似在反著說,其實不然。似乎,作為以“新”為主要精神的廣告營銷行業,必是要以創新為獲勝法寶——似乎唯有新奇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其實也未必盡然。并不是所有的廣告都是以“新”為不二法門的,絕大多數還是走穩中求勝的步子:雖然落入俗套,卻是一種安全保險方式——不至于因失誤而輸得很慘。大部分廣告都不愿去冒險,這是一種穩扎穩打的策略,走中項路線,以不標出為完全域:至少是處在安全域,不至于出現大的失誤。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電視娛樂節目及廣告的惡俗競賽。這是功利性俗套的基本內涵(基本需要)和表現形式。
當然,在保證基本安全的需要之下,又總會有一部分更善于劍走偏鋒,掛靠(依附)、打擦邊球的俗套。這一種類似于充分吸取了中國太極功夫 “和”精神的俗套,也是中國式智慧的特色。謀略的精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厚黑學、卡耐基論人性優點缺點的中國化、九型人格研究、商業謀略、官場行政哲學,這是謀略學、智慧學,也是俗套學。無疑,整個文化是其精神教父,大眾文化是其建構者、踐行者。如何談清醒體認之?所謂當局者迷:正因為我們過分陷入行話、行規、行情,加上諸多信息不對稱,就難免留下刻板印象。知識結構天生畸形,后天營養不良,就更難客觀、真實地體認自身及其場域;又因人類都是喜歡扎堆、趨同的動物,個人及其機構的俗套才得以有市場,這也是整個機構正常化運轉的必需。這條生產俗套的流水線轉動正常,社會才能更規范化、正常化,這條鏈條就叫人類文明。
二、俗套的符號模態
前幾年,中國流行哈韓、哈日、哈歐美風潮,這既是俗套,也是必要的俗套:相互學習、借鑒。人類的趨同性,即是俗套化。哈風是流行潮流,是文化發展的必需。近來,老外也流行哈中國風了:大多數影視作品都要裝上一個“中國形象”。這不僅是中國商業品牌的廣告植入,還有其自身為市場需要,為營銷策略。哈風當然是為市場服務,這是整個文化市場的需要。
交際場合的俗套,即話語、姿勢、著裝等,這一切場域的規矩,日常生活的規范,是細小微不足道的俗套,也是必要的俗套。社會需要俗套,俗套是規范與趨同需要,是社會正常化的必備要件,也是社會(群體)認同的基礎要件。
然而,生活中的俗套往往是不著痕跡的。各種不同場合的俗套話語,人們穿梭其間,游刃有余,實在難為復雜的人類了。大眾流行話語、娛樂話語、政治話語、影視娛樂話語、藝術時尚話語:當俗套成為一條產業體系,加上成熟的商業化運作,這就成為現代化流水線上的產物。這是產品,同樣是商業產品,產業化、批量生產的俗套文化。我們就生活在俗套中,難以自拔;有的被俗套淹沒,缺乏基本識別力。在流行影視劇中,必然是俗套化,因為娛樂要形成風氣,更快取得商業價值。諜戰劇、主流局、穿越劇、小三劇、都市戀情劇,相親節目、沖關類節目、家庭倫理節目,類型片、系列片、續集、改編等,都是對俗套的有效利用。在媒介的娛樂風氣引領下,在商業鏈條中,緊緊把握社會風氣,緊隨時尚潮流,就有必要以立竿見影的商業價值俗套為指導。這就是俗套的商業化,讓文化緊緊拴在俗套上,這是現代化的征候;作為連帶效應,商業化只不過是其催化劑罷了。
藝術泛化,進入俗套的日常生活空間后,藝術的創新與標出性就得不到自然體現,從而受到大眾文化的挑戰:大眾日常生活藝術化,藝術如何來保持其標出的新呢?如何保持藝術的獨立主題呢?藝術的俗套,這是個問題。
社會必然是趨同的,這樣才能有秩序,才不至于失去統一的價值體系。俗套是一種規范,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俗套的觀念是如何被定義出來的?“文革”時期,局內人未必就認為此為俗套;或者當時的局內人有清醒認識之但是缺乏揭露的勇氣,被俗套的力量嚇住了、征服了,更無有膽識站出來反擊之。當我們這些現代的局外人,在幾十年之后來觀照并認清它,似乎還想揭露它。那么,從古至今的俗套又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呢?古時的國家公文,現在成了八股,后又有黨八股、革命樣板戲。那么,如今批量生產的海量學術論文,若干年之后,子孫后代在面對如此龐大的論文數據時,又會做何感想:稱其為何種文體,如何處理CNKI數據庫容量,如何做文獻綜述,如何統計歸類,難道不會在心里狠狠咒罵這些過去的濫造者嗎?是不嫌多呢,還是嫌不夠,或是因為在功利需求下,個體很難實至名歸?沿著同樣的道理,我們似乎可以推演:局內與局外的俗套,又是各自所為哪般?
或者,俗套本身就有一定規律:不斷超于舊時俗套,以新的俗套替代之,這或許也是人類文明的動力之源。那么,這樣一來,就不再是概念的擴大或劃定界限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共同的俗命;與人類生命相伴而隨的俗套,就是文化慣性與惰性使然,這根植于人性及社會文化本質深處。不同文化主體的局外人,總是可以(會)及能夠看清(或者強化)異外文化的俗套。因為作為旁觀者,既有差異性帶來的清醒,又有差異性帶來的不理解,而難以認同;這有文化差異,也有文化心理相抵觸。俗套在這里難以有一個標準定義。各個社會階層因為缺乏溝通與了解,又有文化差異,認同標準不同,更由于信息嚴重不對稱,從而因俗套而排異。
任何文化形式都不免要落入俗套,這難道是文化自發的內在邏輯?當俗套確立,成為主流,并延續下去,不斷演進;如果沒有沿著自動更新的律動向前,那么,就必然會對新事物的生成產生阻礙,這就是傳統與新文化之間的天然矛盾。傳統與新文化如何達成共識,恐怕只是一種平衡罷了,俗套就是文化習性在歷時與共時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三、中國文化中的虛偽俗套
中國傳統文化俗套殘留著一種虛偽。保全性命,保全名節,五十步笑百步,從來就如此,老祖宗的規矩……在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存在一種“偽”,故有此奇形怪狀的虛偽德性,誠信缺失、不講道義、偽善面孔……這不僅是大局面反諷,更是文化骨頭里面的毒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是會造就從古至今活躍在各類大小舞臺的眾多偽言偽行的偽道士,何以?偽道士橫行的原因在于:這文化骨頭里面的“偽”部分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更是避而不談,被饑不擇食地“發揚光大”了也是有的。這又與當今世界文化形式緊迫、文化恐慌有關。在各種文化潮流猛烈攻勢下,文化強國急需一個標桿。這文化深層次的“偽”,未得到合理有序的認識,難以理清;沒有認真、深刻地討論,如何梳理?結果不僅會貽笑于大方之家,更是荼毒生靈,后患無窮;不僅對文化的丑陋面、陰暗面等歷史遺留問題不加以認真區別、反思,還要建立起另一套敬畏與避諱的權勢話語體系,為其樹立品牌、豐碑。這不僅僅是因為缺失宗教信仰體系,就需要創立一套價值體系來填補信仰的真空,實則是封建殘余思想在作怪。
確實,這里似乎有一個大問題:在這個文化系統內,精髓部分很大程度上源自謀略。謀略文化,從孔子到朱熹,到程朱理學,到三綱五常,《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文韜六略》等華夏經典,這其中的謀略被視為智慧,被作為中國文化符號,被視為驕傲。謀略文化具體是講怎么聰明;怎樣有謀略,懂世故;怎樣含蓄;怎樣韜光養晦……要做到智性、聰明,重在謀略、策略、技巧,把智慧作為一種方法與手段,終極目的是去謀私利,從而導致人格分裂,價值觀分裂,沒有固定的價值標準;導致偽善、偽敬、偽笑,就更難說言行合一。這樣便導致了文化中的大謊言、大俗套,故斗智甚于斗勇,不作匹夫之勇,不做莽夫,不做出頭鳥(因為槍打出頭鳥)。這樣方才顯聰明,方才智慧,方才懂事。故有文韜,有韜光養晦;故有笑里藏刀,故攻心為上;故有官場哲學、官學;故有交際技巧、交際術。
更甚者,如今書店流行專柜里,必然擺放有流行的讀心術、管理術、心理學、交際術:人格研究、人性研究,成功學、勵志學,厚黑學,經營學,營銷學:懂人—讀心—管人。從人性的優點、弱點到九型人格,到管人管環境管文化,到企業文化,到團體文化,到銷售術,到傳銷手段直銷方式,到職場生存能力,到如何結交權貴,如何得到領導上司賞識,如何升官發財,到如何追男、女朋友,如何經營婚姻、愛情……這一切都在強烈地刺激人們并向人們展示:如何懂“人性”、會看人,如何會做事、為人,如何會耍手段、懂規矩,偽言偽行,是多么重要。人們在認認真真地把“偽”作為一項重大事業在做,一如人們認認真真地在娛樂并把娛樂作為一項偉大事業在認認真真做一般。風起云涌的培訓機構,大肆流行的職業培訓,都在認認真真地做著這樣的文化生產,偽文化由此高潮迭起。多年前開始,中國十大暴力贏利機構之一就有教育培訓這一行業:市場有需要,人們有需要。而這類培訓機構,多半是為考試考證、交際、職場生存能力等。甚至別說偽報道、偽數字、偽新聞、偽權威等之類,人們的神經都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偽沖擊波。這是大俗套。
這里的問題是,如何發揚傳統文明,如何增長人們的人文素養。如果不清醒反思,剔除有害糟粕,恐怕真是會饑不擇食胡亂吞咽,導致消化不良。
這種偽文化之下,就必然會延伸出一系列的“偽崇高”、“偽道德”等在“偽”主題之下的諸多概念及方法。這是中國人情社會的深根,在這個文化系統內部,早已潛移默化了,形成一種自然的生長。不可避免地,在缺乏契約精神約束的文化俗套引領下,難以談信任他人。這是偽文化的頑固性(惰性)。從幾千年的文化生成模式不難看出,這一種彈性機構沒有制度上良性循環的保障,沒有契約精神的自然生就,只好求助于大而無道、無具體制度化的“道”,社會結構就無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社會自我改良就成為無本之木。所以,偽文化的結構實則是中國整個人情文本形成的社會結構,在這樣的社會機制下,無法有真正徹底變革的可能——民眾的覺醒,民眾的權利意識,這個根在于偽文化俗套之害。如何破除這樣的文化俗套才是根本。怎么說政體、政治環境,怎么說官場、行政機構,怎么說社會道德,怎么說大眾娛樂,都要從破除文化俗套的偽開始。
俗套符號學會成為一門精深的學問嗎?在21世紀是符號學世紀的歷史形勢之下,恐怕不得不要認真面對這個局面。無疑,懂得認清和破除無處不在的俗套,才能脫出苦海,洞明人世。
[注 釋]
①張智庭:《巴爾特到中國:有關“俗套”的符號學思想——序羅蘭·巴爾特〈中國行日記〉譯本》,《符號與傳媒》第四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5頁。
②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85頁。
③古希臘·柏拉圖著、吳獻書譯:《理想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④加·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