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是一種象似符。隱喻借助于自己的特征指示事物,即通過描述其他事物中的對應關系來體現事物的表象特征。皮爾斯認為,符號具有“三位一體”性質并具有層級性。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隱喻也具有這些性質。本文應用皮氏符號學理論,分析了網絡隱喻符號的“三位一體”性質和層級性,從一個新的視角理解隱喻,同時也是對皮氏符號學理論的實踐。
[關鍵詞]隱喻;皮爾斯;符號學;網絡語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17—04
一、網絡語言與隱喻
目前,對網絡語言的定義眾說紛紜,筆者從三個層面提出了網絡語言較為完整的定義:“宏觀上,網絡語言是以互聯網為技術載體,以自然語言為支撐,對人類語言和非語言符號重新組合,表達內心訴求、在網絡社會或虛擬社區的文化環境下甚至延伸至網下社會所使用的言語、表達方式或言辭,通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包括自然語言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語言),是一種新的媒介語言。由中觀層面看,網絡語言專指網民在聊天室、即時/非即時通訊、論壇與博客等場域,利用常見網絡技術語匯及自造言語進行言語交際、思想交流所使用的語言。病句、錯別字、字母詞、數字、符號、拼音符號、漢字、外借字(詞)、混合詞、圖像等非常規語言表達等紛繁復雜的語言形式交織在傳播內容之中。從微觀層面看,網絡語言是符合計算機編碼規則,能夠通過計算機鍵盤輸入,以字母、字符和符號為單位構建的流行于網絡的一種普遍認可的人際傳播符號系統。”①因為網絡語言在運用上追求靈活、創新,不滿足司空見慣的表達方式,而且網絡語言也和自然語言相對隔離,所以出現了網絡語言獨特的隱喻特征。對隱喻的理解就是對喻體意義與語境沖突的消除,這一沖突消除主要依據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要理解網絡語言,必須了解其字面意義和與之相關的網絡世界,在此基礎上理解隱喻本質:隱喻傳達兩種事物(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通過比喻而不是按照字面意義運用一個或一些詞語。
二、網絡語言隱喻的生產機制
(一)相似性原則
網絡隱喻傳達兩種事物之間的關系,是通過比喻性,而不是按照字面意義運用一個或一些詞語。如網民把“發帖”喻為“打鐵”、將“生手”稱為“菜鳥”等。這一沖突消除的過程主要依據是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性。相似性就是兩個事物之間相似的地方,它是隱喻賴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束定芳認為有兩種基本的隱喻:一種是以本體與喻體間原有(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為基礎的隱喻(similarity—based metaphors),另一種是以說話者或作者新發現的或刻意想象出來的相似性作為基礎的隱喻(similariry—creating metaphors)。②網絡語言恰恰就是網民通過已感覺到與身邊事物的相似性,或將原先并未感覺到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常見相似性體現在物理與心理兩個層面。
物理相似性指事物之間形狀、聲音和功能上的相似,這一類在網絡人際交往中尤為常見。如“斑竹”的諧音,許多網民使用漢語拼音輸人“版主”(banzhu)時,“斑竹”也在輸入法工具條的選擇之列,有些網民就用了這個詞,頗有戲謔游戲之意。此外,網民通過鍵盤符號、標點符號,構建新的物理相似符號,如:D表示咧嘴大笑,Orz 或 zrO 表示甘拜下風、崇拜、佩服之意。
心理相似性則指一種心理感受上的相似,網絡上常見的方向性隱喻往往利用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礎與某些心理體驗之間的相似性來傳情達意。如:)表示高興,:(則表示生氣,“踩”、“頂”都表示支持。
(二)語義延伸原則
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隱喻是語言進行延伸擴展的途徑之一。如果自然語言的現有詞匯中沒有合適的詞來表達網絡上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網民就會借用現成詞語來表達某個新的概念。這種借用的結果就形成了網絡語言中海量的隱喻性詞匯。如“潛水”指一種水上運動,但由于其安靜不喧嘩,所以“潛水”一詞在網絡中被賦予了“在網上看帖,不發帖或不發言”的新義;“樓上”和“樓下”在網絡論壇中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因為網上的言論或文章均是按照其發表的先后順序而呈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順序排列。但是詞義延伸需要現實詞語作為基礎,即延伸義和詞的基本意義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存在相似之處或者有聯系,這種相似之處或者聯系就是詞義延伸的現實依據,也是隱喻運作的基礎。
(三)意義轉換原則
用現有的舊符號產生新的意義是網絡隱喻經常采用的手段。網民采用反諷、漢語詞義曲解、舊字(詞)新意、數字借代詞方式實現隱喻,符號的外在形式沒有產生變化,但其內涵意義被改變了。網絡語言經常對舊的符號進行引申、仿造甚至曲解,造出新的含義。如“黃昏戀”指晚上去鍛煉身體;“白骨精”與《西游記》無關,而是特指社會職場上這樣的人:白領+精英+骨干;暴露的乳溝則成為“事業線”。更有甚者,網民通過原有詞語符號的不斷組合,利用原本存在的語素進行新的組合搭配,由于能指以此種方式的不斷組合,結合自然語言中原本存在的概念,篡改了所指意義,笑人笑己,達到譏諷、冷幽默的效果。例如:
最近總是失眠,16小時就醒一次。
請不要叫我宅女,請叫我居里夫人。
那人長得吧,怎么說呢,像素比較低!
“你喜歡我天使的面孔還是魔鬼的身材?”
“我就喜歡你這種幽默感。”
三、符號學與隱喻
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現象,隱喻也是一種符號,具有符號的一般性質,遵循符號發展的一般規律。符號與人類知識和生活的整個領域相關,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個普遍工具,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符號學理論進行審視。西方的隱喻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修辭學研究時期、語義學研究時期和多學科研究時期。修辭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的定義是:“隱喻就是把一個事物的名稱轉用于另一個事物,要么從鐘轉向類獲或由類轉向種,要么根據類比關系從種轉向種。”③保羅·利科(P. Ricoeur)提出隱喻出現在由屬和種所構成的系列之中,出現在由各種關系所支配的活動中,這些關系是從屬關系、協調關系、比例關系和平等關系。隱喻就在于打亂了這種順序,破壞了這種活動……④
語義學研究的代表是隱喻互動理論的提出者和完善者理查茲(I. A. Richards)和布萊克(M. Black)。他們認為,“隱喻是一種新的意義的創生過程,是兩個主詞的詞義相互作用的結果”。⑤因此,他們把隱喻作為一種語義現象考察。隱喻的多學科研究是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的興起和發展而開始的,代表人物是語言學家萊考夫。萊考夫(G. Lakoff )和約翰遜(M.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⑥他們認為,隱喻本質上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這就開辟了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研究隱喻的全新視角。
皮爾斯對康德的理論體系做了深入研究后,獲得了其哲學理論上頗具特色的“三個范疇”(three categories),分別被命名為第一性(firstness)、第二性(secondness)和第三性(thirdness)。第一性是事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樣式。例如顏色,無論他是否被某人的視覺所感受,它都獨立存在著,不受時間和空間的任何約束。第二性是個別的時間和空間上的經驗,它所呈現的樣式關系到一個第二者,但不牽扯第三者。第三性是將第二者和第三者聯系起來,屬于精神、衣食的存在方式及活動所確定的東西,是作為一種“解釋”用于符號本身的。他區分了符號的三種情況:image、diagram和metaphor。這三者之間的區別主要是根據語言結構與現實世界的相似性程度和語言符號的抽象程度劃分的。Image(肖像)是一種完全的相似;diagram(地圖、設計圖等)是一種結構的相似;metaphor表達的是一種平行關系,即通過指出某物與另一物之間的某方面的相似來表達某物。⑦
皮爾斯認為,任何一個符號都由媒介、指涉對象和解釋三種要素構成,即符號具有“三位一體”的性質。符號具有的三種關聯要素是媒介關聯物(M—medium)、對象關聯物(O—objiect)、解釋關聯物(I—interptret)。媒介關聯物是符號的物質形式;對象關聯物是媒介關聯物所指的對象;解釋關聯物是符號適當的意義結果或在“解釋者心中產生的東西”,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意義。這三種關聯物與“普遍范疇”第一項、第二項和第三項相對應,即“表達第一項的媒介關聯物,表達第二項的對象關聯物,表達第三項的解釋關聯物”。⑨這種“三位一體”的性質可以用一個三角形表達出來(見圖1)。
在皮爾斯看來,這三個關聯要素是不可分離的,三者的意指過程是:媒介關聯物指向對象關聯物,接受信息者做出解釋,解釋就是意義。另外,這種解釋可以無限進行下去,因此這種意指是動態的(dynamic)。也就是說,使用符號的人直接從其經驗世界中取得意義。
皮氏符號學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符號是一個層級系統,“尤其是復雜符號的完成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疊壘性的、階梯性的”。⑩皮爾斯認為,“解釋過程”原則上是可以無限進行下去的,只要認為這種說明已經夠,那么就可以中止了。皮爾斯把這個過程稱為“符號的增加”(見圖2)。
詞的基本意義是通過符號形式和符號內容之間的關系構成的,當這一關系存在時,符號存在其間。已經形成的符號整體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變成符號形式,產生高一級的內涵意義。
以網絡詞語“沙發”來說,在日常話語中出現,其意義作用是所指意義層面的東西。但是在網絡表達中,“沙發”經常表示“第一個回帖的位置”,這一伴隨意義的產生是以第一級符號內容“沙發”的所指意義為前提,包含了第一級符號所指意義層次的意義作用。這樣,符號的層次便顯示出來(見圖3)。
四、網絡語言隱喻的“三位一體”特性
從上述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網絡語言隱喻也具有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和解釋關聯物“三位一體”的性質。在虛擬空間,人們在描述或提及某些事物的時候,逐漸在某些不直接對應的媒介關聯物和對象關聯物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符號使用者或接受者在此聯系之上,得出解釋關聯物。媒介關聯物和對象關聯物之間建立關系的基礎是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出于文化、歷史、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選擇何種相似性作為建立關系的基礎卻是主觀的。由此,隱喻“三位一體”性質關系的圖形就具有了指向性(見圖4)。
可以想見,網絡隱喻中的媒介關聯物和對象關聯物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但這種相似性并不直接顯現出來,只有通過解釋關聯物才能將二者的關系揭示清楚。解釋關聯物是聯想式的解釋意識,即依賴于想象、直覺和靈感的解釋或意義,解釋關聯物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使用者經驗范圍不同而有所差異。解釋關聯物要同時考量到媒介關聯物和對象關聯物的關系和他們各自的特性,通過媒介關聯物與對象關聯物的聯系,找到適當的意義結果或在解釋者心中產生的東西,也就是意義,進而委婉地表達隱含意蘊。
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11網民實際上把不一樣的事物當作了同一種事物,通過對不同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特征,如“打醬油”、“搶沙發”、“搶板凳”、“恐龍”、“青蛙”、“潛水”、“燒餅”以及“瑪勒戈壁”、“臥槽泥馬”等耳熟能詳的隱喻。上述隱喻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網絡文化和社會背景,媒介與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在解釋過程中間接、多樣地呈現出來,最終達到抑或荒誕抑或合理的解釋。
五、網絡語言隱喻意義生成的層級性
隱喻是一種言語語義轉換現象,即從在場的、實際使用的符號轉向不在場的、未實際使用的符號。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出,隱喻發生在語言符號系統的第二個層級之上。隱喻始端的符號形式并不直接與對象關聯物發生聯系,而是與對象關聯物聯系在一起構成高一級的符號形式,形成以“所指意義”為前提的“伴隨意義”。只有把媒介與對象構成的所指意義作為高一層級的媒介,根據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憑借聯想推理,從宏觀語境中尋求一種合適的伴隨意義或說內涵概念才易做出正確的解釋。同時,由于對符號的“解釋過程”原則上是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的,對隱喻的“解釋過程”也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的。因此,第二級媒介關聯物和對象關聯物所對應的解釋關聯物也并非單一的,而經常表現出開放性,使隱喻往往呈現出多義、歧義狀態,12也可以使人們對隱喻的解釋不斷延伸下去。
六、結語
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日益受到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關注。從皮爾斯符號學的角度,即從符號具有“三位一體”的性質和符號具有層級性的理論出發來分析隱喻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隱喻。隱喻的形式并不直接與對象關聯物發生聯系, 而是通過先前的表達與對象關聯物聯系在一起,構成高一級的、新的符號形式,產生聯想式的伴隨意義,曲折地表達內涵意義。由于網絡虛擬空間交流的局限性促使網民充分發揮想象力“制造”適合網絡交流的語言。這種特殊創造離不開到現實世界中尋找與客觀事物特征有關的相似性,這為網絡語言的隱喻提供了肥沃的話語養分。網絡隱喻的相似性來源于其體驗性,包含重要的文化因素,可概括為對現實生活世界的體驗性。網絡語言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發展并表現出其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