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受災檔案搶救時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受災檔案搶救時的保護對策,并進一步提出做好受災檔案搶救與保護工作的幾點具體意見。
[關鍵詞]受災檔案;檔案搶救;檔案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79—02
家園被毀、房屋倒塌,可以重建,檔案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毀,不能再生,可能造成歷史空白。因此,災害中及時搶救、科學施救,是保護檔案資源、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的有效之舉。
一、受災檔案搶救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檔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著檔案搶救和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益。
(一)檔案搶救與修復技術實施要求不規范、不統一
不同地區、單位對檔案搶救修復技術實施要求的規范不統一,許多措施在實施時偏離檔案保護技術的要求,沒有完全達到長期保護的目標。這就要求加強保護技術和保護技術管理方面標準或規范的建設,加強技術實施過程中的監督管理、技術水平和技術實施及質量需要評估,保證檔案保存的環境條件符合保護的要求。
(二)檔案搶救與修復技術人員缺乏
搶救修復技術人員缺乏是目前限制國家檔案保護工作推進的又一突出問題。檔案搶救工作主要包括檔案修裱、去污、加固、字跡恢復、更換卷皮(卷盒)、復印、縮微、數字化、翻譯、匯編出版、高標準仿真件的制作等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有些工作技術性較強,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有些工作則較為簡單,通過短期培訓就能達到工作要求。檔案搶救工作的成敗,主要取決于技術性較強這部分工作質量的高低。據調查,全國絕大多數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沒有配備完全勝任檔案搶救修復工作的技術人才。檔案保護工作人員在從事無法勝任的工作時,一會影響檔案搶救工作的質量,搶救后的檔案很難達到《檔案修裱技術規范》的要求;二會將檔案搶救工作暫時擱置,錯失搶救的最佳時機,影響搶救工作的開展,沒有達到檔案搶救工作的目的。
(三)檔案搶救與修復工作缺少統一標準
在檔案搶救工作中,對搶救修復工作應該有具體的要求,應該有系列標準規范整個過程或活動,統一技術操作,統一修復質量標準,系統培訓修復人員,以確保檔案的搶救修復工作從經驗修復逐漸轉變為科學修復,從技術性修復轉變為技術加管理性修復,從數量考核轉變為逐漸加大質量考核的比例,通過檔案搶救修復技術規范的研究和制定促進保護技術的長足發展。
二、檔案保護對策分析
檔案的保護對策分為三個層面,即預防性保護、治理性保護、管理和社會層面保護。
(一)預防性保護
預防性保護是指通過對檔案周圍環境的監測和控制,使檔案在保管和利用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減緩檔案的自然老化,降低其出現損壞的可能。
預防性保護包括溫、濕度控制,防光,防空氣污染,防蟲,防霉,防火,防盜,裝具,包裝材料,展覽,運輸,設備的選擇,庫房的維護,檔案的定期檢查,突發性災難的應急及搶救措施與方案,與此相關的是為預防檔案保管環境的不適宜變化而制定的管理政策、管理制度、人員配備、監督檢查、質量評估、財政投入評估、財政投入檢查等。預防性保護貫穿于檔案保護的整個生命周期,是一切保護的前提。前端控制可以增加文獻自身對惡劣環境的抗性,提高文獻遺產的耐久性,延長文獻遺產的壽命。為保存好文獻,進行前端控制十分必要。全程管理是伴隨著文獻遺產的生命周期而開展的一切保護管理活動。后期的監督包括保護技術活動的評估、人員技術水平的評估、財政結算、開展保護活動后的總結報告、制定規范、標準或建議、提供參考性的開展保護活動的經驗、方式或模式等。
(二)治理性保護
由于時間、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檔案會遭受外界的侵害而導致損壞。檔案保護就進入了治理階段,即當某些檔案遭遇突發性事件而面臨損毀,必須通過治理技術或修復技術進行處理,即治理性保護,從而恢復其原貌。
(三)管理和社會層面保護
管理層面保護是指為國家檔案保護提供相應的法律保證、政策支持和標準規范;社會層面保護是指為國家檔案保護提供必要的社會大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促進其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良性、協調發展。管理層面包括國家檔案保護目標、策略、措施的制定,法律法規的制定,專業技術標準化的發展以及建設發展資金的投入等;社會層面包括社會意識、人才培養等方面。
其一,長期保護策略。長期保護策略包括制定我國檔案保護管理規章、管理機制、管理模式等;系統、科學、合理地對國家檔案進行整理與保管,同時注意前瞻性;制定國家檔案保護體系及發展戰略,針對不同類型載體的檔案材料制定不同的保護模式和保管措施,對已損壞的歷史檔案,根據其不同的損壞程度制定不同的搶救計劃和修復方法,結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數字技術,盡最大努力保護歷史檔案,將工作落實到細處。其二,專業法規。在我國,缺乏明確針對檔案安全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出現有關檔案安全事件時,沒有明確的檔案法律法規可依據,在建設民主政治、法制社會的時代,法律法規的欠缺會給歷史檔案保護造成法律上空缺,缺少執法依據。各級、各地區檔案館應根據國家檔案法和相關法律,健全和完善檔案保護的管理規章,對所有歷史檔案的界定、分類、保護措施、搶救辦法、保管修復技術等制定具體的標準,對檔案保護的工作人員資格、權利、義務、責任、責任人的責任追究等做出明確規定。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體系,可為國家檔案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應加強對檔案保護的法制化建設,使之真正納入法制化軌道。其三,保護政策與標準化。在政策導向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適當考慮向歷史檔案保護領域傾斜,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家檔案保護科技研究和實踐,同時加強標準化建設,促進國家檔案保護的科學化、規范化。推進國家檔案保護標準體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調整與完善。其四,資金投入。持續充足的政策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社會支持是國家檔案保護事業取得優良業績的保證。由于歷史檔案數量巨大、損壞嚴重、載體特殊、搶救與保護成本高等因素,資金問題一直阻礙著國家檔案搶救和保護的進程。應對國家檔案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體系,并在立法中明確規定資金補助額度和數量,為保護資金來源的長期穩定提供法律依據。其五,社會意識。檔案保護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國家、地區和檔案機構共同努力,而且還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及全社會共同關注與行動。應繼續深入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與國家檔案保護有關的法律,加強“世界記憶工程”和“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的宣傳力度,使廣大公民了解國家檔案保護的基本精神,提高全民族的遺產保護意識,帶動國家檔案保護意識的提升。其六,人才培養。專業保護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匱乏是制約國家檔案保護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和交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強保護人才的培養。還要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利用國際科學技術資源,開展與國際相關機構的合作,促進科技人員的國際交流,學習國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國家檔案保護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
三、受災檔案搶救與保護的幾點意見
(一)建立檔案災害日常預防管理機制
檔案管理部門要針對檔案部門工作地點的周圍環境開展日常巡查工作,做好巡查記錄。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加強安全用電、安全操作設備的宣傳教育工作,要求各工作人員會使用滅火器、報警設施及相關安全保障設施。做好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工作,針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分析,并對檔案的安全狀況進行風險評估。樹立高度的災害警醒意識,密切關注各信息指數的變化情況,出現災情,及時通知各部門人員,組織實施搶救。定期組織本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學習、檔案專業修復知識的基礎學習,了解、掌握必備的應急搶救修復知識,并進行突發性災害的應急演練,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更好地投入到應急搶救工作中去。
(二)樹立檔案安全防范意識
重大突發性災害的發生一般會造成措手不及。一旦出現災難,由于突發性災害具有難以預料、難以確定以及不可抗拒的特性,將直接危及檔案安全,甚至會給檔案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因此,各級檔案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在思想上加以重視,樹立高度警醒的安全預防意識,增強使命感,強化責任感,提高突發性災難防范意識,積極策劃,做好防災的周密準備工作,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各級檔案部門要經常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努力掌握檔案防震減災相關知識,樹立常備不懈的防震減災和保護檔案意識,杜絕隱患發生。
(三)加強檔案科學理論技術和人才儲備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工作的有效開展,要有較為完善的學術理論作為支持。各級檔案技術工作人員不僅要加強檔案基礎理論的研究,發揮基礎理論的支持作用,還要加強日常檔案災害預防工作的研究,了解、掌握、分析各種災害發生的原因、特點以及對檔案造成的危害程度。檔案技術專家、工作人員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會,加強交流,加深研究,提高防災水平,共同為檔案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檔案搶救與保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然而各檔案部門從事檔案搶救與保護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匱乏,一些老專家離退休后,年青的檔案工作人員在搶救與保護技術上無法迅速跟上,這無疑對眾多需要搶救與保護的受災檔案是雪上加霜。因此,各級檔案部門應制定檔案保護技術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郭莉珠,張美芳,張建華.檔案保護技術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湯玉英.對突發事件通信檔案搶救工作的幾點思考[J].信息管理,2009,(22).
[3]卞咸杰.論檔案信息安全預警機制建立的原則[J].蘭臺世界,2007,(24).
[4]馮寧.地震受災檔案的搶救方法[J].數字與縮微影像,2009,(2).
[5]袁國華.對檔案受災后搶救的探討[J].檔案管理,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