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社會資源,文物正面臨著由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帶來的嚴重破壞,隨著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及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不但要將預防性保護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重點,而且要加強工作人員的預防性保護意識與責任感。
[關鍵詞]文物收藏;文物保護;預防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99—02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文化遺產不僅蘊涵著中華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同時,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牽系著本民族的情感,蘊藏著本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不僅是國人引以為榮的寶貴財富,也是整個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智慧成果,見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每一個足跡。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也受到嚴重威脅,很多文物已經在不經意間悄然消失。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充分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歷史、社會及公眾賦予文物工作者及相關保護部門的重要使命。
1956年,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前身中國文物科學技術保護研究所在北京成立。196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相繼成立文物保護實驗室,標志著中國文物保護工作也開始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保護工藝結合起來。隨著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及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物質是在不斷運動中變化的。文物由一定的材料所組成,長期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會隨著內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劣化,如何減少各種破壞因素對文物的影響,比起在文物實體上進行處理、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更有益于文物長期的保護?!耙苑罏橹?,防治結合”是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方針?!胺馈钡姆椒ㄊ侵鲃訛槲奈飫撛炝己玫氖詹乇Wo環境,文物一旦因內因及外因的協同作用遭到破壞,再進行“治”就成了被動工作,可能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
1888年,德國皇家博物館羅思根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化學保護科學實驗室,這是保護觀念上的一次革命。和以往文物修復不同的是,他們開始研究文物病變的化學、物理和生物機理,從而對癥下藥,采取較為合理的處理方法。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大批文物保護設備、文物保護材料相繼出現,20世紀20年代質譜儀的出現,30年代紫外線和X射線的廣泛應用,乃至于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儀等一系列儀器設備的出現,文物研究與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的相互滲透使得傳統文物保護研究從宏觀定性時期發展到定量研究新階段。利用現代儀器分析方法可對文物進行微觀分析,研究文物材料老化機理,研究文物保存方法、保護材料等。在科技力量的帶動下,文物保護工作也由原來的有損分析逐步向無損分析方向發展,所使用的材料也逐步完善,從而盡量做到可逆性保護。如青銅器修復,現在可以通過X光探傷技術在沒有修復前預先了解文物隱藏于土銹及青銅銹下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斷,制定適合于該件文物的修復保護技術路線。加強科技保護的意識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話題,每一位文物保護工作者都應該及時了解相關信息,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隨著我國文博事業的逐步發展及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及拓展,現代儀器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視,成為從事文物保護科研人員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另外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提到影響文物收藏保護的環境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度、空氣污染物、微生物蟲害、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
(一)溫、濕度控制
溫度是影響文物老化變質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溫度每升高10℃,化學反應速度就會增加1~3倍,同時造成物質物理、化學結構上的變化,從而破壞原有屬性。溫度急劇升高, 會使纖維質地藏品中的原有水分蒸發、干裂、發脆、變色,使彩繪、漆器起翹、卷曲。
濕度的直接變化會引起文物材質的變化,導致其性質也發生變化。另外,水分作為有害化學反應的媒介,隨著濕度的增大也會加速有害化學反應的速率,同時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環境,濕度對材質體積脹縮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溫度變化對文物的損害,濕度過大, 會造成紡織品、紙張、木器等藏品發霉、生蟲以及金屬文物生銹。因此,要加強日常的溫、濕度監控工作,結合相關文物收藏保護環境規范,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制定屬于自己的館藏溫、濕度條件,通過長期分析觀察獲得比較理想的控制范圍,從而對文物的收藏保護環境加以監控管理。另外,對于外出借展的文物,要考慮所前往的地方溫、濕度是否適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制作一個溫、濕度緩沖過度操作間,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步調整文物對溫、濕度變化的適應能力,防止由于溫、濕度急速變化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二)光照度
不合適的照明會對館藏文物尤其是珍貴文物造成一定損傷,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熱輻射效應。熱輻射效應會使有關化學反應加速,進而破壞展品的最佳溫、濕度環境,加速展品的物理和化學變化,使展品表面出現硬化、劣化和褪色等現象。其二,光化學效應。光化學效應對文物材質,尤其是對有機質材料具有破壞性作用。文物材料受光輻射發生反應的前提是對它的吸收,其選擇取決于材料分子的初態及終態的能量差,只有在這個差量之間光才會被材料吸收。光波越短,光化學效應越大,材料分子鍵越容易斷裂,因此,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輻射對文物,尤其是有機質文物的損害極大。相關工作人員要清楚區分文物對光照的敏感度,非常敏感的文物有染織品、水彩畫、文獻、皮革、標本等,比較敏感的文物有油畫、壁畫等,不太敏感的有金屬、玻璃制品、陶瓷器等。通過具體區分加強對光照度的控制,同時要了解光照度的劣化累計不是只表現在光照強度上,而是時間和照度的乘積。因此,對于那些對光照度比較敏感的文物,不但要嚴格控制其照度,同時要加強對展出時間的控制,合理安排,最大限度減少光照對珍貴文物帶來的危害。
(三)空氣污染物
隨著全世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類所處的環境日益遭到破壞,對于經歷了千百年風霜歷練的文物來說,無疑也面臨巨大威脅。空氣中很多污染物質如SO2、H2S、NOX、CL2、O3、灰塵等對文物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危害,比如SO2作為一種酸性氣體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形成強酸,對金屬文物、石質文物、有機質文物都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害。同時,像CL2這樣的氣體易溶于水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氯化物是金屬文物最危險的污染物,我們常見的“青銅病”就是氯化物腐蝕的產物。因此,建議從設計建設文物收藏展示處所時,就應考慮環境因素,選址在遠離污染源的地方,同時加強周圍的綠化覆蓋面積。排除室內的有害氣體可以通過空氣過濾器來實現,如噴水器和活性碳過濾器,也可增加一些闊葉植物來改善室內空氣環境,但要注意防蟲害。
(四)自然災害
不管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災害侵襲總是無法抗拒,人力所及的就是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小。自然災害的侵襲是對文物造成大批毀滅性損壞的主要因素。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6.6級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發生7.2級地震,2008年,我國四川省發生8.0級強烈地震,許多博物館及其文物面臨巨大的災害,引起了文物保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做好防震工作應該向國際上防震工作做得比較先進的國家學習,如日本九州博物館。其具體做法是在地震多發地帶首先做好基礎免震即建筑物整體免震,可以降低高地震級別對文物的整體傷害;第二是做好地面免震,指特定樓層、場所的防震性能,例如大型造像、建筑構件等;三是做好結構免震,包含展柜、展臺和藏品架,可以用于展廳、庫房中易碎或珍貴文物。展柜、展臺及藏品架制作材料的選用也要考慮其破損后可能會擊傷、劃傷文物本體的情況,它們的擺放位置及空間高低也要經過合理科學的安排,以防止地震造成的大面積連鎖破壞。
(五)人為因素
因人為疏忽造成的災害在實際工作中屢見不鮮,如人為引起的火災、藏品在運輸包裝中的人為損傷等都是不可預見的。所以,要加強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及責任感,加強規范操作,考慮藏品在轉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要注意穩妥的包裝,內層盡量采取無污染的柔性材料,外層要保障可以抵抗外力的擠壓。另外,還要詳細了解所運輸文物的特性如重量、體積、材質強度、結構強度等是否與搬運人數匹配,運送路途中的路況、行車速度、急起動、急剎車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盡量做到責任到人,避免由于人為疏忽造成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