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戰影響深遠。通過這次戰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漢政府通過設置郡縣、移民實邊、修筑長城等措施,最終使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本文就這次戰爭的行軍路線、戰略戰術及戰爭影響等問題作一簡要探析。
[關鍵詞]元狩二年;河西之戰;霍去病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8—0047—04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夏,漢政府曾兩次派將軍霍去病率軍渡過黃河,出擊匈奴右部。經過這兩次打擊,匈奴失去了今河西走廊地區,發出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嘆歌;漢朝取得河西,不僅占據了一片遼闊的宜耕宜牧的土地,而且大大改善和加強了漢朝在對匈奴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漢朝得到河西,不僅保障了隴右和關中的安全,而且打通了連接西域各國的通道,加強了自我力量,削弱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并進而與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展開斗爭。本文就這次戰爭的行軍路線、戰略戰術及戰爭影響等問題作一簡要探析。
一、霍去病兩次西征路線
(一)第一次西征匈奴的經過及路線
關于霍去病第一次西征匈奴的經過及路線,《史記》、《漢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鑒》都有較完整的記載,而《漢書》本于《史記》,并有許多補充,《冊府元龜》又取于《漢書》,現已《漢書》為基準,將所反映的資料引錄如下:
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槠彬T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上曰:“票騎將軍率戎士隃烏盭,討遬濮,涉狐奴,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攝詟者弗取,幾獲單于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師率減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
這條史料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些信息:霍去病這次西征是從隴西出發,行程千有余里至皋蘭,途中“逾烏盭,討遬濮,涉狐奴,歷五王國”,過焉支山,取得了“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的戰績。
我們認為,霍去病這次西征路線是從隴山以西出發,越過屈吳山區,在今靖遠縣、平川區及景泰縣相接的渡口渡過黃河,進入今景泰縣境(即漢代的媼圍縣),并在此痛擊匈奴貴種遬濮部,然后向西進入河西走廊,渡過石羊河,穿越匈奴五王國轄區(即渾耶王和休屠王領地),經過了焉支山,在合黎山一帶同折蘭王、盧侯王領軍遭遇,經過激戰,“殺折蘭王,斬盧侯王”,完成了元狩二年(前121)春季的西征,這次西征,歷時六天。
從長安至今靖遠縣、平川區及景泰縣相接黃河地段的道路,在秦代就已開通,稱“回中道”。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秦始皇這次出巡,從咸陽出發,過回中(今隴縣西北至華亭的隴山東麓地區),上雞頭山(又作笄頭山,今平涼西北崆峒山以西,為過六盤山之要道),到北地(今寧夏東南部和甘肅東北部地區)??梢?,所經過的地區大部分就是這條道路。
漢代自都城長安出發,西經咸陽,沿渭河,過寶雞,再沿千水,過隴縣,沿隴山東麓西北上,越過六盤山,經平涼、固原,再從靖遠地區渡黃河到達武威,這條道路為漢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所經。這在居延里程簡中則有充分的反映?!毒友有潞啞肪幪枺篍PT59:582記載:“長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卅五里,茯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好止至義置七十五里。月氏至烏氏五十里,烏氏至涇陽五十里,涇陽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媼圍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 里九十里, 里至 次九十里, 次至小張掖六十里。”從里程簡所反映的地望看,居延里程簡記載的路線為從長安出發,向西北進入右扶風,經渭城、平陵至茂陵,沿涇水,經好止至漆縣,過北地郡,抵達安定郡的陰槃、安定至涇陽,轉北出朝那縣的蕭關,沿硤石川向西北,至安定郡郡治高平縣,翻越六盤山,跨過黃河,進入武威郡抵達媼圍,從媼圍進入河西走廊,經張掖、酒泉郡,最后抵達敦煌郡,即今陜西西安—咸陽—乾縣—彬縣—甘肅涇川—平涼—寧夏固原—海原—甘肅平川—靖遠—景泰—古浪—河西走廊。
(二)第二次西征經過及路線
元狩二年(前121)夏天,漢武帝命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率軍數萬,進行第二次西征。據《史記》記載:“驃騎將軍踰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天子曰:驃騎將軍踰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涂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千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薄稘h書》亦云:“攻祁連山,揚武乎鱳得,得單于單桓、酋涂王,及相國、尉以眾降下者二千五百人?!笨梢?,此役漢軍再次大敗匈奴軍隊。這次行軍的路線是經咸陽、彬州(今陜西彬縣)、出北地(今甘肅慶陽) 后,過太原(今寧夏西海固),于朔方郡進入漠北,沿龍城古道越過居延(今內蒙額濟納旗),打敗右賢王屬下的一些小王,經小月氏(今酒泉地區),沿額濟納河北上,兵鋒直抵祁連山(今酒泉、玉門以南的甘青邊境),深入敵境2000余里。
秦漢時期,這條聯系關中與今甘肅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匈奴南下的一條道路。《史記》卷110《匈奴傳》載,漢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單于留塞內月余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唐代時,這條道路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元和郡縣圖志》卷40《隴右道·涼州條》載,涼州“東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皋蘭路一千六百里” 。嚴耕望先生認為,“北”為“南”之偽,取秦州路者(絲綢之路東段南道),經蘭、臨、渭、秦、隴五州及鳳翔府至長安;“皋”為“烏”之偽,取烏蘭路者(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經會、原、涇、邠四州至長安。他通過分析考證,涼州至長安,取蘭秦道約2000里;取會州烏蘭關道,驛路約1800里,若烏蘭至會州取直道,則共約1730里;唐會州州治會寧縣的位置在今陡城堡地區,或稍東的黃河東岸(即今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一帶),并在會寧縣設會寧關,在河對岸設烏蘭關(今景泰縣治東),兩關對夾河津,具舟五十待行旅,是為關內河西交通軍事之要沖。
二、霍去病兩次西征的戰略戰術
匈奴作戰,多為騎兵、軍團作戰??v觀古代戰史,凡握有強大騎兵部隊的,一般均可在戰略上做到主動,戰術上靈活,其進攻時多實施集團突擊,戰斗力較強?!妒酚洝分兴抉R遷對匈奴的戰斗特點的記載是“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 “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 。
西漢王朝用兵最多的對象就是匈奴。西漢初年,匈奴騎兵占著絕對優勢,他們利用騎兵的機動靈活性,出入無常,以少擊眾,不斷侵擾漢朝邊境。漢朝西北邊疆數千里,防不勝防,與匈奴交戰又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西漢政府想要徹底解決西北邊患,就必須改變戰略,變被動防御為主動出擊,與匈奴爭奪戰爭主動權。而面對匈奴鐵騎和草原戈壁,建設強大的騎兵集團對抗匈奴是漢政府反擊匈奴的一項重要而根本的任務。
因此,在漢武帝時,西漢政府憑借眾多的馬匹和精兵悍將,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集團,在騎兵作戰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可以看到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中,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將領,憑借騎兵,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和保守防御的戰法,開始采用主動進攻的戰略戰術,實施了積極進攻、深入大漠、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千里迂回等戰術,運用具有靈活機動的騎兵集團開始對匈奴作戰。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的兩次西征就是如此,這也充分發揮了騎兵在作戰中的優勢。
(一)速戰速決的戰術原則
漢朝要在戰爭中發揮騎兵的長處,最好是“用騎以出奇,取其神速也”。從霍去病第一次西征的記載來看,“討敕濮,涉狐奴,歷五王國” ,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余里” 。這則充分體現了速戰速決的戰術,這種作戰方法也正是《孫子兵法·計篇》所言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作戰思想。
霍去病西征,為什么到焉支山南面的祁連山北麓,又東返呢?這是他出于戰術方面的考慮,霍去病第一次出兵河西是孤軍奮戰,是試探性的輕騎奇襲匈奴,在疾速的作戰中,共“捕斬匈奴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這充分體現“兵之情主速度,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的戰略思想。
到達焉支山后,沒有繼續戀戰,立即從前線回師,復經千余里,這無疑采取的是速戰速決的原則。此次出兵不但在軍事上取得了較大勝利,還了解到了河西的地理環境及匈奴的一些情況,為再次更大規模出兵河西積累了經驗。
其實,元狩二年(前121)夏也采取了速決戰術。元狩二年(前121)夏,霍去病“攻祁連山,至鱳得(后為張掖郡治),也是擊破右賢王主力之后即撤退” 。
(二)尋找主力決戰的戰術
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期,曾征服了許多鄰族,之后,為了便于統治,其統轄范圍分為三部分:一是單于庭(首腦部)直轄的地區在匈奴中部,其對著漢地的代郡和云中郡;二是左賢王庭(東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東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谷郡,東面連接穢貉、朝鮮;三是右賢王庭(西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西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郡,西面連接月氏和氏、羌。
當時河西匈奴族首領主要有渾邪、休屠二王。元狩二年(前121), “霍去病第一次西征,殲滅了休屠王主力,第二次西征又殲滅了渾邪王主力,確屬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創舉”。自此,西漢政府終于取得了對河西地區的控制權和對匈奴的戰略主動權。
《漢書·霍去病傳》記載:“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執渾那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笨梢?,這次西征時,運用了尋找主力決戰原則,霍去病的祁連山之戰進攻的主要目標是河西匈奴族統治者的重要據點——祁連山北麓的渾邪王的據點,也正是是因為他這次進攻的主要目標就是渾邪王的據點——西城,在打到西城后,才“執渾邪王子及國相、都尉,首虜八千余級”。
元狩二年(前121)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兵河西,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最終殲滅了渾邪王主力,攻入祁連山,收復祁連山中的小月氏人,沿河西走廊東返長安?!斑@年夏天,霍去病率兵數萬再次進軍河西,直逼匈奴主力,一舉殲滅匈奴三萬余人,徹底打敗了匈奴昆邪王,占領了整個河西走廊?!?/p>
(三)迂回包抄的戰術原則
第二次西征,為了徹底地打敗匈奴,解除其對漢王朝的威脅,進兵規模較大,時間也更長,而且既有主攻又有打援。靠近河西的右賢王在漠南戰役中被衛青打敗,損失慘重,對漢軍無法構成威脅。但左賢王尚未受創,仍是兵強馬壯,因此要防止他的馳援。
所以,“霍去病第二次出兵河西,采取迂回戰術,出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肅慶陽西北)二千余里”,避開匈奴的正面部署,突然出現在渾邪王和休屠王的側后,切斷匈奴向西北方向逃跑的后路,大膽進擊,一舉全勝。正如《孫子兵法·軍爭篇》所言:“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又如《孫子兵法·軍爭篇》所言:“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這是抄了河西匈奴族的后路,給其統治者以最沉重的打擊?!彼裕抉R遷在《史記》中對渾邪王率其民降漢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
其秋,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天子聞之,于是恐其詐降而襲邊,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驃騎既渡河,與渾邪王眾相望,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不欲降者,頗遁去,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
(四)靈活機動的戰術原則
由于當時匈奴土地遼闊、騎兵強大、各部分散、行動迅速等作戰特點,所以要戰勝以騎兵為主的敵人,只有擁有比之更強大的騎兵集團和更加靈活的戰略戰術。
元狩二年(前121)夏,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數萬,“出隴西、北地二千里,過居延,攻祁連山”,不出現在匈奴的正面,從側后出擊,且直搗敵人心臟,深入漠北千里決戰,進行深遠追擊,斬匈奴數萬。這種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言:“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笨梢?,“西漢騎兵集團軍建立后,在戰場上才能以機動對付敵之機動,才能遠程奔襲,實施遷回包圍、分割圍殲,才能在戰場上力爭主動權。漢軍多次勝利,都是騎兵占優勢”。通過元狩二年(前121)夏天霍去病西征河西,我們可以看到,西漢的騎兵集團作戰機動迅速,表現出積極進攻、伏擊、遷回、出其不意、遠程奔襲、速戰速決、靈活機動的特點,保持著比匈奴騎兵更為強大的攻擊力和運動力,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大縱深的前進與后退,充分發揮了騎兵作戰的優越性。如同《孫子兵法·勢篇》所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斗力最強也是最靈活的兵種,作戰中非常容易運用靈活機動的原則。
(五)隔斷羌胡原則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它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中原通往西域、中亞以及歐洲的必經孔道,也曾是中國西部民族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成為古代各民族活動的歷史大舞臺。霍去病兩次西征,打敗了匈奴在河西地區的勢力,為通西域、將西域諸國同內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了重要條件,也為漢王朝統一西北奠定了基礎。
渾邪王降漢及河西地區歸漢,對匈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漢朝取得河西,不僅占據了一片遼闊的宜耕宜牧的土地,增強了抵御匈奴的力量,而且也隔斷了匈奴與羌族的關系,使匈奴失掉了羌族在物力和人力上的巨大支援,使匈奴從西部包抄漢朝的嚴峻形勢得到改觀。同時,西漢王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后,在河西設立了“河西四郡”,隔斷匈奴和西域諸國的聯系,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三、漢匈河西戰爭的影響
漢匈河西之戰,最終在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擊敗河西匈奴,漢朝取得河西走廊地區,這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漢武帝統治下的西漢王朝立足河西、經營西域,漢武帝完成空了前統一大業。西漢王朝對匈奴戰爭的最終勝利,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元狩二年(前121年)兩次西征匈奴,使西漢朝廷在河西地區取得了很大的收獲,而匈奴政權卻為之付出了巨大損失,主力喪失殆盡?!皾h朝得到河西,不僅保障了隴右和關中的安全,而且打通了連接西域各國的通道,加強了自己,削弱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并進而能與匈奴在西域展開爭奪?!?/p>
西漢王朝占據河西之后,大大改善和加強了對匈奴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河西戰役勝利后,至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歸漢,邊患威脅基本解除,千里河西納入西漢版圖。西漢開始在這里置郡設縣,建立自己的行政體系,即在河西地區分置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即為“河西四郡”,這四郡下轄35個縣??たh制在河西地區的推行,使邊遠的河西地區從落后的社會制度,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統治范疇。
從此,匈奴退出了河西地區,西漢王朝的西北邊境得到了安寧。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大戰河西走廊,匈奴沒有從西面派兵復奪河西,這說明匈奴的實力已經衰落。據《漢書》記載:“金城,河西并南山(今祁連山)至鹽澤(今羅布泊),空無匈奴?!彼抉R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認為:“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p>
至此,匈奴政權向西北遠徙,隴西、北地、上郡戰爭減少了,人民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有利于這些地區的生產恢復和發展。自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進攻之后,《史記》記載:“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p>
總之,元狩二年(前121)春、夏,漢武帝派霍去病兩次西征,通過不同的路線進入河西,對匈奴采取速戰速決、尋找主力決戰、迂回包抄、靈活機動、隔斷羌胡的戰略戰術原則,使匈奴在河西的主力被殲殆盡,將河西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其歷史意義非同尋常。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黃兆宏.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征路線考釋——兼談漢唐時期東段絲綢之路北道[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楊建新,盧葦.絲綢之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5]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居延新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陳秀實.漢將霍去病出北地行軍路線考——《漢書》“涉鈞奢濟居延”新解[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6).
[7]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河隴磧西區[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9]孫武.孫子兵法[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王國華,徐萬和.渾邪王歸漢年代辯證[J].西北史地,1996,(4).
[11]王昱. 再談西平亭與西平郡城[J]. 青海民族研究,2007,(2).
[1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